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北沙參12克,麥冬12克,當歸12克,五味子10克,何首烏15克,熟地黃10克,女貞子15克,續斷15克,陳皮10克,墨旱蓮15克,浮小麥15克。
【功能】養血柔肝,滋陰補腎。
【主治】肝病後,腰酸腿軟,頭暈失眠,倦怠納呆者。臨床多用於肝炎恢複期,肝功能已恢複正常,見有體虛、消瘦、神經衰弱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或倍其量,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日服2次。或作蜜膏,每服一匙(1克),日取3次。
溫肝湯(關幼波)
【組成】黃芪30克,附子、白術、香附、杏仁、橘紅各10克,黨參、紫河車各12克,白芍、當歸、茵陳各15克。
【功能】溫補肝腎,健脾益氣,養血柔肝。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證見麵色萎黃,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脹陰腫,腰酸背寒,脅下痞塊,手腳發涼,舌淡苔水滑,脈沉弦弱。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
疏肝消積丸(周信有)
【功用】清解祛邪,補虛扶正,活血祛瘀。
【主治】通治各種病毒性肝炎。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板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9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加減用藥】有濕熱症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梔子,是出於祛瘀利膽之目的。虛羸不足嚴重的,如偏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等,以溫補腎陽;偏陰虛,酌加生地黃、枸杞子等,以滋補腎陰;如見腹腔積液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
【用法】水煎服,日服2劑,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療效】本方經過2萬餘人次的臨床觀察,服藥至2個月到1年之內,症狀大多消失或好轉。肝脾不同程度地回縮或變軟,肝功能一般得到恢複或顯著好轉,亦有抑製乙型病毒和促使澳抗轉陰、滴度下降的效果。
蛇龍解毒湯(喬仰先)
【功用】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主治】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有身目黃、發熱、胸悶心煩、厭食嘔惡、脅痛腹脹、溲赤便結等症狀。
【組成】白花蛇舌草30克,龍膽草12克,岩柏草30克,敗醬草40克,雞骨草20克,板藍根15克,大黃4克,炒梔子6克,甘草6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焦山楂15克。
【加減用藥】有黃疸重者加茵陳及重用大黃;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有熱重於濕者加黃柏;見“熱入營血”時加生地黃、水牛角,危重者用犀角粉(代)吞服,取犀角地黃湯以涼血清營;對慢性肝炎多加丹參、當歸等,以活血化瘀。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兩次,每次取汁3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
【注意事項】本方用於治療肝炎須照顧脾胃的運化功能,勿使胃氣受損,必要時可加入茯苓、薏苡仁、穀芽、麥芽等健脾滲濕之品。
滑肝湯(王正公)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慢性遷延性肝炎。而見脅痛脘脹,麵色晦澀黧黑,唇色深褐,午後低熱,甚則瘀斑、症塊等症,而以脈象細弦、滑數或沉而有力,舌質偏紅、黯紫,苔黃薄膩、津少為其必具之指征。
【組成】生地黃15克,白芍9克,赤芍9克,菊花9克,水牛角15克,羚羊角(代)5克(或用羊角15克),白茅根15克,牡丹皮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
【加減用藥】見熱毒旺盛者,重用水牛角、牡丹皮、連翹、金銀花、菊花,以清熱解毒為先,或加用龜甲以製其炎上之火;如見肝陰耗傷,血瘀絡脈,則重用生地黃、丹參、鱉甲、桃仁、赤芍、白芍,以滋肝液、清肝熱、活血軟堅;如肝鬱氣滯,絡脈痹阻而脅痛顯著,則加用川楝子、延胡索、鬱金、香附,甚者用失笑散;如兼見脾困濕阻者,去菊花而加茯苓、薏苡仁、澤瀉,也可配伍黨參、木香、佛手、穀芽、麥芽,健中州,理脾胃。
【用法】藥物用水浸泡後,先煎水牛角、羚羊角(代)半小時,然後納入其他藥,共煎2次,取汁500毫升,分兩次服。
益腎解毒湯(陳繼明)
【功用】益腎解毒,疏調肝脾。
【主治】乙型遷延性肝炎。
【組成】肉蓯蓉12克,巴戟天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5克,炙蜂房12克,土茯苓30克,升麻10克,桑寄生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2次分服。
【按語】益腎解毒湯治療乙型遷延性肝炎,適用於病程長,肝功能反複異常,表麵抗原持續陽性,出現精神萎靡,頭暈耳鳴,腰酸膝弱,足跟疼痛,或男子陽痿、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等腎虛見症者。如係腎陰腎精虧損,多伴見咽幹少寐,脅痛隱隱,舌紅苔少,脈多弦細而數;若腎陽腎氣虛衰,則伴見少氣懶言,形寒怯冷,腹脹便溏,足跗浮腫,舌質胖淡,脈沉而細等症。但無論腎陰腎陽虧虛,又多兼口苦溲黃,脘痞納呆或齒衄、鼻衄等濕熱邪毒未盡的臨床表現,呈現虛實錯雜的病候,應在辨證確切的基礎上,分清主次,善於隨證化裁,選擇方藥,便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複肝草方(關幼波)
【功用】清除餘邪,扶正補虛,調理氣血。
【主治】乙型肝炎。
【組成】金錢草12克,車前子(包)12克,澤瀉12克,薏苡仁12克,決明子15克,山楂12克,牡丹皮10克,丹參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草河車12克,桑枝30克,黃芪15克,何首烏12克,當歸12克,大黃炭10克,生地黃15克,桃仁10克,黃精15克。
【加減用藥】月經過多去桃仁;便溏去生地黃,或改用生地黃炭;有黃疸者金錢草改用茵陳。
【用法】上方水煎3次,早晚各服1次,每劑服1天半。
【療效】本方在關老的指導下為北京中醫醫院內科肝病組的協定方。78例臨床觀察證明,治療結果為顯效52.6%,有效34.6%。總有效率為87.2%。
加味一貫煎(章真如)
【功用】滋陰柔肝,疏肝達鬱。
【主治】慢性肝炎,見兩脅隱痛,皮膚幹燥,頭昏,麵色黧黑或不澤,口幹而渴,大便秘結,飲食尚好,睡眠較差,脈弦細或數,舌赤或暗紅、苔薄黃,唇紅等。中醫辨證屬肝腎陰虛者。
【組成】南沙參15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川楝子10克,生地黃10克,枸杞子12克,白芍12克,鬱金10克。
【加減用藥】兼有瘀阻者,可加丹參、鱉甲軟堅化瘀。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療效】治療陰虛肝病234例,有效率占90%以上。
慢肝寧方(穀濟生)
【功用】養陰疏肝,清毒利濕。
【主治】慢性肝炎,肝腎陰虛證,辨證要點是頭暈目澀,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細數。
【組成】黨參30克,南沙參30克,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川楝子10克,枸杞子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垂盆草30克,雞骨草30克,丹參30克,鬱金10克,何首烏10克。
【加減用藥】早期肝硬化者可加入炙龜甲、鱉甲滋陰軟堅。
【用法】每日1劑,每劑兩煎共200毫升,早晚分服,每療程3個月。
【注意事項】本方用治慢性肝炎,肝腎陰虛型。如屬肝膽濕熱型,則非本方所宜。
陸氏乙肝散(陸長清)
【功用】扶正攻毒。
【主治】乙型肝炎。
【組成】蒲公英20克,野菊花20克,丹參20克,黨參20克,豬苓40克,黃芩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柴胡6克,五味子12克,甘草20克,牡丹皮12克,牽牛子6克,烏梅12克。
【加減用藥】①辨證加減:肝脾濕熱型加龍膽草12克,梔子12克;肝鬱型加青皮10克,陳皮10克;肝脾不和與脾虛型加白術12克;陰虛肝鬱型加南沙參12克,石斛12克;瘀血阻滯型加川芎12克,紅花12克。②針對理化檢查指標異常加減:血清轉氨酶升高者加板藍根、虎杖;血清白蛋白降低者加大棗、山藥;麝香草酚濁度、絮狀試驗升高者加薏苡仁、貫眾。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分100包,每次服1包,1日3次。
【按語】乙型肝炎乃因濕毒癘邪內蘊脾胃肝膽所致,而肝脾又為藏血統血之髒,初感新病其邪勢甚,易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現血瘀征象。故初起感染者,治療當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牡丹皮、當歸等藥。對於久病者,則要慎用活血化瘀之品,因祛瘀藥多有傷氣、破氣的作用,久病者脾氣虧虛,故應少用或輕用。濕毒癘邪其性黏滯,內伏髒腑,久易阻遏陽氣,故久病者應酌加花椒、葛根、桂枝等助陽通陽之品,或配桂枝湯以滋陰通陽。本方是陸老數十年臨床經驗擬定的經驗方,治愈乙肝者甚多。
和肝湯(方和謙)
【功用】疏肝理氣,調氣和血。
【主治】慢性肝炎及其他肝髒疾病。
【組成】當歸12克,白芍9克,白術9克,柴胡9克,茯苓9克,薄荷(後下)3克,生薑3克,炙甘草6克,黨參9克,紫蘇梗9克,香附9克,大棗4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清化四逆散(張琪)
【功用】疏肝健脾,清化濕熱,行氣消脹。
【主治】肝炎後肝硬化早期,肝鬱氣滯,濕熱中阻的患者,症見脅痛,腹脹,納呆,口苦,乏力,便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膩脈滑。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實10克,甘草3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茵陳6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藿香10克,砂仁10克,陳皮10克,厚樸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30天為1個療程。
化瘀軟肝湯(張琪)
【功用】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主治】肝炎後肝硬化,血瘀血熱型。症見脅肋刺痛,痛有定處,心煩易怒,蜘蛛痣,肝或脾腫大。有時齒衄或鼻衄,麵色晦暗,婦女月經量多、早期。舌紫,脈弦有力。
【組成】柴胡10克,生地黃10克,丹參12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服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複肝丸(關幼波)
【功用】益氣活血,化瘀消癥。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功損害,肝脾增大,或僅肝增大,脅痛定點不移,伴見脘悶腹脹,消瘦乏力,麵色晦暗,紅絲血縷或朱砂掌,舌暗紅或有斑,脈象弦或弦細等症。
【組成】紫河車60克,紅參須60克,炙土鱉蟲60克,炮穿山甲60克,三七60克,薑黃60克,鬱金60克,雞內金60克。
【用法】共研為極細粉末,水泛為丸。每服3克,1日3次,食開水送下,或以湯藥送服。1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用複肝丸配合益脾疏肝方藥,多數患者在1~2個療程後,症狀和體征好轉,肝功能亦隨之好轉。脾腎陽虛型,以溫補脾腎方藥與複肝丸同時並進,對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使肝髒實質病變的改善,有相得益彰之妙。但療程較長,不能急於求功。肝腎陰虛型,除陰虛陽亢,營熱傷絡,臨床表現鬱熱並著者,治宜解鬱、涼營寧絡為主,暫時停服複肝丸外,一般可以配合滋陰柔肝解鬱煎劑,湯丸並進,對於控製脾亢、糾正血清白、球蛋白的倒置有一定作用,而未見助陽傷陰、攻邪傷正之弊。
【注意事項】肝膽濕熱證候,穀丙轉氨酶明顯增高時,複肝丸不宜用。
肝硬化基本方(薑春華)
【功用】益氣健脾,活血破瘀。
【主治】肝硬化諸證。
【組成】黃芪15~30克,白術30~60克,黨參15克,大黃6~9克,桃仁9克,蟲9克,炮穿山甲9克,丹參9克,鱉甲12~15克。
【加減用藥】熱毒蘊結:選加梔子9克,牡丹皮9克,連翹9克,白茅根30克,黃連1.5克;濕重:基本方去黨參,加蒼術15克;氣滯:選加枳實12克,大腹皮9克,大腹子9克,乳香9克,藿香9克,紫蘇梗9克;陰虛:選加生地黃9克,阿膠9克;腹水尿少:選加茯苓皮15克,黑大豆30克,陳葫蘆15克,蟲筍30克,木通9克;納呆:選加焦山楂9克,神曲9克,炙雞內金9克,穀芽9克,麥芽9克,砂仁3克;胃痛吞酸加瓦楞子15克;肝區劇痛:基本方去黨參,加九香蟲6克,醋延胡索15克,炒五靈脂9克,乳香9克;陽虛寒鬱:選加炮附子9克,幹薑3克,桂枝6克;鼻衄、齒衄:選加白茅根30克,茅花9克,仙鶴草15克,羊蹄根15克,蒲黃9克。
【用法】用清水浸泡諸藥30分鍾;置文火上煎煮,沸後40分鍾即可。每日1劑,煎2次,共取汁約400毫升,早晚分服。
寬中達鬱湯(章真如)
【功用】寬中化氣,解鬱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組成】沉香3~6克(研末衝服),當歸10克,白芍10克,柴胡8克,香櫞10克,蠶沙10克,雞內金10克,白茅根30克,厚樸10克,鮮蔥5莖。
【加減用藥】腹腔積液多加大腹皮;食少有脾虛現象加白術、茯苓;肝區痛脹加鬱金、川楝子。
【用法】每日1劑,煎2次。
【療效】臨床常用此方治療肝硬化早期,效果較好;血吸蟲病肝硬化腹腔積液收效明顯。
【注意事項】肝炎後肝硬化腹腔積液,遷延日久,效果較差。
消水丹(劉渡舟)
【功用】攻水消脹。
【主治】肝硬化腹腔積液,症見腹脹而按之疼痛,大便不通,小便短赤不利。其人神色不衰,舌苔厚膩,脈來沉實任按。屬實證者。
【組成】甘遂10克,沉香10克,琥珀10克,枳實5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中,每粒重0.4克,每次服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湯去甘草(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大棗20枚)。煎湯送服。
【注意事項】本方用於肝硬化腹腔積液實證,取效速捷。但不可圖一時痛快頻頻服用,伐傷正氣,且須中病即止。如屬脾腎不足及虛中夾實者,不可用之。
溫腎理中湯(李昌源)
【功用】溫腎理氣行水,行氣活血化瘀。
【主治】腹腔積液證。此型屬脾腎陽虛,見:腹脹大而形寒肢冷,腰膝足腫,倦怠乏力,口淡不渴,食少便溏,尿少或清長,舌淡嫩、苔白滑,脈沉遲。
【組成】附子9克,白術9克,茯苓12,白芍9克,幹薑6克,黨參9克,甘草6克,豬苓12克,澤瀉12克,枳實9克,沉香9克,三七9克,琥珀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在內服方藥的同時,取甘遂100克,研為細粉,每次用5~10克,以蜂蜜調勻敷於臍上,覆蓋2~3層紗布後用膠布固定,每日1換。肚臍下有腹主動脈分支通過,甘遂粉敷臍可迅速穿透吸收而產生逐水效應,使腹腔積液從二便去而無任何毒副作用。
藿樸夏苓柴陳丹草大黃湯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退黃。
【主治】濕熱並重的急性甲型肝炎。見身目小便黃染,右上腹脹痛,脘痞納呆,口苦幹澀,惡心欲嘔,肢倦乏力,大便或幹或溏而不爽;苔黃厚膩質欠潤,脈弦滑數或濡數。
【組成】藿香10克,厚樸10克,薑半夏10克,茯苓10克,柴胡15克,茵陳15克,丹參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車前草15克,大黃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
【按語】本方治療濕熱並重蘊結中焦而發黃的甲肝病人,療效甚捷。
麻黃杏仁茵陳連翹(李培生)
【功用】透表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肝炎初起惡寒發熱者。證屬中醫濕熱兼表發黃,以發熱惡寒,身目小便俱黃,胸痞苔膩,渴不欲飲為辨證要點。
【組成】炙麻黃6克,杏仁10克,茵陳15克,連翹10克,藿香10克,炒蒼術10克,白豆蔻6克,茯苓15克,薏苡仁15克,白茅根15克,車前草15克,虎杖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疏肝解鬱湯(秦伯未)
【功用】疏肝調氣,活血解鬱。
【主治】傳染性無黃疸型肝炎,表現為右脅或連左脅脹痛、劇痛,或時痛時止,或牽及右胸少腹肩胛亦痛,肝大壓痛,或兼見腹脹、食減、惡心、矢氣等胃腸症狀。舌苔薄膩或淨,脈弦滑或細弦。
【組成】白芍10克,柴胡5克,丹參10克,鬱金6克,枳殼5克,青皮5克,陳皮5克。
【加減用藥】脅痛重的或痛引少腹者,加金鈴子6克,荔枝核10克;久痛不止、痛如針刺或日輕夜重者,加紅花3克,或製乳香、沒藥各5克;肝區有內熱感口苦口幹,或小便短黃,或皮膚瘙癢者,加大薊、小薊各6克,或加黃芩5克,竹茹5克;兼有頭痛者,加蒺藜10克,菊花5克;食欲呆滯、納食不香者,加神曲10克;有潮熱、頭熱、掌心熱、牙齦出血者,加鱉甲12克,牡丹皮5克;有頭暈等血虛症狀的加當歸5克;有腰背酸痛、小便頻數等腎陰虛症狀者,加生地黃6克;全身酸倦,中氣虛弱者加黃芪6克,炒白術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貫桑飲(汪履秋)
【功用】清熱解毒,護肝解鬱。
【主治】用於無臨床症狀的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然具有臨床表現的乙肝同樣是本方的適應證。
【組成】貫眾15克,田基黃15克,桑椹15克,土茯苓15克,平地木15克,虎杖30克,牡丹皮10克,鬱金10克。
【加減用藥】若見肝區脹痛、脘腹滿悶不適之時,可加柴胡、枳殼、鬱金、川楝子、紅花等;如濕熱蘊結、肝脾氣滯,舌苔黃膩、脘腹脹滿、食少泛惡,小便黃赤,則增入蒼術、厚樸、半夏、木香、黃連、垂盆草、苦參、半枝蓮等;病遷延,瘀阻絡脈,或正虛肝脾不調,可去桃仁、丹參、紅花、三棱、鬱金、枳殼理氣活血、和絡止痛,亦可用當歸、白芍、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等養肝調脾,扶正補虛。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是一種慢性肝病。由大塊型、結節型、彌漫型的肝細胞性變性、壞死、再生,促使組織纖維增生和瘢痕的收縮,致使肝質變硬,形成肝硬化。肝硬化肝功能減退引起門靜脈高壓,導致脾大,對蛋白質和維生素的不吸收而滲漏出的蛋白液,形成了腹水症。
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病發展至晚期的主要症候,是各種致病因素長期或反複損害肝髒,肝功能失代償的結果。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突出臨床表現之一,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肝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體內白蛋白過低,周圍血管擴張,有效血容量相對不足,加之內分泌失調,交感神經障礙,導致水鈉瀦留,形成腹水。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標誌體內環境的惡化。
在正常情況下,腹腔內約有50毫升的液體,對腸蠕動起潤滑作用。若腹腔液體量超過200毫升時稱為腹腔積液,它是肝硬化患者最突出的表現之一。
代償期肝硬化,初次、少量腹腔積液,經過臥床休息,限製鹽攝入量,控製水的進入量和飲食調節,可發生自發性利尿,同時配合中成藥治療,可使腹腔積液消退,肝功得到改善。
如屬多次頑固性肝硬化腹水者,需嚴格臥床休息,控製水和鈉鹽的攝入量,每日鹽攝入量小於1.2g,水攝入量少於1200毫升。同時服用利尿劑,采用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糾正低蛋白血症,降解肝纖維,促進肝細胞增生,改善肝內環境和體內環境,可迅速消除腹水,肝功各項指標得到恢複。
如屬嚴重的低蛋白血症,可在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同時,配合輸入白蛋白,則效果更為顯著。
腹腔積液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主要表現之一,發生機製較複雜。目前治療腹腔積液有以下方法。①初次出現腹腔積液或少量腹水者,注意臥床休息,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2~4克)。適當限製水的攝入量(每日入水量1~1.5升)。應合理營養,加強保肝治療,經常檢查肝功、腎功及血電解質,對於低蛋白血症者,適量補充白蛋白、血漿,這樣可使部分患者腹水消退。②藥物治療:通過休息、限鹽等措施療效不明顯者,應考慮使用利尿劑,促使水、鈉排出,減少腹腔積液。常用的有保鉀利尿劑如螺內酯、氨苯蝶啶。因為腹腔積液的發生與血漿中醛固酮水平有關,而螺內酯能夠競爭性抑製醛固酮對水、鈉的瀦留作用,增加腎髒對鈉的排出而起利尿作用,所以常把螺內酯作為首選藥物治療腹腔積液。排鉀利尿藥有呋塞米、丁脲胺、依他尼等。可抑製腎髒對鈉、氯的吸收,同時排出鉀,利尿作用強大,服用30分鍾即產生作用。噻嗪類利尿藥如氫氯噻嗪,為中等強度利尿藥,同時促進鉀排出。利尿藥的應用先小量再逐步加量,先單一用藥再聯合用藥。③排放腹腔積液療法:通過腹腔穿刺,將腹腔積液放出。為防止並發症發生,以往多采用小量放液。近年研究表明,大量放腹腔積液加靜脈輸注適當劑量白蛋白,治療頑固性腹腔積液療效顯著。④自體腹腔積液濃縮、靜脈回輸療法:采用特殊裝置,將腹腔積液抽出後,經處理及濃縮,然後輸給患者。優點是克服了單純放腹腔積液導致蛋白丟失的情況。缺點是多次腹穿。增加感染機會,易出現細菌性腹膜炎等。⑤腹腔——頸靜脈轉流術:采用特製裝置。利用腹腔壓力與中心靜脈壓的壓差,使腹水沿管道流入頸靜脈,臨床上用於治療頑固性腹腔積液。⑥胸導管分流術:肝淋巴液增多是腹腔積液產生的原因之一,利用外科手術將胸導管與頸內靜脈吻合,加速了淋巴液的排泄,促進腹腔積液消退。⑦經頸靜脈肝內體靜脈分流術(TIPSS):本方法是利用介入放射技術在肝內建立分流通道,來降低門脈壓力,對於既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又有頑固性腹腔積液的患者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⑧中醫中藥治療:中醫中藥對肝硬化腹腔積液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對於頑固性腹腔積液可選用瀉下逐水藥,從大便中排出多量的水分,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對於有慢性胃腸疾患、嘔血及便血病史、肝性腦病患者,均不宜應用。
1.中醫內外兼用治肝硬化腹腔積液
(1)外敷法:在上臂三角肌的後緣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處,給予牛黃、麝香等適量研末,蒜泥調敷。此經循行胸腹部位,分布胸中聯絡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於上中下三焦。此經穴位外敷,可以疏通經氣,去除本經濕毒,通暢三焦水道,而消水腫。
甘遂、大戟等適量研末,用生薑泥調糊外敷神闕穴,該穴屬任脈。任為陰脈之海,肝係藏血之髒,二者為“五髒六腑之海”,十二經脈之本,用利水峻藥外敷以圖緩效,而不傷正。
(2)內治法:腹腔積液屬中醫臌脹範疇,每因肝不條達,失於疏泄,肝虛傳脾,脾失健運,脾虛傳腎,水濕停聚。肝、脾、腎三髒俱病,三焦決瀆失常,膀胱氣化不利,致水濕停留不化,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輸布,水濕不能正常排泄於體外。中醫治以柔肝健脾,溫腎化水為大法,基本方為:鱉甲、黨參、冬蟲夏草、白術、茯苓、鬱金、當歸、白芍、桂枝、丹參、薏苡仁,有黃疸者加茵陳、金錢草,陰虛者加南沙參、北沙參、麥冬,鼻出血者加墨旱蓮、藕節,熱甚(有感染灶)者加黃芩、黃連、蒲公英,大便不暢者加鬱李仁、瓜蔞子、大黃。
2.治肝硬化腹腔積液方劑
益氣活血利水湯
【主治】肝炎後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黃芪30克,丹參30克,益母草30克,澤瀉30克,茯苓30克,白術18克,地龍10克,沉香6克,車前子30~60克。
【加減用藥】肝鬱氣滯者,加柴胡、鬱金;脾虛濕困型者,加草果、砂仁;肝腎陰虛型加枸杞子、女貞子;瘀血型者,加茜草、紅花、當歸;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者,加阿膠,同時取烏雞白鳳丸9克,每天2次。腹腔積液消退後用鱉甲煎丸9克,每天2次,連服3個月。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有合並發症者,作相應處理。2周1個療程。同時配合西醫常規治療。
【療效】此方治療肝炎後肝硬化腹腔積液78例,總有效率93.6%。
【出處】鄭敬文.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炎後肝硬化腹腔積液78例.新中醫,1998,30(10):34
【按語】益氣活血利水湯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與西藥利尿劑合用,能明顯提高療效。現代研究證實,黃芪、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等均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丹參、地龍、益母草等可擴張血管,疏通肝髒微循環,增加血流量,降低門脈壓力及增加肝髒的營養物質供應。益氣活血方藥對改善肝硬化和糾正蛋白異常有明顯功效。烏雞白鳳丸、鱉甲煎丸,以益氣養血,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要功能。當歸、柴胡有保護肝細胞,防止肝糖原降解,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所以長期服用烏雞白鳳丸、鱉甲煎丸而顯示出較滿意的遠期療效。
扶正固本湯
【主治】肝炎後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黨參30克,黃芪30克,白術30克,茯苓30克,豬苓30克,車前子(包煎)30克,穀芽30克,麥芽30克,生地黃30克,枸杞子12克,牛膝15克,大腹皮15克,葫蘆瓢50克,枳殼10克。
【加減用藥】若舌質紅、舌邊尖起紅刺,或有齒齦出血,脈象弦細等陰虛偏甚者,加麥冬、石斛、鮮白茅根各30克;若麵色白或萎黃,納呆便溏,神疲懶言,形寒怯冷,下肢浮腫按之如泥,小便清白而短少不利,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或沉細者,加附子10克,肉桂3克;若鞏膜及皮膚黃染者,去生地黃,加茵陳、金錢草各30克,田基黃15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取液200毫升。
【療效】此方治療肝炎後肝硬化腹腔積液86例,總有效率90.7%。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低鹽、高蛋白、低脂肪飲食。部分患者治療時應同時口服小劑量西藥利尿劑。
【出處】蔡金偉.扶正固本法治療肝炎後肝硬化86例.江蘇中醫,1994,15(8):6
【按語】方以黨參、白術、黃芪為君,佐以茯苓、豬苓、枳殼以健脾益氣運中,扶其正而製其水。肝為剛髒,賴腎陰以涵育,肝病久延,肝耗失柔致硬,窮必汲竭腎精,關門不利,聚水而從其類,故以生地黃、枸杞子、牛膝滋腎育陰,以固其本,伍以大腹皮、葫蘆瓢、車前子利水逐邪。
芪芍鬱歸湯
【主治】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黃芪30克,鬱金30克,白芍30克,丹參30克,炙鱉甲30克,當歸15克,澤瀉15克,黃精15克,生地黃10克,枸杞子10克,水蛭10克,茯苓10克,炒白術10克。
【加減用藥】肝膽濕熱者,加茵陳、白花蛇舌草、萹蓄;胸悶納呆者,加香附、木香、穀芽、麥芽;心悸、寐差者,加桂枝、龍骨、牡蠣;手足心熱者,加鬱李仁、麥冬;下肢浮腫者,加大腹皮、茯苓、薏苡仁;腹水者,加澤漆、螻蛄;肝區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牙齦出血者,加三七、墨旱蓮;肝脾腫大者,加瓦楞子、桃仁、紅花、土鱉蟲。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4周為1個療程,可連續使用2~3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腹腔積液68例,基本治愈53例,好轉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1%。
【出處】吳兆勇.養肝補腎法治療肝硬化68例.中醫臨床與保健,1993,5(2):14
【按語】方中黃芪顧護正氣,能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鬱金、炙鱉甲、水蛭、白芍、當歸、丹參行氣解鬱,強肝柔肝,養血活血,祛瘀軟堅。糾正白、球蛋白倒置;澤瀉、黃精、生地黃、枸杞子、茯苓、白術補腎健脾利濕。全方強肝補腎以固本,養血益氣以扶正,活血祛瘀以軟堅,故獲效較著。
芪遂湯
【功用】扶正補虛,化瘀溫陽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黃芪30克,大腹皮30克,丹參30克,水紅花子30克,甘遂1.5克(衝服),白術20克,人參10克,澤瀉12克,炙鱉甲12克,茯苓20克,附子15克,焦山楂15克,焦神曲15克,焦麥芽15克。
【加減用藥】肝鬱氣滯者,加柴胡、沉香;濕熱明顯者,加茵陳;脾虛濕困者,加砂仁;瘀血者,加當歸、赤芍;肝腎陰虛者,加枸杞子;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者,加鹿角膠。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腹腔積液72例,顯效58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44%。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同時配合常規西藥治療。
【出處】張誌發.芪遂湯配合西藥治療肝硬化腹水72例.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4(4):28
【按語】芪遂湯方中黃芪、人參、白術、茯苓扶正健脾益氣;炙鱉甲滋補軟堅;丹參、水紅花子活血化瘀利水,防“血不利為水”之弊;附子溫陽化氣,使水液得以運行,周流全身;甘遂攻逐水飲,使腹腔積液從二便而走;大腹皮、澤瀉理氣寬中,利水消腫祛濕;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和胃消食。諸藥合用攻補兼施,標本同治,補而不留寇,邪祛不傷正。
健牌散結湯
【功用】健脾利水,活血行氣。
【主治】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澤瀉20克,黃芪15克,木瓜15克,茯苓15克,大腹皮12克,王不留行12克,丹參12克,白術12克,厚樸10克。
【加減用藥】脅下痛甚者,加川楝子;噯氣、胸悶者,加赫石;大便不暢者,加大黃;陽虛濕盛者,加肉桂、豬苓;氣虛者,加山藥、黨參;脅腹脹痛者,加鬱金、青皮;HBsAg陽性者,加虎杖、重樓、貫眾;膽汁性肝硬化者,加金錢草、路路通;腹水甚而正不虛者,吞服醋甘遂粉,同時配合西藥加肝安、白蛋白,酌情加用西藥利尿劑和鉀劑。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連服12天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腹腔積液30例,顯效1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或酌情加用西藥利尿劑和鉀劑。
【出處】劉學冠.健脾散結湯治療肝硬化腹水30例.河北中醫,2000,22(1):35
【按語】健脾散結湯中,大腹皮、澤瀉、茯苓、木瓜利水除濕;黃芪、白術健脾益氣;丹參、王不留行活血行水;厚樸行氣。全方共奏健脾利水、活血行氣之功。
三合湯
【主治】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黃芪30克,白術15~30克,茯苓15~30克,車前子15~30克,澤瀉15~30克,赤芍15~30克,白芍15~30克,柴胡12克,當歸12克,甘草6克,大棗7枚。
【加減用藥】氣虛者,加黨參;腹脹者,加大腹皮、枳殼;瘀滯者,加丹參、炙鱉甲;小便欠利者,加豬苓、腹水草;有黃疸者,去黃芪、大棗,加茵陳、過路黃、田基黃;穀丙轉氨酶升高者,加垂盆草、蒲公英;舌紅無苔、口幹者,合一貫煎加減。藥物劑量通常視病情及體質而定,如瘀滯重者赤芍亦可增用至30~60克。個別白蛋白甚低者,短期配合白蛋白靜脈滴注。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腹腔積液16例,痊愈6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7.5%。
【出處】胡強民.三合湯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16例.河北中醫,2000,22(2):112
【按語】三合湯用逍遙散疏肝活血,健脾製水,且肝氣順,則脾、腎功能得健;四逆散暢通三焦水道以利排泄;當歸補血湯益氣補血,祛瘀生新,有利於促進肝細胞再生,並有助增強利水之功。三方合用起到疏肝、健脾、利濕、扶正祛邪作用。
下瘀術牛湯
【功用】健脾利水,活血祛瘀。
【主治】肝硬化腹水。
【組成】蒼術30克,白術30克,川牛膝30克,防己30克,製大黃9克,桃仁9克,土鱉蟲9克。
【加減用藥】伴有黃疸者,加茵陳、梔子;肝腎陰虧者,加黃精、枸杞子;脾腎陽虛者,加附子、肉蓯蓉。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以半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腹腔積液47例,經2~5個療程治療後,臨床治愈29例,顯效15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87%。
【出處】常春莉,鄭淑英.下瘀術牛湯治療肝硬化腹水47例.浙江中醫雜誌,2000,(4):147
【按語】下瘀術牛湯方中蒼術、白術健脾益氣,佐以燥濕;防己勝濕利水,有通利小便之功;川牛膝、土鱉蟲、桃仁、製大黃入肝經,破血逐瘀、軟堅散結。諸藥配伍,共奏扶脾土、散瘀血、化瘀積、通利水道之功,組方攻中有補,補而不膩,使邪去而正複,故應用於臨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活血利水湯
【主治】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丹參30克,黃芪30克,白芍30克,茯苓30克,車前子30克,雞內金20克,澤瀉20克,炙鱉甲15克,枸杞子15克,炮穿山甲12克,青皮10克,三七粉(另包衝服)10克。
【加減用藥】氣滯者,加柴胡、香附;寒濕者,加蒼術、藿香;脾腎陽虛者,加附子、幹薑;肝腎陽虛者,加何首烏、山茱萸;嘔血者,加十灰散;發熱者,加金銀花、連翹。
【用法】每天1劑,加水500毫升浸泡半小時,文火煎汁150毫升,早晨口服;再加水400毫升,文火煎汁150毫升,晚上口服。以半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4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腹腔積液43例,顯效29例,好轉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9%。
【出處】周璟,活血利水湯治療肝硬化腹水43例.四川中醫,2000,18(5):34
【按語】活血利水湯中,重用活血化瘀之丹參、活血止血之三七;用黃芪、山藥、枸杞子既能補氣健脾,滋養肝腎,又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以顧其虛;以炙鱉甲、炮穿山甲、雞內金滋陰軟堅散結,使腫大的肝脾得以縮小;輔以茯苓、澤瀉、車前子、白芍疏通三焦,淡滲利水,利水而不傷陰液。諸藥合用能有效地改善肝髒的微循環,促進肝細胞修複和再生,阻斷或減輕膠原纖維的生成,延緩肝硬化的發展,防止並發症發生,使脾縮小、腹水消失、全身症狀得到改善。
消腫利水湯
【主治】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白及10克,陳皮10克,蟋蟀10克,炙甘草10克,螻蛄各10克,酸棗仁30克,炒白芍30克,大腹皮30克,茯苓30克,陳葫蘆殼100克,澤瀉12克。
【加減用藥】脾虛肝旺型者,加黨參、焦白術各30克,茯苓20克,鬱金10克;氣血兩虛型者,加黨參30克,當歸30克,焦白術15克,製何首烏15克,阿膠12克,熟地黃20克;氣血兩虛型者,加太子參30克,麥冬30克,天冬20克,生地黃20克,地骨皮20克,天花粉2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同時配合西醫對症支持療法。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腹水28例,Ⅰ級療效(腹水及水腫完全消失,主要症狀基本消除,舌脈正常,肝功能正常,肝脾有所軟化或穩定不變穩定在3個月以上者)16例,Ⅱ級療效(腹水及水腫大部分消退,主要症狀及舌脈明顯好轉,肝功能檢查接近正常,肝脾大小質地穩定不變)8例,Ⅲ級療效(腹水及水腫有所消退,平臍腹圍縮小4厘米以上,症狀減輕,舌脈有所好轉,肝功能有所改善。白蛋白較前提高,肝脾大小質地穩定不變)3例,無效(未達上述標準者)1例。
【出處】徐倩,於東冬.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28例臨床觀察.吉林中醫藥,2000,20(5):46
消臌除脹湯
【主治】肝硬化腹腔積液。
【組成】牡蠣30克,黃芪30克,珍珠母30克,丹參30克,車前子(包)30克,炒白術30克,絲瓜絡20克,大腹皮15克,橘絡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川牛膝10克,牛膝10克,炒枳殼10克,製鱉甲10克,鬱金10克,雞內金10克,桃仁8克,肉桂5克。
【加減用藥】若偏氣滯者,加柴胡、青皮、佛手;偏寒濕者,加蒼術、厚樸、茯苓;偏濕熱者,加梔子、茵陳、龍膽草;偏血瘀者,加三棱、莪術、土鱉蟲;偏陽虛者,加黃芪、黨參、附子;偏陰虛者,加山茱萸、何首烏、黃精;伴嘔血者,加赭石、大黃、白及;伴神昏、屬熱閉者,加服安宮牛黃丸,屬涼閉者,加服蘇合香丸;伴尿閉者,加牽牛子、甘遂、大戟;伴脅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何首烏。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中、晚3次服。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腹腔積液100例,臨床治愈47例,好轉5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可同時配合西醫常規治療。
【出處】伏新順.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100例近期療效觀察.山西中醫,2000,16(5):26
【按語】方中牡蠣、製鱉甲、珍珠母軟堅散結;丹參、赤芍、白芍、川牛膝、牛膝、桃仁活血化瘀;絲瓜絡、橘絡通絡止痛;大腹皮、車前子消脹利水;白術、枳殼健脾通腑;黃芪、肉桂益氣扶陽;鬱金、雞內金理氣開胃。全方共奏利水消脹、軟堅活血、疏肝健脾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丹參、赤芍、白芍、牛膝、桃仁可改善肝血流及肝功能,抑製肝纖維,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有防治肝硬化的作用;還可降低門脈壓、促使腹水消退等。雞內金能使胃運動功能增強,排空加速;車前子有顯著的利尿作用,這對肝硬化腹水的治療無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