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克勞塞維茨的闡述,精神要素包括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民族精神、政府智慧和作戰區民心等,其中軍隊的武德是最重要的。武德對個人是指徹底的敬業精神和高超的軍事技術,對軍隊是指團結戰鬥、勇往直前的作風和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而高尚的武德是在戰爭的鍛煉和軍事演習中逐漸培養形成的。這一觀點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3.積極防禦的作戰思想。防禦是軍事理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西方軍事理論家對此有過頗多論述。克勞塞維茨的過人之處是首次明確提出了“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的概念,並鮮明地主張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積極防禦是指目的消極但手段積極的防禦,強調在防守中攻擊敵人;消極防禦是指目的和手段都消極的防禦,主張單純防守而不進行積極的還擊。積極防禦的思想包括:(1)防禦是一種比進攻更為有效的作戰形式,它如同盾牌一樣主要目的在於抵禦敵人的進攻,而不是消極地防守地盤。(2)防禦應與進攻相結合,在防禦中組織進攻。各種規模的防禦都應配合相應的進攻,在防禦戰鬥中可以用進攻的子彈迎擊敵人。(3)防禦的最大優越性就是能夠迅速而猛烈地轉入反攻。反攻是防禦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防禦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防禦取得的勝利必須通過進攻加以利用。
4.打擊重心,把握頂點的進攻理論。克勞塞維茨重視防禦並不因此而忽略進攻的重要性,在他的進攻理論中,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其一,在進攻中打擊敵人的重心。重心是指敵人力量的核心、要害、關鍵部位,不同情況下或不同的敵人往往有不同的重心。為了徹底打垮敵人,應該集中所有力量打擊敵人整體所依賴的重心。打擊敵人重心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要盡可能地集中行動;二是迅速使用軍隊。其二,要把握進攻的頂點。克勞塞維茨從法國對俄國戰爭的失敗教訓中,提出了“進攻頂點”的觀點。一方麵,進攻要適可而止,因為占領區的擴大、交通線的延長、戰鬥傷亡和疾病減員的增多等,都會削弱進攻的力量,所以進攻者必須掌握時機,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另一方麵,進攻要以保存防禦能力為限。進攻者應在自己尚能組織有力的防禦、而對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時,立即轉入防禦,這是進攻的頂點。如果超越進攻的頂點,會招致敵人比自己力量更強大的反擊;如果過早地停止進攻,則會減少應該取得的勝利。正確判斷進攻頂點對防禦者同樣是重要的,因為隻有對進攻者的行動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夠利用對方的失誤及時地組織反攻。
5.民眾戰爭與群眾武裝的思想。在傳統的軍事理論研究中,人們關注的重點是正規戰,很少有人重視民眾戰爭。克勞塞維茨卻設專章討論民眾戰爭,詳細地闡述群眾武裝的任務和特點,填補了傳統軍事理論中的空白。為什麼民眾戰爭的作用是如此巨大呢?克勞塞維茨的闡釋使人們茅塞頓開。(1)民心和民意在國家力量和軍事力量中是一個重要因素,民眾戰爭是對戰爭過程的擴大和增強,采用民眾戰爭可以大大增強自己的力量。(2)群眾武裝不是用來對抗敵軍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來對付較大的部隊,它的主要任務是從外部和邊緣蠶食敵人的軍隊。(3)民眾戰爭的特點是通過破壞道路和封鎖隘路等手段,在暗中同敵人展開鬥爭。因此,民眾戰爭的烈火一旦燃燒起來,就會起到大部隊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6.確定作戰的有限目標。克勞塞維茨對於戰爭目標理論的貢獻,不僅在於他強調了戰爭是受“武器解決問題”這一最高法則所支配,而且辯證地提出了有限目標,並具體論述了進攻作戰和防禦作戰中不同的有限目標。首先他指出,由於戰爭在現實中要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尤其是政治因素的製約,迫使交戰雙方難以投入全部力量進行戰爭,難以達到戰爭的絕對目標,所以戰爭隻能實現有限目標。有限目標表現為奪取敵國的一部分國土,或者保衛本國的國土這樣兩種形式。其次,克勞塞維茨論證了進攻作戰和防禦作戰中的有限目標。他認為,進攻作戰與防禦作戰的有限目標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進攻作戰的有限目標應該是力求占領敵國的一部分要害地區,以迫使對手談判;防禦作戰的有限目標是通過有效的打擊以疲憊敵人,進而迫使其媾和,或者在抵抗的同時冷靜等待機會。
三
如果說,任何一門科學的集大成者都有自己的哲學觀和曆史觀,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認識世界和解釋曆史,那麼,克勞塞維茨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軍事思想集大成者。他運用哲學的思想去研究軍事和曆史,將理論與實踐融於一爐,這在軍事科學研究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使軍事理論的應用範圍得到極大的拓展,而且還引發出了一係列發人深省的與傳統觀點迥異的結論。
首先,《戰爭論》充滿著辯證的思維方法。克勞塞維茨的研究方法深受德國哲學思想的影響。在法國發生政治大革命的同時,德國發生了哲學革命,從康德到黑格爾完成了新的哲學體係的構建。克勞塞維茨軍事理論研究中所運用的思維方法,到處顯露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思想痕跡。從黑格爾那裏,克勞塞維茨接受了唯心主義的世界觀,但同時也學會了辯證法。正是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中所貫穿著的哲學辯證思想,正是他對軍事藝術中“永恒不變”原則的否定,正是他從一切戰爭現象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對立統一中考察戰爭的真知灼見,使得他形成了一係列“可能在戰爭理論中引起一場革命”的新思想。克勞塞維茨把戰爭看做是一個多方麵多層次的整體,是一個由各個要素、各個部分、各個環節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認為戰爭的部分決定於整體,滲透著整體的特點,並隨著整體的變化而改變。他給《戰爭論》規定的任務就是要指出戰爭諸要素同構成它們的那些事物之間的聯係,進而探討戰爭現象背後的實質。
其次,《戰爭論》是理論與曆史結合的典範。從方法論上講,軍事理論與軍事曆史原本是統一的,但長久以來它們卻是兩個互不相幹的分支學科。克勞塞維茨不僅堅持了理論與曆史的結合,而且使這種結合更加精密更加完善。克勞塞維茨指出,史例可以說明一切問題,在經驗科學中,它們最有說服力,尤其在軍事藝術中更是這樣。在他看來,光輝的戰例是最好的老師,軍事藝術中經驗要比一切哲理有價值得多。戰爭之花隻有接近經驗的土壤,才能結出理論的果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克勞塞維茨先後研究了曆史上130多次大大小小的戰例,批判地閱讀了當時各種軍事理論文獻,寫出了大量分析和評論戰例的文章,係統地總結了戰爭經驗。在他的十卷遺著中,後麵七卷都是研究戰史的。
最後,《戰爭論》是發展的科學。克勞塞維茨軍事理論中的許多重要觀點不僅在當時就是在今天仍舊栩栩生輝,然而克勞塞維茨並不希望他的理論成為束縛人們新思想的金科玉律。他指出,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軍事藝術中,數學上所謂的絕對值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基礎。基於這一認識,他反複強調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活動的規定,而隻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如果對經驗進行這樣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們。也就是說,理論應該成為通過本書學習戰爭問題的人的指南,為他們指明道路,使他們順利前進,並且能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防止他們誤入歧途。理論應該培養未來指揮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確地說,應該指導他們而不應該陪著他們上戰場。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師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發展智力,而不是一輩子拉著他走一樣。因此,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線索,而不應該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