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苦頭可能是打針吃藥,是體育課的奔跑訓練,是摔倒之後的肉體痛苦。
苦是苦事,沒人歌頌痛苦。人類曆史上所有的改進,包括社會製度、經濟體製、科學與技術上的進步,是為了減輕與消除人所遭受的苦。
但,苦對涉世之初的人來說,它推開了生活的另一扇窗子,就像經曆春天的人又經曆冬天一樣。
它的存在,就像四季的存在一樣。
甚至可以說,苦時時刻刻地圍繞著人們,有時候冒頭,有時候沒冒頭。在人們達到極限的時候,在人們準備不足的時候,有時甚至沒有任何理由,苦,來到人的身邊。
這時候,麵臨它,會減輕苦的敏感度,退縮卻能延長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說的不就是退縮造成的一大筆痛苦嗎?
如果人生有固定數量的苦頭要吃的話,早吃比晚吃好,吃盡比留個尾巴好。
還有一句話,叫“苦盡甜來”。苦盡不一定甜來,因為敢吃苦,對此事養成了一顆平常心,苦也就淡了。
舉例子,運動員每天高強度訓練,你以為他們靠的是毅力嗎?不僅有毅力,還有習慣。習慣是抵禦苦的一麵很好的盾牌。
苦還有相對性。沒有遇到的事情,感受謂之苦。超越它,有可能還以為甜,此為“轉心念”。
譬如,貧困的患者為能打針吃藥而樂,治好腿疾的人為奔跑而樂,有一位下肢癱瘓的作家每每夢到跑步。
世上萬事萬物都勿絕對觀之,苦也是這樣。
在謀略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上,一般人都有兩麵性:一、遭遇自己的難題一籌莫展;二、針對別人的難題妙計迭出。
一個人,無論多麼不成功的人,對別人的困境都能不假思索地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案。至於自己為什麼這樣不成功,則另有緣由,譬如運氣不好。如果用錄音機把一個人勸諭別人的話錄下來,就是一部人生寶典。
如,對待孩子學業——別給太多壓力,分數不是唯一的標準,樹大自然直;對待財務困境——錢是人賺的,夠花就行,為了賺錢累壞身體不值;對待職務升遷——沒升職不等於沒能力,職務越高,操心的事越多,不如平頭百姓自在;對待夫妻矛盾——兩口子不忍讓,還對誰忍讓?夫妻之間無是非;對待老人——能孝敬趕緊孝敬,免得後悔;對待訴訟——官司能不打就不打,傷神傷身;對待健康——有什麼都不如有一副好身子骨,少進煙酒多運動。
上述種種,誰都聽別人說過,誰也如此這般勸過別人。當自己遇到難題時,聽別人所勸的也是這些內容。
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修行的人準備下山,臨行時請教師傅:“我怎樣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
師傅說:“你怎樣勸別人,你就照所勸的話去做,什麼困難都能戰勝。”
這是說,我們原本是自己的人生教師,為什麼還常常地求助於別人呢?
原因是:不自信、不自覺和不自製。
在大的理念上,人們熟知如何應對困境,就像他們為別人提供的辦法。自己為何不起身一試?要麼這些話有虛偽的成分,不具備實踐的可行性,要麼就是不相信自己或抵抗不住自身的惰性。
就人的一生而言,不需要太多的招法與謀略,若肯躬行,一兩條善念足以受用終身。人們不打算按勸別人的方法做,是這些方法太“好”了,好的含義是需要耐心與毅力。人的內心深處藏有一個秘密,即走捷徑,走不成捷徑寧肯苟且也不想付出太多的辛苦。這些“好主意”的成本高,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奉行。也就是說,誰都清楚,實行一個好主意需要人格的支持。既然做不到,幹脆送人算了。人們不按勸別人的方法去做的第二條理由是“當局者迷”,情急之下,忘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好主意,此為不自覺。遇事不妨對著錄音機“哇啦哇啦”說一遍,然後照著辦就是了。勸不了自己的第三條理由是懶惰,因此,雖為別人解套,受困的卻是自身。
闖天下可先拜自己為師,仔細傾聽自己是怎麼勸別人的,然後一心一意地奉行,多數情況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