護理產生於人類生存的需要,護理學的發展與人類的文明和健康息息相關。學習護理學的發展曆史,可以使護士了解護理學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及教訓,分析及把握現在,預測未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護理服務的需要,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一、護理學的形成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護理,護理是人們謀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因此,可以說護理學是最古老的藝術,最年輕的專業。
(一)人類早期的護理
有了人類就有了生老病死,也就逐漸形成了醫療和護理的實踐活動。在古代,為謀求生存,人類在狩獵、械鬥及與自然災害抗爭的活動中發生疾病、創傷,人們以自我保護式、互助式、經驗式、家庭式等愛撫手段與疾病和死亡作鬥爭,由此積累了豐富的醫療、護理經驗。在古埃及,以木乃伊的製作著稱於世,屍體防腐、屍體包裹即為繃帶包紮術的創始,還有應用催眠術、止血、傷口縫合,以及用催吐、灌腸淨化身體等護理技術;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認識到進熟食可減少胃腸疾病,開始了解飲食與胃腸疾病的關係;將燒熱的石塊或炒熱的沙放在患處以減輕疼痛,這就是最原始而簡單的熱療。古羅馬十分重視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建公共浴室,修建上下水道以供應清潔的飲水。印度最早有關醫學的記載,見於公元前1600年,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經》,以此作為戒律、道德及醫藥行為的準則;它還包括治療各種疾病的論述和要求人們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每日刷牙、按時排便、洗滌等,敘述了醫藥、外科及預防疾病等方麵的內容。但在人類社會早期,由於科學的落後,醫、藥、護理活動長期與宗教和迷信活動聯係在一起。公元初年基督教興起,開始了教會1000多年對醫
護的影響。教徒們在傳播信仰、廣建修道院的同時,還開展了醫病、濟貧等慈善事業,並建立了醫院。這些醫院最初為收容徒步朝聖者的休息站,後來發展為收治精神病、麻風等疾病的醫院及養老院。一些獻身於宗教的婦女,在從事教會工作的同時,還參加對老弱病殘的護理,並使護理工作從家庭走向社會。她們當中多數人未受過專門的訓練,但工作認真,服務熱忱,有奉獻精神,受到社會的讚譽和歡迎,是早期護理工作的雛形,對以後護理事業的發展有良好的影響。
(二)中世紀的護理
中世紀(476—1500年),歐洲由於政治、經濟、宗教的發展,頻繁的戰爭,疾病流行,形成對醫院和護士的迫切需要,這對護理工作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護理逐漸由“家庭式”邁進了“社會化和組織化的服務”,形成了宗教性、民俗性及軍隊性的護理社團。各國雖然建立了數以百計的大小醫院,但條件極差,各種疾病的病人混雜住在一起,因此,病人和醫務人員的交叉感染率和死亡率極高。這些醫院大多受宗教控製,擔任護理工作的多為修女,她們缺乏護理知識,得不到任何護理訓練的機會,又無足夠的護理設備,更談不上護理管理,因此,當時的護理工作僅僅局限於簡單的生活照料。
(三)文藝複興時期與宗教改革時期的護理
文藝複興使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發生了變化,由於科學的進步,帶動了醫學的迅速發展。在此期間,人們揭開了對疾病的神話和迷信,對疾病的治療有了新的依據。文藝複興後,因慈善事業的發展,護理逐漸擺脫教會的控製,從事護理的人員開始接受部分的工作訓練,以專門照顧傷病者,類似的組織相繼成立,護理開始走向獨立職業之旅。但發生於1517年的宗教革命,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婦女地位下降,大部分修道院及教會醫院被毀或關閉,從事護理工作的修女也受到迫害,紛紛逃離醫院,教會支持的護理工作由此停頓,導致護理人員極度匱乏,為了滿足需要,一些素質較差的婦女進入護理隊伍,她們既無經驗又無適當訓練,也缺乏宗教熱忱,致使護理質量大大下降,護理的發展進入了曆史上的黑暗時期。
(四)南丁格爾的貢獻與現代護理的誕生
19世紀中期,由於科學的不斷發展,歐洲相繼開設了一些護士訓練班,護理的質量和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1836年,德國牧師西奧多·弗裏德爾(FliednerPT)在凱撒威爾斯城(Kaiserswerth)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較為正規的護士訓練班。南丁格爾曾在此接受了3個月的護士訓練,現代護理的發展主要是從南丁格爾時代開始的。
1.南丁格爾的事跡 19世紀中葉,南丁格爾首創了科學的護理專業,護理學理論才逐步形成和發展,護理學教育也逐步走上了正軌。國際上稱這個時期為“南丁格爾時代”,這是護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現代護理學的開始。
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英國人,1820年5月12日生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她家境優裕,受過高等教育,博覽了許多文學名著,通曉曆史、哲學、數學,信仰宗教,擅長音樂與繪畫,精通英、法、德、意四門語言。青年時代由於常協助父親的老友(一位醫生)精心護理病人,故逐漸對護理工作發生了興趣。她曾到德國、法國、希臘等地考察這些國家的醫院和慈善機構,充實閱力,堅定立誌於護理事業的決心。她自學有關護理知識,積極參加討論醫學社團關於社會福利、兒童教育和醫院設施的改善等問題。1850年在她30歲時去德國學習護理,33歲時又去巴黎學習護理組織工作。
回國後任倫敦婦女醫院院長。她強調新鮮的空氣,舒適、安靜的環境對服務對象恢複健康的重要性。
1854年,英法等國與俄國爆發了克裏米亞戰爭。戰爭開始時,英軍的醫療救護條件非常低劣,傷員死亡率高達50%。當這些事實經報界披露後,國內嘩然。南丁格爾立即寫信給當時的英國陸軍大臣表示願意帶護士前往前線,救護傷員。獲準後,南丁格爾率領了38名護士奔赴戰地醫院。
在前線,南丁格爾充分顯示了她各方麵的才能,她利用自己的聲望和威信進行募捐活動,並用募捐到的3萬英鎊為醫院添置藥物和醫療設備,改善傷員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條件,整頓手術室、食堂和化驗室,很快改變了戰地醫院的麵貌,原本隻能收容1700名傷員的戰地醫院經她安排竟收到3000~4000名傷員。在這裏,她的管理和組織才能得到充分發揮。6個月後,戰地醫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傷員死亡率從50%迅速下降至2.2%。這種奇跡般的有目共睹的護理效果震動了全國,同時改變了英國朝野對護士們的評價並提高了婦女的地位,護理工作從此受到社會重視。她建立了護士巡視製度,每天夜晚她總是提著風燈巡視病房,一夜巡視的路程在7公裏以上。許多士兵返回英國後,把南丁格爾在戰地醫院的業績編成小冊和無數詩歌流傳各地。有一首詩,在50年之後仍在英國士兵們重逢時傳誦,詩中稱南丁格爾是“傷員的保衛者、守護神,毫不謀私,有一顆純正的心,南丁格爾小姐,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大的福恩”。經過克裏米亞戰爭的護理實踐,南丁格爾更加堅信護理是一門科學,護士必須接受嚴格的科學訓練。她終身未婚,畢生致力於護理的改革與發展,一生奉獻給了護理事業。
2.南丁格爾的貢獻
(1)為護理的科學化發展提供了基礎 南丁格爾對護理事業的傑出貢獻,在於她使護理走向科學的專業化軌道,並成功地使護理從醫護合一的曆史狀態中分離出來。基於她的努力,護理逐漸擺脫了教會的控製及管理而成為一項獨立的職業。她認為“護理是一門藝術,需要有組織性、務實性及科學性為基礎”,她確定了護理學的概念和護士的任務,提出了公共衛生的護理思想,形成並發展了獨特的環境學說,開創了護理理論研究的先河。她對護理專業及其理論的精辟論述,形成了護理學知識體係的雛形,奠定了近代護理理論基礎,確立了護理專業的社會地位和科學地位,推動護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 經過克裏米亞戰場的護理實踐,南丁格爾深信護理是科學事業,護士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訓練,同時還應是具有獻身精神的、品德高尚的、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都能護理傷病員的有博愛精神的人。1860年,南丁格爾在倫敦聖多馬斯醫院用“南丁格爾基金”
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南丁格爾護士訓練學校,開創了護理正式教育的新紀元。早年畢業於南丁格爾護士訓練學校的學生,後來都成為護理骨幹,她們在各地推行護理改革,創建護士學校,弘揚“職業自由,經濟獨立,精神自立”的南丁格爾精神,使護理工作有了嶄新的局麵。這一時期被稱為“南丁格爾時期”,這是護理工作的轉折點,也是護理專業化的開始。
(3)著書立說 南丁格爾一生撰寫了大量的筆記、書信、報告和論著。在1858年和1859年分別寫了《醫院劄記》(Noteson Hospital)及《護理劄記》(Noteson Nursing)。在《醫院劄記》中,她闡述了自己對改革醫院管理及建築方麵的構思、意見及建議。在《護理劄記》中,她以隨筆的方式闡述了自己的護理思想及對護理的建議。這兩本書多年來被視為各國護士必讀的經典護理著作。同時,她還先後發表了一百多篇護理論文,答複了上千封來自各地的讀者來信。
(4)創建了一整套護理製度 她強調在設立醫院時必須先確定相應的政策,采用係統化的護理管理方式,製定醫院設備及環境方麵的管理要求,從而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在護理組織機構的設立上,要求每個醫院必須設立護理部,並由護理部主任來管理護理工作;要適當授權,以充分發揮每位護理人員的潛能。
(5)其他方麵 強調了護理倫理及人道主義觀念,要求護士不分信仰、種族、貧富,平等對待每位病人。同時注重護理人員的訓練及資曆要求等。
南丁格爾以高尚的品德、淵博的知識和遠大的目光,投身護理工作,開創了科學的護理事業,提高了護理專業和護理人員的地位,對醫院管理、環境衛生、家庭訪視、生命統計及紅十字會等都有較大貢獻。為了紀念南丁格爾,在倫敦、聖托馬斯醫院、印度及佛羅倫薩等地均鑄有她的塑像,以供後人景仰。1907年,為表彰南丁格爾在醫療護理工作中的卓越貢獻,英國國王授予她最高國民榮譽勳章,使她成為英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婦女。1912年,國際護士會(ICN)倡議各國醫院和護士學校將每年5月12日定為南丁格爾誕辰日並舉行紀念活動,還將5月12日改為國際護士節,以緬懷和紀念這位偉大的女性,旨在激勵廣大護士繼承和發揚護理事業的光榮傳統,以“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做好護理工作。國際紅十字會設立南丁格爾獎章,作為各國優秀護士的最高榮譽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我國從1983年開始參加第29屆南丁格爾獎評選活動,至2009年已有53位優秀護士獲此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