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人間的啟蒙(1 / 1)

有一個笑話,說六歲的傑克非常喜歡手表,求媽媽給他買一塊。

媽媽說:“手表?那需要用錢來買。你有錢嗎?你知道賺錢多不容易嗎?”

傑克回答沒有錢,但喜歡表。

媽媽告訴傑克:“求上帝送給你一塊表吧。”

傑克馬上攤開紙給上帝寫信:

親愛的上帝,我是傑克。我知道我不算一個好孩子,撒謊,還打過架,但我一定改正。請你在下周五之前送給我一塊手表,相信你不會讓我失望。

愛你的傑克

傑克到郵局把信寄走,等了一星期,手表還沒到達。他對全能的、慷慨的、富有的上帝有了一些不滿意。周六到教堂做禮拜,傑克發現一個小的聖母像,藏在衣服裏拿回家,放在床下,給上帝寫第二封信:

上帝,你媽在我手裏,若想贖回,限你在周一之前把手表放在教堂窗台上,否則我就不客氣了。

傑克

這是一個故事,當然也是笑話。其中的要素構成很像中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中國的孩子是無神論者,他們的上帝是父母。“上帝”有哪些職責呢?跟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差不多,管錢、管立項、管核銷呆壞賬。其中最令兒女青睞的是撥款這一功能。

曾有專家問中學生:糧食從哪裏來?答:超市。肉從哪裏來?答:超市。衣服、手機、電視等等從哪裏來?答:全在超市。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問許多孩子,錢從哪裏來?答:從父母口袋裏來。再問:父母的錢哪裏來?答:單位、公司。還問:為什麼?無人回答。

教育方式阻斷了孩子們的認知鏈帶。沒有人告訴孩子們豬肉來自養豬場,來自養殖戶,來自飼料。青菜來自土地。父母的錢來自勞動。勞動也不一定賺到錢,不勞動肯定沒錢賺。

孩子們約略知道父母的錢是辛苦賺來的,但怎麼賺來的,為什麼賺這麼多,卻沒有思考過,家長也沒把它當做教育話題。

富裕家庭的孩子像喜歡手表的傑克一樣,用甜言蜜語和威脅套取現金,這在中國家庭百分百好用。在貧困家庭中,錢像星鬥一樣稀少遙遠,隻知其可貴,不知其可賺。

嚴格說,除了上海人、潮汕人和溫州人,中國家庭很少有人對孩子進行正規的財富教育。即使是上海人,也隻是精細節儉而已,算不上財富教育。

中國式的財富教育大多著眼於物,也可叫做儉的教育,而不是流通與貨幣的教育。珍惜一粥一飯也罷,攢錢買田也罷,學手藝做工也罷,都訴諸於物。種田有田在,造屋有屋在,養豬盼望肥豬滿圈。錢,那是藏在隱秘之處難見天日的東西,如神靈一般。

家長很少向孩子指出錢的如下特征:

一、人間性。錢並不神聖,從理論上說,無論種族出身性別長幼,人人可以賺到錢。

二、增值性。說物可增值隻是錢增值的一個幌子,是錢的投機功能的一部分。我的同事當年在地下埋入一台收音機,說第二年春天可以長出半導體,他被確診有譫妄症。一個桌子生不出椅子,錢卻可以生錢。人消費掉金錢,也可說消費了可長莊稼的種子。

三、資本性。除增值功能外,錢還能產生規模、力量和權力。對青少年來說,權力指支配自己命運的能力。

四、數學性。它可以被統計、被演算、被總結。眾所周知,統計可以推演出真知灼見,物卻統計不出什麼道理。

五、倫理性。說到錢,一定要講到財富的倫理性。財富倫理的特征之一是:錢,包括數量較大的資金,可以把人的善念變為善行,可以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

在中國式的教育中,錢的事情並不會明目張膽地講出來。家長隻鼓勵孩子學習,要求他們漠視其他所有事情。孩子們終究要到人間生活,而錢是人間最值得探討的事務之一。它不光通向奢華和墮落,而且還通向創造與啟蒙。對愛迪生、富蘭克林而言,真正的老師並不在學堂,而是人間的貨幣。

在漫長的計劃經濟時代,錢的概念是空泛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錢集中在國家手裏,被稱作資金,人們隻有少量的生活費。改革開放後,錢是商人的事業,對孩子,它是消費時的支付品,不知錢在錢外的意義。

對錢的膜拜和神秘化,使我們的教育太純潔了。錢像性一樣,由孩子自己摸索。教育不應該離開人間性,包括對錢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