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現代護理學的誕生 19世紀以後,現代護理學的誕生與各國經濟、文化、教育、宗教、婦女地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很大的關係。護理學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很不平衡,總體來看,西方國家的護理學發展較快,護士的地位相對較高,其他國家的護理學發展相對滯後。
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向專業發展的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護理教育體製的建立 自1860年後,歐美許多國家的南丁格爾式的護士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美國,1901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設了專門的護理課程;1924年耶魯大學首先成立護理學院,學生畢業後取得護理學士學位,並於1929年開設碩士學位;1964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開設了第一個護理博士學位課程。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創建了許多護士學校及護理學院,形成了多層次的護理教育體製。
(2)護理向專業化方向的發展 主要表現在對護理理論的研究及探討、對護理科研的重視及投入和各種護理專業團體的形成。護理學作為一門為人類健康事業服務的專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及提高。
(3)護理管理體製的建立 從南丁格爾以後,世界各國都相繼應用南丁格爾的護理管理模式,並將管理學的原理及技巧應用到護理管理中,強調了護理管理中的人性管理,並指出護理管理的核心是質量管理。對護理管理者要求更加具體及嚴格,如美國護理協會(ANA)對護理管理者有具體的資格及角色要求。
(4)臨床護理分科的形成和深化 從1841年開始,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由於科技的發展及現代治療手段的進一步提高,使護理專業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如目前在美國,除了傳統的內、外、婦、兒、急診等分科外,還有重症監護、職業病、社區及家庭等不同分科的護理。
知識鏈接
國際護士會是世界各國自治的護士協會代表組織的國際護士群眾團體,於1899年在英國倫敦成立,當時參加的代表有美、英、加拿大、新西蘭、芬蘭、荷蘭、丹麥等國的護士,第一任會長為畢業於英國皇家醫院護士學校的芬威克(Fenwick)。國際護士委員會1900年7月在倫敦召開會議,起草章程並正式定名為國際護士會。1901年在美國召開第一屆國際護士大會,並確定每4年在不同的國家召開大會。中華護士會於1922年加入國際護士會,成為第十一個會員國。國際護士會成立時會所在倫敦,1966年遷到日內瓦並延至今日。ICN是國際組織中最早的組織之一,其目的是促進各國護理人員的交流,使各國護士能夠彼此溝通,加強聯係,增進友誼並能共同為促進人們的健康,預防及治療疾病,努力發展護理事業作出貢獻。
二、現代護理學的發展
護理概念的演變與社會其他學科的發展,以及所引發的人們在某一特定時期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程度息息相關。現代護理學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護理學科的建立和護理形成專業的過程。自南丁格爾開辦護士學校,創建護理專業以來,護理學科不斷變化和發展。從護理學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來看,護理學的變化和發展可以概括性地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
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出現在現代護理發展的初期,當時醫學科學的發展逐漸擺脫了宗教和神學的影響,各種科學學說被揭示和建立,在解釋健康與疾病的關係上,人們認為疾病是由於病原體或外傷等外因引起的機體結構改變和功能異常,“沒有疾病就是健康”,導致醫療行為都圍繞著疾病進行,以消除病灶為基本目標,形成了“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指導思想。受這一思想影響,加之護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係,協助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成為這一時期護理工作的基本觀點。
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特點:護理已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護理從屬於醫療,護士是醫生的助手,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執行醫囑和各項護理技術操作,並在對疾病進行護理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規範的疾病護理常規和護理技術操作規程。
(二)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階段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20世紀40年代,社會科學中許多有影響的理論和學說相繼人的基本需要層次論、
如係統論、
被提出和確定,
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人們重新認識人類健康與心理、精神、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觀,為護理的研究開拓了領域。20世紀50年代,“護理程序”和
“護理診斷”的提出與運用使護理有了科學的工作方法。護理理論家羅傑斯(Rogers)提出的“人是一個整體”的觀點受到人們的關注。1977年,美國醫學家恩格爾(GLEngel)提出了“生物 心理 社會”這一新的醫學模式。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護理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階段。
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特點:強調護理是一門專業,護理學的知識體係逐步形成;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實施身、心、社會等方麵的整體護理;護理人員運用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滿足病人的健康需要;護士的工作場所主要還局限在醫院內,護理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病人。
(三)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階段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業化、城市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使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的急性傳染病已得到了較好的控製,而與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相關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意外傷害等,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醫療護理服務局限在醫院的現狀已不能適應人民的健康需要,人民希望得到更積極、更主動的衛生保健服務。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口號,使“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成為廣大醫務人員特別是護理人員工作的指導思想。
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特點:護理學已成為現代科學體係中的一門綜合自然、社會、人文科學知識的、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學科;護理的工作任務由病人轉向促進人類健康,工作對象由原來的病人擴大為全體人類,工作場所由醫院走向社區。
三、中國護理的發展史
(一)祖國醫學與護理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醫藥學為人類的醫藥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特點是將人看成一個整體,按陰陽、五行、四診、八綱、髒腑辨別表裏、寒熱、虛實的征候,采取不同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治療與護理,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係和治療方法。中國傳統醫學長期以來醫、藥、護不分,強調三分治、七分養,養即為護理。在祖國醫學發展史和豐富的醫學典籍及曆代名醫傳記中,均有護理理論和技術的記載,許多內容對現代護理仍有指導意義。春秋時代名醫扁鵲提出“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就是護理觀察病情的方法。西漢時期寫成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其中強調對人的整體觀念和疾病預防的思想,記載著疾病與飲食調節、精神因素、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關係,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腎病勿食鹽”、“ 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並提出“扶正祛邪”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觀念。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發明了豬膽汁灌腸術、人工呼吸和舌下給藥法。
三國時代外科鼻祖華佗醫護兼任,醫術高明,創“五擒戲”。晉朝葛洪著《肘後方》。唐代名醫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宣傳了隔離知識,如傳染病病人的衣、巾、枕、鏡不宜與人同之,還首創了導尿術。宋朝名醫陳自明的著作《婦女大全良方》中對婦女產前、產後護理提出了許多資料。明清時期,瘟疫流行,出現了不少研究傳染病防治的醫學家,他們在治病用藥的同時,十分重視護理,如胡正心提出用蒸汽消毒法處理傳染病病人的衣物,還用艾葉燃燒、雄黃酒噴灑消毒空氣和環境。中醫護理的特點為整體觀辨證施護;中醫護理的原則為扶正祛邪;標、本、緩、急;同病異護、異病同護;因時、因地、因人製宜;預防為主,強調治“未病”。中醫治療護理技術有針灸、推拿、按摩、拔火罐、刮痧、氣功、太極拳、煎藥法、服藥法、食療法等。現代營養學認為,隻有全麵而合理的膳食營養,即平衡飲食,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最早提出平衡飲食觀點的是中國,而且其排列的先後順序十分科學。
(二)中國近代護理的發展
中國近代護理事業的發展是同國家命運相聯係的。在鴉片戰爭前後,隨著西方列強入侵,宗教和西方醫學進入中國。1820年,英國醫生在澳門開設診所。1835年,英國傳教士巴克爾(PParker)在廣州開設了第一所西醫醫院,2年後,這所醫院以短訓班的形式開始培訓護理人員。1884年,美國護士兼傳教士麥克尼(E Mckechnie)在上海婦孺醫院推行現代護理並於1887年開設護士培訓班。1888年,美國護士約翰遜女士(EJohnson)在福州一所醫院裏創立了我國第一所正式護士學校。1909年,中國護理界的群眾性學術團體“中華護士會”在江西牯嶺成立(1937易名為“中華護士學會”,1964年改名為“中華護理學會”)。1920年,護士會創刊《護士季刊》,同年,中國第一所本科水平的護校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內建立,學製4~5年,五年製畢業學生被授予護理學士學位。
1922年中華護士會加入國際護士會,成為國際護士會的第十一個會員國。1931年在江西開辦了“中央紅色護士學校”,在抗戰期間,許多醫務人員奔赴延安,在解放區設立了醫院,護理工作受到黨中央的重視和關懷。1934年,教育部成立醫學教育委員會護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將護理教育改為高級護士職業教育,招收高中畢業生,護理教育納入國家正式教育體係。1941年在延安成立了“中華護士學會延安分會”,毛澤東同誌於1941年和1942年兩次為護士題詞“護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護士,愛護護士”。至1949年,全國有護士學校180多所,護士3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