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贏得主動權,先發製人(1 / 2)

所謂先發製人其實就是主動進攻,實施突然襲擊,進而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如此一來才能讓自己處於一個有利並且安全的位置,而使敵方陷於被動,自己才會有勝出的可能。

孫權和劉備聯手在赤壁大敗曹操,一時間士氣高漲。在一次會議上,一位謀士建議道:“我們應該趁勝繼續擴大戰果。此時的江陵糧食武器甚多,倘若給了曹仁修整的機會,日後曹仁一旦在江陵站穩了腳,再想光複荊州就很難了。所以我們必須利用曹軍尚未穩定之時,發起進攻。”

周瑜低頭想了一會兒,便說:“玄德兄對荊州較為熟悉,您看應該怎麼辦呢?”

劉備說道:“我覺得我們應該立即派兵壓上,逼曹仁撤退。您由正麵進攻江陵,我沿複水進入其背後,相信曹仁一定很快退兵的。”

周瑜覺得劉備所言極是,於是立即發兵了。

幾個月後,周瑜率軍再一次向江陵發起了攻勢。不料,周瑜卻遭到曹仁的頑強抵抗,雖迫使曹軍棄守江陵,但卻在戰鬥中負了重傷。

就在周瑜攻打江陵之際,劉備一麵吩咐張飛在北方協助作戰。

一麵又令諸葛亮帶領關羽和趙雲的部隊,配合劉琦的江夏軍團,向南征討荊南四部。等到荊南四郡被劉備吞並時,周瑜還在江陵戰事中和曹仁糾纏不休呢。

此時諸葛亮認為:赤壁之戰中占主力的是孫權,而劉備軍團的戰爭任務很少,那麼到時論功,孫權絕不會分給劉備更多的東西。

因此,他覺得與其等待別人恩賞,不如自己先動手奪取為妙。於是,他便馬上建議劉琦繼任荊州牧,如此一來,最先光複的南郡就納入了劉備的管轄之內。

雖然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大軍遭到了重創,但是他的土地卻並沒有損失多少。而孫權是勝利的一方,但是卻在江陵戰役中損失慘重。

所以嚴格來說,赤壁之戰後得益最大的還是劉備。可以劉備乘機奪取的荊南四郡,為以後他成就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此為止,諸葛亮策劃的占取荊州的第一步計劃已基本完成了。

從策劃到最終奪取荊州的過程中,諸葛亮一直都采取的是先發製人的策略。因為在他看來,孫權對荊州早已垂涎三尺。所以在戰爭之中,誰先取得主動權,誰就可能取勝,而被動的一方,隻會吃敗仗。

建安十六年,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擺在了劉備的麵前。劉璋聽說曹操將要出征漢中,不由得心急如焚。因為,憑劉璋的實力是無法和曹操大軍對抗的。如果就這樣坐以待斃,無疑是自取其辱。

萬般無奈之際,劉璋決定邀請劉備入川,然後利用劉備去攻打張魯,以圖先占據漢中,進而抵抗曹操。

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後,不由得大喜過望。於是便同龐統等人力勸劉備趁此機會謀取益州。為了表明劉備無心逗留益州,以鬆懈劉璋的防備和猜疑,同時也為了嚴防東吳和曹操趁機襲擊,諸葛亮策劃入蜀軍團以新加入的將領為主,老將一律留守。就這樣,劉備與龐統先領萬人大軍入蜀,準備伺機而動。

就在劉備假意北上討伐張魯的時候,曹操開始攻打東吳。劉備為了鞏固孫、劉聯盟,決定向劉璋借兵增援孫權,不想卻遭到了劉璋的嚴詞拒絕。劉備一時陷入了進退兩難之際,而此時由於張鬆暗通劉備之事被敗露,使得劉璋與劉備的關係驟然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