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諸葛亮深感事情不妙,若不搶先采取行動,那麼劉璋隨時都有可能置劉備於死地。於是便力勸劉備事不宜遲,趕緊在劉璋還未對劉備動手時,采取行動先發製人。以達到奪取益州的目的。
於是,諸葛亮一麵命關羽留守荊州,自己急率張飛、趙雲等重要將領入川,以盡快結束益州的軍事行動。張飛領命由巴東陸路入蜀,收服蜀中重要將領嚴顏,趙雲則由水路直取江州。
最終,諸葛亮率軍順利占領了巴東地區,並迅速向成都進逼。建安十九年,麵對劉備軍團的步步緊逼,劉璋無計可施,隻得投降了。從此劉備任益州牧,拜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兼益州太守。
劉備搶在孫權、曹操之前奪取了西川。至此,諸葛亮終於實現了“跨有荊、益”的戰略計劃,蜀漢國的雛形直到此時才真正顯現出來。
劉璋邀劉備入川,可以說是“引狼入室”。對於劉備來說,當時的他已占據了天時、人和兩個成就霸業的要素,僅缺地利一項。而此時劉璋卻不早不晚為劉備送上了這“地利”。對劉備來說,真可謂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劉備和諸葛亮正是抓住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搶先於孫權和曹操一步占據了益州,使他在蜀川之地站穩了腳跟。
試想,如果劉備當初不肯先下手為強,他就不可能取得益州,其成就霸業也就沒有了保障。
先人一步,快人一招幾乎是人人皆知的製勝法寶,但真正做到的永遠是少數。不懂此計的人,往往受別人的牽製,總是落後於他人一步。
如果你留心觀察一下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就不難發現他們在做事的時候,大多都是多謀善斷,雷厲風行,從不拖泥帶水。
他們懂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心計,所以,他們勇往直前,想得到、做得到,從不落人之後。
先發製人,首先是針對事。先別人一步考慮好將要做的事情,先別人一步拿出要做好這件事的主意來。其次才針對人,讓每一個人各取所需、各取其利地擁有做事的機會。正所謂,誰的主意好就跟誰做事,跟有好主意的人一起做事不會吃虧。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記得先發製人,贏得主動權,敗寇才會遠離你,勝利才會屬於你。
看準的事,要先下手,抓住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否則本該屬於你的,由於你不先下手,那麼它就會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
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先下手者必占先機。有的人本可以在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中成為領袖人物,可偏偏讓別的不如他們的人占了先機。無論後者如何勤奮,也難免不被認為步他人之後塵。有才幹的人總是以獨出心裁、另辟蹊徑的辦法在確保冒險安全的條件下取得成功。聰明的人善於標新立異,終得以躋身豪傑之林。而有的人卻抱著這樣的態度: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有很多機會。但任何機會不可能永遠在那裏等著你,有些機會稍不留意,就會稍縱即逝。所以,想要取得成功,就要搶先手之利,以掌握主動權。
左腦心計 右腦算計
要記住:凡事隻有搶先一步才有贏的希望,否則贏的隻能是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