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處世圓一點,成功就近一點(3 / 3)

到了這種毀約反目的關口,雖事出無奈,卻也無可挽回了。胡雪岩卻“靈光一閃”,要把這一切下去就會攔腰截斷的老交情擺平了,撫圓了,繼續維係下去,彼此誰也不傷和氣。

胡雪岩的如意妙計,便是搬出俞武成九十歲的老娘俞三婆婆,讓她硬壓俞武成撒手讓步。這也是無奈中的一招,若能說動三婆婆出麵幹預,俞武成就不敢不依。這麼一做,也就不至於使魏師爺過於為難。

然而,那俞三婆婆卻是個厲害角色。她在胡雪岩麵前裝聾作啞,不想幫胡雪岩這個忙。

因為如此,胡雪岩越發不敢大意,要言不煩地敘明來意,一方麵表示不願使鬆江漕幫為難,開脫了老太爺的窘境,一方麵又表示不願請兵護運,怕跟俞武成發生衝突,傷了江湖的義氣。

這番話真如俗語所說“綿裏針”,表麵極軟,骨子裏大有講究。俞三婆婆到底老於江湖,熟悉世麵,聽胡雪岩說到“不願請兵護運”這句話,暗地裏實為吃驚。話裏等於指責俞武成搶劫軍械,這是比強盜還重的罪名,認起真來,滅門有餘。

麵對如此利害關係,俞三婆婆裝出氣得不得了的樣子,回頭拄一拄拐杖,厲聲吩咐俞少武趕快多派人把他那糊塗老子找回來!

不管她是真的動氣,還是有意做作,來客都大感不安,胡雪岩急忙相勸,說這件事怪不得俞大哥!他們也是道聽途說,事情還不知道真假,俞大哥不至於敵友不分。他們的來意,是想請三婆婆做主,仰仗俞大哥的威名,保一保平安。

聽得這一說,俞三婆婆的臉色和緩了,說此事武成理當效勞。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俞武成客居異地,手下的兄弟都不在,雖然出頭來主持,無非因人或事。上山容易下山難,看來不是憑一句話就可以罷手的。

事情相當麻煩,俞武成為本幫兄弟的生計考慮,急於謀個出路,以致身不由己,受到挾製勢若騎虎。蘿卜隻有吃一節剝一節的,好在最難的一節——和俞武成拉近關係——已經安然走過,已經不慮騎虎的人策虎來追了。胡雪岩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讓騎虎的人安然下了虎背。

憑了胡雪岩的腦筋、實力和關係,這一點倒不算太難:伏虎,讓惡虎歸順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伏虎無非就是收降。計策似乎無甚高明,仔細想來,也足見胡雪岩的眼光深遠。他從一個商人的角度通盤考慮形勢,深信太平軍隻是一時肆虐,於情勢,於力量,都不大可能長久。所以胡雪岩在商業上的總原則是幫官軍打太平軍。天下早一日安寧,商業早一日昌盛。這批軍火本來也正是此原則下著手去做的,遇到了麻煩,也正好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去考慮解決辦法。

可真是一竅通而百竅通了。胡雪岩很快和俞武成及其他謀劃劫持軍械的江湖頭目達成了協議。由胡雪岩報請官府,發給這批人三月糧餉,保證不誘降,事成後編隊移地駐防。為此,胡雪岩還自己先拿出了一萬銀子來補潤。

既然生路有了,誰又何苦硬往死路上走?不到山窮水盡之時,決不放棄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為了能夠達到平和圓滿,也決不過於姑息遷就。原則是要有的,見機行事也是很必要。

這是胡雪岩的“圓融”之道。

左腦心計 右腦算計

萬俗皆走的一個“圓”字。大家怎麼說,我就怎麼說;大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體察了人心的喜怒哀樂,順隨了人們的愛憎欲惡,做到了這兩點,萬事無不可遂,人心無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