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懂得方圓之道,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圓融做人就會四處碰壁,這不僅影響個人人際關係的和諧,還影響自身事業的發展。如果你想遠離這些本不該有的麻煩和挫折,就從現在開始學會圓融做人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人處世,走向成功。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行得通、轉得開、幹得好、上得快,就必須學會圓融處世。隻要你做到了圓融處世,你就會在複雜的人際環境中遊刃有餘,左右逢源,進退有據,脫穎而出,累小事而成大事,積小業而立大業。
一個人身處於世,如果過於方正,棱角分明,必然會有被碰得頭破血流的那一天;一個人如果過於八麵玲瓏,圓滑透頂,也必然會引來別人的不滿。因此,隻有做到方外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才算得上是有心計,會算計的聰明人。
“方”雖然是做人之本,但是太“方”了難免會讓自己吃不開,所以就是需要有“圓”的包裹。“圓”乃處世之道,無論是在商場、官場,還是交友都離不開“圓”的圍繞。隻有做到“圓世”,才能無往而不利。
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岩就是一個真正懂得“圓世”之人!
胡雪岩從小沒讀多什麼書,所以對於詩書上標榜的東西他向來沒有多大興趣。一次他的一個朋友調侃他說:“你這個人呀,大字不識一籮筐,活像一個泥鰍,太滑了,誰都抓不住!”胡雪岩一聽,哈哈大笑。拍著他的肩膀說道:“仁兄所說極是,我就是對那些書上的東西沒興趣。我自小就在外麵混,和各種各樣的人打過交道,不滑點,哪能吃得開呀!我要是像孔孟那樣混社會,恐怕我早就回家種田了。混社會講究的是一個‘圓’字。刺太多了,事難辦。到頭來自己被誰算計了都不知道。”
方正之士常為人所稱羨,但是稱羨歸稱羨,對於絕大部分的世俗之人來說卻並不喜歡和這樣的方正之士打交道。
王有齡是胡雪岩的密友。一次他從湖州任上到省城杭州出差,結果巡撫黃宗漢卻塞給了他一件十分塞牙的事:派他去處理新城縣的民亂。
王有齡真是頭疼極了:帶兵圍剿吧,怕這些清兵到了地方像土匪一樣大肆搶掠,那麻煩可就大了。另外,這些綠營兵養尊處優慣了,一天仗都沒打過,要是被派去打仗,誰勝誰負都說不好。一旦大敗,自己哪還有有日子過?即使不命喪新城,也會被革職查問。王有齡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先去安撫。但他自己卻不肯親自前往,因為這風險很大,弄不好也要丟命。於是,他便看中了嵇鶴齡。
此時的嵇鶴齡隻是個窮困潦倒的候補知縣,因為為人耿介、恃才傲物,已經候補幾年了,都一直沒有被扶正。雖然稽鶴齡老是鬱鬱不得誌,但是他那剛直的性格卻讓他不屑為王有齡做事。王有齡對此倍感無奈,便跟胡雪岩道出了苦水。雖然說服稽鶴齡對於王有齡來說是件難事,可是在胡雪岩的眼裏卻隻是小事一樁。要說胡雪岩是如何把稽鶴齡拉下水的,當然是他的一套“圓世”之功了。
稽鶴齡到了新城縣後,果然妥善地解決了當地的民亂。然而事後論功行賞時,卻遇到了麻煩。
早在嵇鶴齡走的時候,王有齡就如釋重負地對胡雪岩說:“待鶴齡兄回來,一定要保舉他當歸安縣令。”
說到歸安縣,這可是王有齡兼管的肥縣。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歸安縣卻一年能給知府帶來5萬兩銀子的收入!讓嵇鶴齡去當歸安縣令。這不就從王有齡的錢袋裏每年挖走5萬兩銀子嗎!胡雪岩覺得,王有齡這一時的慷慨,實際上是以損害他自己的利益為代價;如果成了事實,過些時候,王有齡肯定會後悔,這樣他與嵇鶴齡的關係就難以維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