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偵察和佯動,那麼上麵這個表並沒有把所有的目的都包括在內,因為上述三項中的任何一項都顯然不是這類戰鬥的目的。實際上,我們不得不承認還有第四種目的存在。仔細考察一下就可以看出,偵察是為了使敵人暴露自己,騷擾是為了疲憊敵人,而佯動是為了使敵人不離開某一地點或者把他從某一地點引到另一地點。所有這些目的隻有假借上述三種目的中的一種目的(通常是第二種),才能間接地達到。因為要進行偵察就必須裝出真正進攻、打擊或者驅逐對方的樣子。這種假借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我們這裏所要討論的隻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在進攻者的那三種目的以外再加上第四種目的誘使敵人采取錯誤的措施,就是進行佯攻。這個目的隻能屬於進攻的範疇。
防守一個地點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絕對的,就是絕對不允許放棄那個地點,另一種是相對的,就是隻需要防守一段時間。後一種情況在前哨戰和後衛戰中屢見不鮮。
戰鬥任務的不同,對戰鬥本身的部署具有重大的影響。隻想把敵人的哨兵從他們的崗位趕走,同要全部消滅他們時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不惜一切代價堅守一個地點,同暫時阻擊敵人時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前一種情況下,很少考慮到撤退,在後一種情況下,撤退卻是主要的事情。
這些問題都屬於戰術範疇,在這裏列舉它們,不過是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問題而已。至於在戰略上如何看待戰鬥的各種不同的目的,將在談到這些目的的章節中予以論述。這裏隻作幾點一般的說明:
第一,這些目的的重要性大致是按上麵表中所列的次序依次遞減的;第二,在主力會戰中占首要地位的是第一種目的;第三,防禦戰鬥的後兩種目的不能帶來真正的利益,這兩種目的完全是消極的,隻是在有利於達到其他積極目的情況下,才間接地帶來利益。因此,如果這樣的戰鬥過於頻繁,就是戰略形式惡化的征兆。
第六章 戰鬥的持續時間
如果我們不再就戰鬥本身,而是就它同其他軍隊的關係來研究戰鬥,那麼戰鬥的持續時間就具有了獨特的意義。
戰鬥的持續時間可以看做是戰鬥的一種次要的、從屬的成果。對勝利的一方來說,決出勝負越快越好,對失敗的一方來說,戰鬥時間拖得越長越好。對勝利的一方來說,勝利來得越快,效果也就越大;對失敗的一方來說,失敗來得越遲,損失也就越小。但是,隻有在相對防禦戰鬥中,這一點才具有實際的重要性。在相對防禦戰中,全部成果隻取決於戰鬥的持續時間。這就是我們把戰鬥的持續時間列為戰略要素的原因。戰鬥的持續時間和戰鬥的基本條件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係。這些條件是:兵力的絕對數量,對方的兵力和兵種的比例以及地形的性質。例如2萬人不會像2000人那樣很快地消耗掉;抵抗比自己兵力多一兩倍的敵人不能像抵抗兵力相等的敵人那樣長久;騎兵戰比步兵戰勝負決定得快些,單用步兵作戰的戰鬥比有炮兵參加的戰鬥勝負決定得快些;在山地和森林地作戰,前進的速度就不能像在平原上那樣快。
由此可見,想通過戰鬥的持續時間來達到某一目的,就必須考慮到兵力、兵種和配置的情況。但是我們在這一問題的專門探討中,重要的不是得出這條規則,而是把經驗在這方麵所提供的主要結論和這條規則聯係起來。
一個由各兵種組成的8000人至1萬人的普通的師,即使在不十分有利的地形上對抗具有很大優勢的敵人,也可以抵抗數小時;如果敵人的優勢不太大,或者根本不占優勢,也許能夠抵抗半天。一個由三四個師編成的軍的抵抗時間能夠比一個師的抵抗時間延長一倍,一個8萬至10萬人的軍團的抵抗時間大約可以延長兩三倍。這就是說,這些軍隊在上述的時間內可以單獨作戰。如果在這一段時間內能夠調來其他軍隊,而他們發揮的作用能夠馬上同已經進行的戰鬥所取得的結果合而為一,那麼這仍然算是同一個戰鬥。
上述數字是我們從經驗中得來的。但是,對我們來說,進一步闡明決定勝負的時刻,從而闡明結束戰鬥的時刻,同樣是重要的。
第七章 決定戰鬥勝負的時刻
在任何一次戰鬥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時刻,對勝負的決定起著主要的作用,但是任何戰鬥的勝負都不隻是在某一個時刻決定的。一次戰鬥的失敗如同天平的秤盤下降一樣,是逐漸形成的。但是,在任何戰鬥中都有一個時刻,可以看做是這次戰鬥勝負已定的時刻,此後再進行的戰鬥,是一個新的戰鬥而不是原來那個戰鬥的繼續了。對這個時刻有個明確的概念,對決定是否可以利用援軍有效地進行戰鬥來說,是很重要的。
人們常常在一些無法挽回的戰鬥中無謂地犧牲了生力軍,在還可以扭轉局勢的戰鬥中,卻常常錯過了機會。下麵兩個例子最能說明這一點。
1806年,霍恩洛厄侯爵在耶拿附近以3.5萬人同拿破侖所統率的六七萬人進行會戰,結果遭到慘敗,可以說幾乎全軍覆沒,這時布呂歇爾將軍企圖以大約1.2萬人的兵力重新恢複會戰,結果在轉瞬之間同樣一敗塗地。
與此相反,在同一天,大約2.5萬普軍在奧爾施泰特附近同達烏率領的2.8萬法軍一直戰鬥到中午,雖然失敗了,但是軍隊並沒有瓦解,也沒有比完全沒有騎兵的對方遭受更大的損失。而普軍卻錯過機會,沒有利用卡耳克洛伊特將軍率領的1.8萬名預備隊來扭轉局勢。如果當時利用了預備隊,那麼這次會戰就絕不會失敗了。
每個戰鬥都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戰鬥彙合成總結果。戰鬥的勝負由這個總結果決定。這個總結果不一定恰好是我們在第六章中所說的那種勝利。因為有時可能並沒有做出取得那樣勝利的計劃,有時則由於敵人過早地撤退了,沒有機會取得那樣的勝利。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在敵人頑強抵抗的戰鬥中,決定勝負的時刻往往也比構成勝利概念的那個主要成果出現得早。
於是我們要問:通常什麼時刻是決定勝負的時刻,從什麼時刻起即使用一支相當強大的生力軍也不能扭轉戰鬥的不利局麵?
如果撇開本來就無所謂勝負的佯攻不談,那就是:
(1)如果戰鬥的目的是奪取一個活動的目標,那麼對方丟失這個目標就是決定勝負的時刻。
(2)如果戰鬥的目的是占領一個地點,那麼對方喪失這個地點多半是勝負已定的時刻。但也並非總是這樣,隻有在這個地點特別難以攻克時才是這樣。如果是一個容易攻占的地點,那麼不管它多麼重要,敵人也可以不冒很大危險把它重新奪回去。
(3)在不能以上述兩種情況決定戰鬥勝負的其他一切場合,特別是在以消滅敵人軍隊為主要目的的場合,勝利的一方不再處於鬆散狀態,不再處於某種軟弱無力的狀態,而失敗的一方逐次使用兵力(這一點已經在第三篇第十二章中談過)也已經沒有益處,這一時刻就是決定勝負的時刻。我們在戰略上是根據這一時刻來劃分戰鬥單位的。
如果在戰鬥中進攻的敵人完全沒有或者隻有一小部分發生秩序混亂和失去作戰能力,而我方卻在不同程度上處於渙散狀態,那麼我們是無法恢複戰鬥的,如果敵人的作戰能力又重新恢複了,那麼戰鬥同樣是無法恢複的。
因此,實際參加戰鬥的兵力越小,留作預備隊的兵力越大,對方使用生力軍奪回勝利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我方的預備隊的存在就可以對勝負起決定作用。任何統帥和軍隊,隻要在戰鬥中善於最合理地使用兵力,處處都能充分利用強大預備隊的精神效果,就能最有把握地取得勝利。現代法國軍隊,特別是在拿破侖親自統率下作戰時,在這方麵是非常出色的。
此外,勝利的一方參加戰鬥的兵力越小,消除戰鬥的危機狀態和恢複作戰能力的時刻就來得越早。一支騎兵小分隊在快速追擊敵人以後,幾分鍾內就可以恢複原來的隊形,危機也不會持續得更長。整個騎兵團要恢複秩序卻需要較長的時間。成散兵線的步兵恢複隊形所需要的時間還會更長。由各兵種組成的部隊,它各個部分的前進方向可能是不同的,發生戰鬥時隊形就會發生混亂,由於相互間都不明確知道對方的位置,隊形會更加混亂,恢複隊形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勝利的一方要把投入到戰鬥中的分散的軍隊以及一部分隊形混亂了的部隊重新集合起來,稍加整頓,配置到適當的地點,也就是說恢複戰場秩序,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軍隊越大,恢複秩序的時刻來得就越遲。此外,當勝利者還處於危機狀態時,黑夜的到來會推遲恢複秩序的時刻,地形的複雜和隱蔽也會推遲這一時刻的到來。但夜暗也是一種有效的掩護手段,因為利用夜襲取得良好結果的情況是很少的,像1814年3月10日約克在郎城夜襲馬爾蒙而成功的例子,是不多見的68.同樣,隱蔽和複雜的地形對長時間處於危機狀態的勝利者也可以起到掩護作用,使他不致受到反擊。因此,黑夜和隱蔽而複雜的地形,會使恢複戰鬥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