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戰區防禦(續)(2)(1 / 3)

把這兩種情況對比一下,防禦者當然會認為,在較好的條件下進行會戰,不如根本不進行會戰。所以在我們看來,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這種習慣的做法是很自然,很簡單的。腓特烈大帝用格洛高要塞抵抗俄國軍隊,用施魏德尼茨、尼斯和德累斯頓等要塞抵抗奧地利軍隊時差不多都沿襲著這個習慣。但是貝費恩公爵在布雷斯勞采用這種方法時卻失敗了。假如當時他把軍隊配置在布雷斯勞後麵,也許就不會遭到攻擊。但是,當腓特烈大帝不在布雷斯勞時,奧地利軍隊占有優勢,隻有腓特烈大帝來到布雷斯勞,奧軍才會失去這一優勢,這種情況表明,在布雷斯勞進行決戰決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普魯士軍隊在布雷斯勞的配置地點是不合適的。如果貝費恩公爵不是害怕奧軍炮擊布雷斯勞這個存有儲備品的要地(假如遭到炮擊,他就會受到國王的嚴厲指責,因為國王在這種情況下決不會公正地考慮問題),他一定會把軍隊配置在布雷斯勞的後麵。對於公爵試圖通過占領布雷斯勞前麵的築壘陣地保住要塞的做法,人們在事後是不應該橫加責備的,因為,卡爾?馮?洛林公爵在當時很可能隻滿足於占領施魏德尼茨,在可能受到普魯士國王進攻的情況下,他也很可能停止前進。因此,對於貝費恩公爵來說最好的辦法應該是不進行真正的會戰,當奧軍開始進攻時就把軍隊撤到布雷斯勞後麵,這樣既可以得到等待的利益,又不會承受很大的危險。

在這裏,我們給防禦者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的做法找到了一個重要而有力的理由,並且證明了它的正確性。盡管如此,我們仍需要提出一個次要的但更為直接的理由,不過,僅僅靠這個理由是不夠有說服力的,因此它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個理由就是軍隊常常把最近的要塞作為儲備品的倉庫。這種做法既方便又有許多好處,因而一般說來統帥都不願意從較遠的要塞運送必需品,或把必需品放置在沒有防禦工事的地方。既然要塞成了軍隊的倉庫,那麼,在某些情況下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就是完全必要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很自然的。但是,我們清楚地看到,一些沒有遠見的人容易過分重視這個直接的理由,而它並不足以解釋已經出現的所有情況,而且也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理由。

不通過會戰就奪取一個或幾個要塞,是不求大規模決戰的所有進攻者的很自然的目標,而防禦者的主要任務則在於阻止敵人實現這一目標。所以我們看到,在有許多要塞的戰區內,幾乎一切運動都是圍繞這些要塞進行的,進攻者運用種種策略力圖出其不意地接近某一要塞,防禦者則力圖通過有準備的運動很快地阻止敵人接近要塞。從路易十四到薩克森元帥,幾乎所有的尼德蘭戰局都貫穿著這種特點。

關於掩護要塞的問題就談這麼多。

擴大軍隊配置正麵以掩護國土,這種手段,隻有在存在著大的地形障礙的條件下才可以考慮。采用這一手段而設立的大大小小的防哨,隻有以堅固的陣地為依托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通常,陣地上很少出現足夠的天然障礙物,所以必須通過人工築城加以補充。不過,應該認識到,用這種方法在某一點上所進行的抵抗隻能看做是一種相對的抵抗(參閱《戰鬥的意義》一章),而不能看做是絕對的抵抗。當然,這樣的防哨也有可能不被敵人擊破,而且在個別情況下能夠取得絕對的結果,但是在眾多防哨中,任何一個個別防哨同整體比較起來都顯得軟弱無力,它可能受到敵人優勢兵力的攻擊,因此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個別防哨所進行的抵抗上。防禦者用這種方法擴大軍隊的配置正麵,隻能相對地延長抵抗時間,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但是就這種防禦的總目的和總任務來說,個別防哨能起到這種作用也就足夠了。如果不怕發生大規模決戰,也不怕敵人為了戰勝整體而不停地前進,在這樣的戰局中,防禦者利用防哨進行戰鬥就不會麵臨什麼危險,哪怕最後防哨並不能守住,情況也是如此。在這種場合,進攻者除了奪得這個防哨以及一些戰利品外,很少能得到其他利益。進攻者的這種勝利對整個防禦不會有進一步的影響,也不致動搖防禦者的基礎,致使防禦體係像許多堵牆壁一樣跟著潰塌下來。對防禦者來說,在最壞的情況下,即整個防禦體係因某一個防哨的丟失而遭到破壞的情況下,他仍然有時間集中自己的軍隊,用全部兵力向進攻者表明決戰的態度,而根據我們的前提,進攻者是不求決戰的。因此通常在防禦者集中了兵力以後,進攻者就不再繼續前進,雙方的行動也就結束了。防禦者的全部損失是一些國土、人員和火炮,而這些也是進攻者所滿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