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現代護理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護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政策進一步推動了護理事業的發展。
1.教育體製逐步健全 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對護理專業的發展作了統一規劃,專業教育定位在中專,學製三年,由衛生部製定全國統一的教學計劃和大綱,結束了過去醫院辦護士學校的分散狀態。1961年,北京第二醫學院再次開辦高等護理教育。1966—1976年“文革”期
間,護理教育受到嚴重影響,護士學校被迫停辦。1970年後,為解決護士短缺問題,許多醫院曾開辦了兩年製的護士培訓班。1976年後,中國護理教育進入恢複、整頓、加強和發展的階段。1979年衛生部發出《關於加強護理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加強護理教育工作的意見》的通知,統一製定了中專護理教育的教學計劃,編寫了教材和教學大綱,著手恢複和發展高等護理教育。1980年,南京醫學院率先開辦高級護理進修班,這是“文革暞之後第一個開辦的高級護理進修班,學製三年,畢業後獲大專學曆。1983年,天津醫學院率先開設了五年製護理本科專業,畢業後獲學士學位。1984年1月,教育部聯合衛生部在天津召開了全國高等護理專業教育座談會,決定在醫學院校內增設護理專業,培養本科水平的高級護理人才,充實教育、管理等崗位,以提高護理工作質量,促進護理學科發展,盡快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這次會議不僅是對高等護理教育的促進,也是我國護理學科發展的轉折點。
1985年,全國有11所醫學院校設立了護理本科教育。198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率先組織了護理專業大專水平的自學考試。1992年,北京醫科大學護理係開始招收護理碩士研究生,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培養護理碩士的曆史。2004年第二軍醫大學開始招收護理博士生,開始了我國護理博士的教育,形成了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博士生5個層次的護理教育體係。同時,還注意開展護理學成人學曆教育和繼續教育。1997年,中華護理學會在無錫召開繼續護理學教育座談會,製定了相應的法規,從而保證了繼續護理學教育走向製度化、規範化、標準化,促進了護理人才的培養,推動了護理學科的發展。目前,全國不僅有650多所從事大中專護理教育的院
校,170多所能夠進行本科護理教育的院校,60多個高校招收護理碩士研究生,還培養出一批護理學博士。截止2009年,全國注冊護士達218萬人,在大中城市的護士中,大專以上學曆的護士占一半以上。
2.臨床實踐不斷深化 1950年以來,臨床護理工作一直以疾病為中心,護理技術操作常規多圍繞完成醫療任務而製定,護士是醫生的助手,護理工作處於被動狀態。1980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逐漸引進國外有關護理的概念和理論,認識到人的健康受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護理人員開始加強基礎護理工作,分析、判斷病人的需求,探討如何進行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開始應用護理程序的方法主動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護理工作的內容和範圍不斷擴展。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日益提高,器官移植、顯微外科、大麵積燒傷、重症監護、介入治療、基因治療等專科護理,中西醫結合護理、家庭護理、社區護理等迅猛發展。
3.護理管理日趨成熟
(1)健全了護理指揮係統 為加強對護理工作的領導,衛生部醫政司設立了護理處,負責管理全國護理工作,製定有關政策法規。各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在醫政處下設專職護理管理幹部,負責管轄範圍內的護理工作。各級醫院健全了護理管理體製,以保證護理質量。
(2)建立了晉升考核製度 1979年,國務院批準衛生部頒發的《衛生技術人員職稱及晉升條例(試行)》,明確規定了護理專業人員的技術職稱分為“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主任護師”五級。根據這一條例,各省、市、自治區製定了護士晉升考核的具體內容與辦法,使護理人員具有了完善的晉升考試製度。
(3)實施了護士執業考試和執業注冊製度 1993年3月衛生部頒發我國第一個關於護士執業與注冊的部長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1995年6月在全國舉行首次護士執業考試,考試合格獲得執業證書,方可申請注冊。2008年1月3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了第517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2008年5月12日起施行《護士條例》,我國護理管理逐步走上了標準化、法製化的管理軌道。
4.研究逐漸深入 1990年後,接受高等護理教育培養的學生進入臨床、教學和管理崗位,我國的護理研究有了較快的發展。護理科學研究在選題的先進性、方法的科學性、結果的準確性、討論的邏輯性方麵均有較快的發展。一些高等護理教育機構或醫院設立了護理研究中心,為開展護理研究提供場所和條件,所進行的研究課題以及研究成果對指導臨床護理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3年中華護理學會第21屆理事會在北京召開首屆護理科技進步獎頒獎及成果報告會,並宣布“護理科技進步獎評選標準”及每兩年評獎一次的決定。護理研究走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
5.學術交流日益繁榮 1950年以後,中華護士學會積極組織國內的學術交流。特別是1977年以來,中華護理學會和各地分會先後恢複學術活動,多次召開護理學術交流會,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專題學習班、研討會等。中華護理學會和各地護理學會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和各專科護理委員會,以促進學術交流。1954年創刊的《護理雜誌》複刊,1981年更名為《中華護理雜誌》。《護士進修雜誌》《實用護理雜誌》等幾十種護理期刊相繼創刊。護理教材、護理專著和科普讀物越來越多。
1952年中華護士學會開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與前蘇聯、南斯拉夫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護理學術交流。1980年以後,國際學術交流日益增多,中華護理學會及各地護理學會多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等,並與多個國家開展互訪交流和互派講學,提供相互了解、學習、交流和提高的機會。各醫學院校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同時,選派一批護理骨幹和師資出國深造或短期進修,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後回國工作。1985年,衛生部護理中心在北京成立,進一步取得了WHO對我國護
理學科發展的支持。通過國際交流,開闊了眼界,活躍了學術氣氛,增進和發展了我國護理界與世界各國護理界的友誼,促進了我國護理學科的發展。
(四)中國未來護理的發展展望
我國護理在近幾十年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獨立的學科,在醫學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護理專業在適應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保健需求的過程中,麵臨著競爭和挑戰,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差距,迫使全國護理工作者更好地明確努力的方向,在護理領域中展望未來,不斷探索研究、開拓進取,為我國護理事業邁向國際護理先進行列打下良好的基礎。
1.護理人員高學曆化 隨著護理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護理人員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護理教育高層次化正適應了這種變化趨勢。社區衛生保健的建立和加強,許多不需要複雜技術和設備處理的護理對象在家庭和社區得到治療和護理,這將大大增加住院病人的危重和複雜程度,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處理複雜臨床問題的能力、健康指導和科學研究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很難在大學以下的教育中獲得。目前,提高護理隊伍學曆層次已成為護理教育的方向,以高等護理教育為教育的主流,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的護理教育將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護理人員的基本學曆將提升到大專和本科,護理碩士和護理博士的人數不斷增多,護理教育將得到很大的發展,護理課程設置中將更體現對人的關注及整體護理思想。
2.護理工作市場化 護理學科的發展要定位於社會的需求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護理工作將被推向市場。主要表現為護理人員的流動和分布將由市場來調節,服務第一、質量至上的宗旨成為護理專業在市場中的立足點;護理體製的變革推動了家庭護理、社區護理以及護士獨立開業的發展;護理服務的內容和範疇將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護理範圍、服務方式、護理人員角色功能進一步的拓展,都體現了護理工作市場化的特點。
3.護理工作社會化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到來,疾病譜改變以及占人口2/3左右的婦女和兒童的特殊健康需求的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護理、慢性病護理和婦幼保健的需求,這些護理工作主要是在社區和家庭中進行。護理人員已開始走出醫院,步入社會,關注個人、家庭和社區人群的健康狀況,提供預防保健、婦幼衛生、家庭護理和健康教育等服務。
4.護理服務特色化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未來護理人員所采取的護理模式將是以個案為中心的整體性護理,運用護理程序,尊重護理對象的個人自主權益,做到個別性、連續性、整體性的護理服務,強調護理診斷,並以此統一護理專業間的溝通。在我國將中醫護理的理論融入現代護理理論中,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護理理論和技術方法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和研究方向。
5.臨床護理專科化 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護理的工作範圍也大大擴展,為了提高護理質量,必須要求護理人員深入學習和研究所從事的專科知識,不斷積累專科護理經驗,具備較高的專科護理水平,能獨立分析和解決專科護理工作中的難題,成為某些專科的護理專家,如糖尿病護理專家、造瘺口護理專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