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還沒有任何特殊目的的時候,惟一的目的就是維持軍隊和保障軍隊的安全。使軍隊能夠存在而不致遭到特別的不利,使軍隊能夠集中起來進行戰鬥而不致遭到特別的不利,這是兩個必要的條件。將這兩個條件同關於軍隊的存在和安全的問題進一步相結合就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1)便於取得給養;

(2)便於軍隊宿營;

(3)保障背後的安全;

(4)前麵有開闊地;

(5)陣地本身設在複雜的地形上;

(6)具有戰略依托點;

(7)分割配置要合理。

對上述幾點我們分別說明如下:

前兩點要求我們尋找可以耕種的田地、大城市和大道。這兩點在一般配置時比軍隊已有特殊目的時更為重要。

保障背後安全問題將在《交通線》一章中加以論述。在這裏最迫切和最重要的問題是應該將軍隊配置在與附近的主要退卻道路垂直的方向上。

至於第四點,一個兵團作一般配置時,當然不能像會戰時的戰術配置那樣,可以觀察到麵前的整個地區。但前衛、先遣部隊和偵察部隊等都是戰略上的眼睛,它們在開闊地上進行偵察當然要比在複雜地形上容易。第五點則恰好同第四點相反。

戰略依托點與戰術依托點的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方麵它不需要直接同軍隊聯在一起,另一方麵它的範圍必須極為廣闊。因為就戰略的性質而言,戰略活動的範圍比戰術活動的範圍要寬廣,活動時間也較長。如果一個兵團配置在距離海岸或者大河河岸一普裏的地方,它在戰略上就以大海或大河為依托,因為敵人無法利用這個空間進行戰略迂回。敵人不會深入這個空間幾普裏或幾日行程,更無法在這個空間裏逗留幾天或幾周。相反,一個周長幾普裏的湖泊在戰略上幾乎不能看做是障礙,在戰略活動中,向左或向右多走幾普裏是無所謂的。要塞隻有當它本身較大,而且通過出擊所產生的作用範圍較大時,才能成為戰略依托點。軍隊的分割配置或者根據特殊的目的和需要進行,或者根據一般的目的和需要進行。在這裏隻研究後一種情況。

首先,需要把前衛同其他偵察部隊配置在前方。

其次,一支大的軍隊通常要把預備隊配置在後方幾普裏遠的地方,即分割配置。

最後,通常需要配置專門的部隊來掩護軍隊的兩翼。所謂掩護兩翼不能理解為抽調軍隊的某一部分去防禦兩側的空間,使敵人不能夠接近這個所謂的弱點。如果這樣理解,那麼誰去防禦兩翼的翼側呢?這種看法很普遍,但卻是完全錯誤的。兩翼本身並不是軍隊的薄弱部分,因為敵人也有兩翼。敵人要想威脅我軍的兩翼,就必然使自己的兩翼也受到同樣的威脅。隻有當雙方的處境不同時,比如敵軍擁有優勢的兵力,他的交通線比我方強大(參閱《交通線》一章),隻有這時,我軍的兩翼才會變成比較薄弱的部分。我們在這裏不是談這種特殊情況,因此也不談根據其他具體情況指定某個部隊去防禦翼側空間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已不屬於一般配置的範圍了。

兩翼即使不是特別薄弱的部分,也是特別重要的部分,一旦兩翼被敵人迂回,抵抗就不再像正麵交鋒那樣簡單了,我們所應采取的措施就將變得複雜,需要花費的時間和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就增多了。因此,必須時刻注意防止兩翼遭到敵人的意外攻擊。這就必須使配置在兩翼的兵力比單純偵察敵人時強大。兩翼的兵力越大,敵人為了擊退它們(即使它們不進行頑強的抵抗)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敵人展開的兵力就越多,他們的意圖也就暴露得越明顯。這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爾後的任務,應該根據當時的具體計劃來確定。因此,人們可以將配置在兩翼的部隊看做是側衛,它們的任務是阻礙敵人向翼側空間前進,為我們贏得采取對策的時間。

如果規定這些部隊向主力退卻的同時主力不退卻,那麼,這些部隊就不應同主力配置在同一條線上,而是必須向前超出一點。因為,即使沒有發生激烈的戰鬥就進行退卻,也不能讓它們完全對著主力的側麵撤退。由於分割配置的這些內在原因,產生了由四個或五個單獨配置的部分構成的自然的配置體係(究竟是四個部分還是五個部分,要看預備隊是否同主力配置在一起)。

由於軍隊的給養和舍營條件也能影響軍隊的配置,因此,在對軍隊進行分割配置時也要考慮到這兩個因素,同上述分割配置的內在原因聯係在一起,我們不能滿足這一方麵,就忽視另一方麵。在大多數情況下,一支軍隊分為5個單獨配置的部分以後,舍營和給養方麵的困難就已經克服了,不必再為此作較大的變動。

單獨配置的部分相距多遠還能夠相互支援,還能夠共同作戰?對此不可能做出絕對的規定,隻能做一個最一般的規定。

前衛的距離是最容易確定的。由於前衛退卻時是向主力運動的,所以前衛的派出距離可以達到一個不致被迫進行獨立作戰的較大的行程。但也不應將其配置得太遠,不應超過保證軍隊安全所需的距離,因為需要退卻的距離越遠,所遭受的損失就越大。

側翼部隊:一個擁有8000-10000人兵力的普通師在決定勝負以前,通常可以持續戰鬥數小時,甚至半天,因此人們可以毫無顧慮地將其配置在數小時行程的距離上,即一二普裏以外的地方。由三四個師編成的軍,可以配置在一日行程的距離上,即三四普裏遠的地方。

軍隊的一般配置,即把軍隊分為4-5個部分並按上述距離進行的配置,就成了一種方法主義。隻要特殊目的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就可以機械地根據這種方法主義對軍隊進行分割配置。

雖然我們已經肯定,分割配置的前提是,彼此分離的各個部分都適於獨立作戰,而且每個部分都有被迫獨立作戰的可能,但是我們絕不能由此就得出結論說:分割配置的真正意圖就是為了獨立作戰。分割配置大多隻是暫時的。如果敵人已經向我軍接近,企圖通過一場正常的戰鬥來決定勝負,那麼戰略配置的階段即告結束,一切都要集中到會戰上來,這時,分割配置的目的已經達到,也就不再存在了。會戰一開始,就不必再考慮舍營和給養的問題,在正麵和兩側偵察敵人以及利用適當的阻擊削弱敵人的運動速度等等任務也已經完成,一切都轉向主力會戰這個大的整體上來。是否把分割配置隻看做是條件,看做是迫不得已的下策,而它的目的隻是為了共同戰鬥,這是判定它的價值的最好的標準。

第七章 前衛和前哨

前衛和前哨是兩個既屬於戰術又屬於戰略的問題,同時也是一種配置。一方麵,它們屬於戰術部署,使戰鬥具有一定的形態並保證實現戰術企圖,另一方麵,它們又往往能夠導致獨立的戰鬥,往往配置在距離主力較遠的地方,是一係列戰略活動中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