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員在生活中善於結交人物,如他在逃奔吳國途中與東皋公萍水相逢,即結為至交,後在東皋公的幫助下,得以混出昭關。他早年結拜的楚人申包胥後來救楚存危,也是一時豪傑。楚人伯嚭因其父被誅,逃至吳國,吳大夫被離認為伯嚭性情貪佞,不可親近,伍員當時正為闔閭所重用,他堅持說:“吾之怨正與嚭同,諺雲:‘同疾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因複俱流。”因而支持吳王將其任為大夫,與之同議國事。他認為隻有聚積和借重於眾人的力量,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勾踐乞降請和時,伍員是夫差政權中堅決提出反對的人物,故諂詞令色,以求免刑誅。一旦稍得誌,如放虎於山,縱鯨於海,不複可製矣!(第八十回)後來,夫差決定放勾踐歸國,伍員前去苦苦勸諫說:“勾踐內懷虎狼之心,外飾溫恭之貌,大王愛須臾之諛,不慮後日之患、棄忠直而聽讒言,溺小仁而養大仇,譬如縱毛於爐炭之上,而幸其不焦;投卵於千鈞之下,而望其必全,豈可得耶?”他尖銳地對夫差指出:“夫虎卑其勢,將有擊也;狸縮其身,將有取也。越王入臣於吳,怨恨在心,大王何得知之?其下嚐大王之糞,實上食大王之心。王若不察,中其奸謀,吳必為擒矣。”(第八十回)伍員把勾踐放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去考察,故能從其反常行為中窺見其險惡動機,可惜這些真知灼見不能被夫差所理解和接受。
伍員對勾踐的險惡用心所以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有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曆史的借鑒。他第一次聞說夫差欲赦勾踐回國,急忙見夫差說:“昔桀囚湯而不誅,紂囚文王而不殺,天道還反,禍轉成福,故桀為湯所放,商為周所滅。今大王既囚越軍而不行誅,誠恐夏殷之患至矣。”(第八十回)勾踐回國後曾向夫差獻來巨木和美女,伍員向夫差提醒說:“昔桀起靈台,紂起鹿台,窮竭民力,遂致滅亡。勾踐欲害吳,故獻此木,王勿受之。”(第八十回)他還對夫差說:“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王不可受。”(第八十一回)夫差曾拒絕伍員的勸諫說:“勾踐業已稱臣,烏有臣而伐君者?”伍員又提醒他說:“湯伐桀,武王伐紂,非臣伐君乎?”(第八十一回)作為一名政治人物,伍員深通夏商周三代的曆史,他善於以史鑒今,故能識透勾踐行為的動機,他亦善於以史論今,曆史常常成為他論證思想和勸諫君王的重要依據。
報恩雪仇大丈夫
伍子胥活躍於春秋後期的政治舞台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得益於殺父之仇的刺激。楚平王囚禁了伍員的父親和兄長,又派人捉拿伍員,伍員在逃亡途中射退追兵,讓準備逃竄的追兵傳話給楚王說:“欲存楚國宗祀,必留我父兄之命,若其不然,吾必滅楚,親斬楚王之頭,以泄吾恨。”(第七十二回)後來伍員聽說楚王已斬殺了父兄,他對途中相遇的申包胥表示:“若不能滅楚,誓不立於天地之間。”伍員逃至吳國後,先後投靠王僚和闔閭,他都是以滅楚複仇為投靠條件的。當時吳國和楚國是敵對國家,戰事頻繁,伍員逃至吳國,輔佐吳王,這一選擇使自己的複仇行為與吳國的政治行為一致起來。複仇心理促進了他對吳國政治的設定,而吳國政治活動的成功又實現了他的複仇動機。他在吳國聽說楚平王已死,因而捶胸大哭,對別人講:“某非哭楚王也,恨吾不能梟彼之頭,以雪吾恨,使得終於牖下耳。”(第七十三回)後來攻破楚都,他從墓中掏出楚平王之屍,用九節銅鞭打得肉爛骨折,又剜出雙眼,砍斷其頭,毀掉衣衾棺木,與其骸骨棄於原野。事後,他滿足地對同僚們講:“自古人臣報仇,未有如此之快者。”(第七十七回)伍員在楚平王生前未能向其報仇,現在對楚平王的屍體濫施淫刑,以滿足自己的複仇願望。唐人胡曾在吳楚交戰的古戰場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的柏子山與舉水一帶)感慨作《柏舉》一詩雲:野田極目草茫茫,吳楚交兵此路旁。
誰料伍員入郢後,大開陵寢撻平王。
伍員當年在逃離楚國途中分別遇到了三個人物,在危急困窘之時受到他們的幫助,破楚之後他尋訪恩人,積極給予報答。當年過昭關時,因為關口盤查很嚴,隱居山林的扁鵲弟子東皋公約有追兵,心中十分惶恐,多虧有一自稱“漁丈人”的老翁幫他渡江,才進入了吳境。入吳後,他向一位正在瀨水邊浣紗的女子餒而乞食,這位女子慷慨施予,但她覺得自己與男人交談贈食是敗義墮節的行為,當時竟投瀨水而死。伍員傷感不已,咬破指頭,瀝血寫二十字於石頭上:“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第七十三回)寫完將石頭埋在路邊。十餘年後,伍員攻破楚國,旋即移師鄭國,意欲捉拿逃奔於鄭的楚昭王,漁丈人的兒子其時避居鄭城,前來求見伍員,伍員準備報答其父之恩,問他有什麼要求,其子回答說:“鄭國懼將軍兵威,令於國中:‘有能退吳軍者,與之分國而治。’臣念先人與將軍有倉卒之遇,今欲從將軍乞赦鄭國。”伍員仰天長歎說:“嗟乎!員得有今日,皆漁丈人所賜,上天蒼蒼,豈敢忘也!”(第七十七回)當即下令解圍而去,以此作為對漁丈人的報答。從楚班師途中,伍員繞道昭關,前去尋找東皋公和皇甫訥,已不知去向,乃在其廬舍前拜謝,以表示對恩人的懷念與敬仰。行至於瀨水旁,他讓人從路邊挖出自己掩埋的石頭,其字清晰可見,他想以千金報女子賜食之恩,不知其家,於是讓人將千金投於瀨水中,並表示說:“女子如有知,明吾不相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