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山裏孩子到城裏來開開眼界,也為了讓“1(家)十1”助學活動在社會上產生更大的反響,新風市團委和市電視台準備在暑期聯合舉辦一台大型的專題文藝節目:讓10對“1(家)十1”助學行動的捐助方和受助方在電視台演播廳見麵和聯歡。明天就要正式演播了,可其中的1組對子的捐助方卻遲遲未來報到。《希望在新風》專題文藝節目策劃人把尋找捐助人劉樹蔭的任務交給了節目主持人聞新。
聞新認為是小菜一碟。他查了有關資料,了解到劉樹蔭是市六中的青年教師,即刻撥通了市六中的電話,可沒人接,他才想到暑假裏教研室裏沒人。
於是,他騎上一輛自行車來到了六中。校園裏冷清清的,守門的校工告訴他,劉樹蔭老師幾年前已經去世。他大驚,不敢相信這噩夢般的現實,隨即來到住宅區,接連問了幾位教師,都回答說確有其事,劉樹蔭已於3年前的一次車禍中不幸去世。聞新除痛惜失去一位好教師外,立即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條很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這裏麵一定有一個埋名隱姓的活雷鋒在接替劉老師繼續捐助失學兒童的感人故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驅使著他要把這件事弄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劉樹蔭去世時尚未結婚,聞新找到了劉樹蔭的父母。劉父說:“樹蔭用自己微薄的工資救助失學兒童,這是很自然的事。但他確實沒把這件事告訴給家裏。”劉母說:“記者同誌,我們沒從樹蔭兒的遺物中發現他參與希望工程結對子的事,當然也就沒有繼續給李誌同學寄錢了。究竟是誰做了好事不留名,你從樹蔭生前的朋友中再查查吧!”
聞新沒有從劉樹蔭的一個個朋友之中去查找,他從李誌同學提供的信封上找到了端倪:“劉樹蔭”每次寄款和寫信留的地址都是“新風市民族路158號邢小芳收轉”。這邢小芳是誰,是寄款人本人還是寄款人的聯絡人?不管怎樣,聞新認為找到了邢小芳就很容易找到寄款人。
聞新循著地址找到了邢小芳,原來是一位經營服裝店的年輕女老板。從閑聊之中得知,邢小芳8年前從農村進城經商,3年後掙了一些錢就買了一個店鋪自己開了店,生意做得很紅火。沒聊幾句,聞新就單刀直入地切入了正題:“邢老板,恕我冒昧直問,你就是我要找的‘劉樹蔭’吧?”
女老板忽閃著一雙澄澈的大眼,茫然不解:“劉樹蔭?誰是劉樹蔭呀?我根本不認識他呀!”
聞新認為對方是假裝糊塗,有意回避,就微笑著從采訪包裏抽出了一個信封,來了個敲山震虎:“你不認識劉樹蔭,那李誌同學寫給劉樹蔭的信一定是你收讀了的羅?”
女老板意味深長地笑了:“認識,當然認識。記者同誌,你不用再問,我也知道你還要問些啥了。該告訴你的我都告訴你吧,省得你問得那麼累:我的這個朋友當然不是真的劉樹蔭,是真的劉樹蔭他就不會用我這個地址了。正因為不是劉樹蔭,所以就請你不要再打聽!好了,就這些!記者同誌,再問其它的問題就恕我無可奉告了!”
啊,好厲害的女老板!想叫他這個有豐富采訪經驗的電視記者兼節目主持人吃閉門羹?聞新對這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采訪對象,有著一股子韌勁。於是,他耐心地向她解釋,說這又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壞事,這樣典型的參與希望工程的事例,如向外界披露,定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他解釋了許久,認為句句話都說得十分在理,誰知女老板卻意外地回答了他一句頗有份量的話:“記者同誌,你是有知識的人,比我們懂得都多,請你在宣傳精神文明的同時,也請尊重一下別人的隱私!”
聞新猛一驚,不敢小覷這女老板,連說“對不起”,起身告辭。待聞新快要步出店門時,邢小芳卻又覺得有些過意不去:“記者同誌,看在你給了我這麼多的教誨上,對你破一下例。你回去吧,放心地舉行聯歡活動吧,你要找的人明天會準時來到演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