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處世圓一點,成功就近一點(2 / 3)

於是,胡雪岩勸王有齡說:“我看這樣不妥。親疏之間,自己要掌握好分寸。歸安縣是一等大縣,隻怕上頭不肯。如果碰個釘子,彼此不好。我倒有個想法,海運局的差使,你又兼顧不到,何不保薦鶴齡接替海運呢?”王有齡恍然大悟,“對了!這才是良策。”

在胡雪岩看來,嵇鶴齡和王有齡的關係,無論如何也沒有達到不分你我的程度,王有齡的慷慨,也就有些失去分寸。親疏之間,圓融不夠,必然會影響日後的交往。

這樣一來,不僅使王有齡免了經常來回奔波湖州與省城的辛勞,而且還杜絕了後患。同時由嵇鶴齡管理海運局,王有齡、胡雪岩經手的幾筆海運局墊款、借款,料理起來也會順利得多,真是一舉數得。

地方上一件大案子,或則兵剿,或則河工,或則如漕運由河運改為海運等大事曲張的案子,辦妥出奏,照例可以為出力人員請獎,稱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錢。黃撫台給了嵇鶴齡一個明保,胡雪岩一個密保。

胡雪岩聞聽此事後,心裏也覺得不夠公平。他感覺其中一定有鬼,於是經過一番調查,終於弄清了其中原委。原來,黃撫台手下有個文案員,向嵇鶴齡索取兩千銀子,嵇鶴齡不從,並言說自己沒錢,就是有也不去塞這個狗洞。

這種耿介之人,在官場上的確不多了。按照嵇鶴齡的說法,官場中的世態炎涼,他也看厭了,反正世界上決沒有餓死人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在你浙江混不下去了,我回湖北辦我的團練去。

可是胡雪岩卻並不這樣想。胡雪岩覺得黃撫台就是在明擺著欺壓稽鶴齡。好事都做了,哪有吃虧的道理。於是他決定幫嵇鶴齡討個公道,擺平此事,以胡雪岩的聰明勁兒,他當然不會去和黃撫台硬碰硬了。那無疑是在拿雞蛋碰石頭,到時候倒黴可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了。且看胡雪岩是如何做的吧。

他用本號的銀票,開了兩張,一張兩千,一張兩百,用個封套封好,上寫“菲儀”二字,下麵具名是“教愚弟嵇鶴齡。”托人遞到文案上的陳老爺。不過一個時辰,便有人送來撫署文案委員陳老爺的一張名片,上麵有四個字:“拜領謝謝!”

於是胡雪岩當夜就通知王有齡去見撫台談這件事。結局的順利和圓滿甚至連胡雪岩也感到喜出望外。第二天便有了準信兒,讓嵇鶴齡接管海運局。

胡雪岩的“圓融”之道可見一斑。

圓世能打通關節,自然也能使人轉死為活,不怡而怡。皆大歡喜。胡雪岩深諳此道。

一次,胡雪岩押運洋槍,由滬去浙,便遇到了事關舊朋新知以後的出路及彼此間以後關係的事。本來,在上海購買的這批洋槍,需要鬆江漕幫協助運到浙江地麵。

可是當他到了鬆江後,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此時鬆江魏老頭子的舊好俞武成已經被太平軍給收買了。條件是允許太平軍把這批軍火截留下來。這個魏老頭子也答應到時有所照應。

胡雪岩見此光景,頗為不安,心裏也在打算:如果俞武成不是他的“同參弟兄”,事情就好辦。若是這批軍火,不是落到太平軍手裏,事情也好辦。此刻既是投鼠忌器,又不能輕易鬆手,搞成了軟硬都難著力的局麵,連他都覺得一時難有善策。

鬆江魏老頭子決定斷了與俞武成的交情,幫助胡雪岩渡過這一難關,阻止俞武成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