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這個時代的靈魂(2 / 2)

在我看來,麵對好多書商或出版社的騷擾,竇唯心中應該有一把尺子,他的嚴厲拒絕體現了有道德上的莊嚴感,更說明他有敏銳而準確的辨別能力,能在虛假與真實、矯揉與自然、高貴與卑賤、有趣與無聊、美好與醜惡之間劃清界限。當今商業化的狂潮衝擊著人們原本就很脆弱的一麵,加上某些媒體腐敗糜爛的推波助瀾,就形成了一種有害的精神氣候,在這種精神氣候的影響下,墮落和頹廢、缺乏意義感、成就感和價值中心感是不少書商和出版界人士日常的精神狀態,“身體”是出版商眼中作品的核心意象,“欲望”是它的主題,他們喜歡作品中作者對於性的縱情恣意的想象和敘述,所以,趣味感的麻木和遲鈍,成為不少作家身上共同存在的問題,而趣味的粗俗和低下,則是當前出版商普遍存在的病象。這種病態的、畸形的趣味感則降低了他們審美想象的旗幟和道德自持的底線,讓他們把反諷變成挖苦,把批判變成侮辱,把莊嚴化為笑談,讓他們的作品因為缺乏高貴的氣質與純潔的品質,而成為失敗的文本,成為金錢作用下的精神垃圾。

書商和出版商找竇唯有何貴幹?一個是搞圖書的,一個是搞搖滾音樂的,這兩者之間有何關聯?唯一的關聯就是金錢。書商和出版社盯著竇唯,盯著的不是竇唯這個人,也不是竇唯的音樂,而是竇唯和王菲以及他內心世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這種故事就叫隱私,而名人的隱私又會成為大眾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種話題是金子包裝成的,它很值錢!為了錢,有的書商和出版商因此竟鼓勵明星名人把靈魂的衣裳脫了下來,以一絲不掛的敘述方式呈現出來,再把它製成精美的高檔印刷品,然後展現在大眾麵前,讓這些明星名人把自己變成大眾的情人……等待書商或出版商的便是白花花的票子。從書商和出版商掙搶竇唯事件中,反而看出了出版行業在麵對市場經濟而顯露出的腐敗與墮落,拜金主義的深度腐化。找竇唯出書的書商或出版商,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全盤否定了所要出版圖書作品的教化與審美職能,任意踐踏人之為人的價值,對人性作無情的暴露,甚至以它的黑暗麵為著眼點,以聳人聽聞的情節製造轟動效應,誘使讀者掏腰包買書。這些書商或出版商純粹以贏利為目的的做法,更說明現今出版行業太過關注圖書的銷售潛能,因此也往往幹預作者的創作方向,迫使作者在書中加入許多出版人認為能夠取悅讀者的作料,甚至在一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就預想它能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而為加深視覺效果犧牲了描述深度。如此一來,大大壓抑了作者的原創力,也使一些高水準而又一時難以傾銷的作品沒有了出路。這就是在踐踏中國文學,蔑視中國文壇,所以也有了初出茅廬的文學少年大喊:“文壇是個屁!”;所以也有了“中國文壇名人排行榜”上幾個毛頭小子把現、當代文壇泰鬥們都躋下榜去的滑稽鬧劇。

竇唯,千萬不要出賣你的靈魂,把找你的這些被金錢奴役著的書商和出版商們,都統統趕出去,千萬不能掉入他們設計的陷阱。

一個人不能夠出賣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