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廢棄的日子蹉跎半生(1 / 1)

情緒跟人的關係,與墨汁跟清水的關係差不多。

按佛教的說法,人每天早上睜開眼睛,這個人是“新”的。經過一夜的修複,人的內髒、大腦還有中醫說的“神明”像帶露的青草那麼挺拔,等待主人做新工。

這個人穿衣洗臉、吃飯喝湯,接下來辦這個事那個事,直到華燈四放,再入被窩。這叫“一天”,古人曰“晝”。期間,人一不怕苦,二不怕累,隻怕一樣東西。有了這樣東西,一天白廢。這樣東西曰惱、曰怒、曰怨、曰不順利、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又來了。

這樣東西像用草葉撓腳心、探鼻孔,痛倒不痛,但足以讓人勃然大怒。“草葉”就是情緒。

若要說一個人蠢,說誰誰不願意。小學中學大學卒業,哪個蠢?但你觀察那些勃然大怒的人,問其怒因,都是不太大的事情。發怒者寧肯停下手中的事情,意氣相搏,滿腦袋青筋。

這就是蠢。

蠢人自有蠢理。曰君子死,冠不免:曰玉碎勝過瓦全;曰男人:曰豪邁。我稱之為“以正義的名義生氣”。

他們這麼生氣,我非但不同情,為什麼以蠢視之呢?因為他們大動肝火的理由都與性命無關,比一窩未孵的鳥蛋從樹上掉下來的意義都小。

愛發怒的人都是特別湊巧遇到發怒的事。他們用手勢、表情、語言、邏輯發泄憤怒,泄過,對事有損無益。但人發過怒,身心混沌,像墨汁灑進一盆清水裏,一天白廢。

發怒也好,失望、沮喪、嫉妒、怨恨也好,隻是——僅僅是——一滴墨汁,招它出來,它將弄髒一盆或一池清水。

清水是什麼?是時間,是我們幹幹淨淨的一天,是可以完成好多事情的生命的一部分。

究竟是什麼惹人發怒、失望、沮喪、嫉妒和怨恨呢?實話講,跟事無關,因人而別。什麼事都可能引起人的怨恨。人生大前提是:由於世界、由於別人按各自的意誌行事,不管你高興不高興。高興的,白撿了;不高興的,忍著。愛生氣的人活多大年齡都生不完氣,生活用來生氣。

如果不開心的情緒浪費了好好的一天,加上疲倦的、無聊的、天氣不好等各種理由耽擱的光陰,廢棄的日子蹉跎半生。人哪舍得把半輩子時間扔出去啊?話雖這麼說,該扔還在扔。

佛教告訴修身的人先“治嗔”。不是請別人別惹你生氣,是壓根不生一切氣。保管好生命紙張的潔白。

人治住了嗔,差不多得到一半幸福,抬眼看看青山綠水都覺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