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1.肝硬化概念
正常的肝髒質地柔軟,功能正常。由於患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肝、丙肝)、血吸蟲病或因乙醇中毒、某些化學物質和藥物中毒等原因,肝髒質地變硬,功能下降,就是肝硬化,又稱肝硬變。肝硬化起病和病程緩慢。起初可無特殊症狀,僅上腹不適,肝脾輕度腫大等;爾後,肝逐步硬化,功能明顯減退,表現為消化道症狀、營養不良、出血傾向,水腫、內分泌失調、黃疸、脾大、腹水形成,甚至肝性腦病。此外,還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原發性肝癌、感染及肝腎綜合征等並發症。所以,肝硬化後果是嚴重的。
2.肝硬化驗方
軟肝縮脾湯
【功用】扶正補虛,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主治】肝炎後肝硬化。
【組成】黃芪30~60克,白術30~60克,赤芍30克,丹參3克,三棱15克,莪術15克,土鱉蟲15克,川芎15克,當歸20克,鬱金20克,益母草20克,虎杖20克,炮穿山甲10克,水蛭10克,甘草10克。
【加減用藥】腹水者,加豬苓、澤瀉、茯苓、麻黃;黃疸者,加茵陳、梔子;穀丙轉氨酶升高者,加蒲公英、垂盆草、板藍根;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升高者,加牛膝、枸杞子;出血者,去水蛭、土鱉蟲,加茜草、仙鶴草、三七。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服用2~3個療程。病情穩定後改為隔天1劑,鞏固治療5~10個月。
【療效】此方治療肝炎後肝硬化60例,臨床治愈(自覺症狀消失,肝脾回縮或明顯回縮變軟,黃疸、腹水完全消失,肝功能檢查正常,身體好轉,可以從事輕體力勞動,病情穩定達半年以上)34例,好轉(自覺症狀明顯改善,肝脾稍有回縮或穩定不變,肝功能檢查基本正常,腹水消退,病情穩定在3個月以上)22例,無效(自覺症狀、體征及肝功能檢查均無改善)4例。總有效率93.3%。
【注意事項】1個療程後療效差者改用其他療法。腹水重者可配合服用螺內酯等利尿藥。
【出處】段連友,劉麗玲.軟堅縮脾湯治療乙型肝炎後肝硬化60例.黑龍江中醫藥,2000,(2):38
【按語】本方重用黃芪、白術補氣健脾扶正,當歸、赤芍、丹參、土鱉蟲、水蛭、炮穿山甲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以川芎、三棱、莪術、鬱金活血行氣,虎杖、益母草清熱活血利濕。全方共奏扶正補虛,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
益氣臌軟肝湯
【主治】肝炎後肝硬化。
【組成】黃芪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太子參30克,白術10克,炙鱉甲10克,炮穿山甲10克,鬱金10克,赤芍10克,三七3克(搗爛),丹參15克,茯苓15克。
【加減用藥】伴腹水,加大腹皮;腹脹甚者,加枳殼、萊菔子;大便結者,加大黃;伴吐衄、便血者,酌加地榆炭、藕節、柏葉炭等;穀丙轉氨酶升高者,加茵陳、五味子;A/G減少或倒置者,原方減太子參,加人參、阿膠。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午、晚3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肝炎後肝硬化35例。治愈16例,其中早期12例,中期4例;好轉14例,其中早期8例,中期6例;無效5例,其中中期2例,晚期3例。總有效率85.7%。
【出處】彭慧聰.自擬益氣消臌軟肝湯治療肝炎後肝硬變35例.湖南中醫藥導報,2000,6(6):24
【按語】益氣消臌軟肝湯集健脾益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利濕等功效於一身。黃芪、太子參、白術健脾益氣生血,能提高原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並有誘導幹擾素作用;炙鱉甲、炮穿山甲、丹參、三七、赤芍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能增加組織灌流量,使肝髒回縮變軟;白花蛇舌草、茯苓、茵陳、鬱金、五味子解毒利水祛濕,能增加膽汁分泌,降低轉氨酶。諸藥合用,可起到增強機體免疫力、控製病毒複製、改善肝髒血液循環、防止肝纖維化等綜合效應。
歸芪軟肝湯
【功用】活血化瘀,益氣健脾,軟堅柔肝,利水化濁。
【主治】肝炎後肝硬化。
【組成】當歸15克,赤芍15克,白術15克,車前子15克,醋鱉甲15克,茵陳15克,黃芪30克,丹參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桃仁8克,茯苓20克,大腹皮20克,枸杞子12克,炮穿山甲10克,淫羊藿10克,柴胡6克,大黃6克,枳殼9克。
【加減用藥】右脅痛明顯者,加延胡索、鬱金各12克;病久虛損嚴重者,加紅參6克,阿膠12克;衄血者,加三七3克,紫珠草15克,仙鶴草12克;形寒肢冷者,加附子10克,肉桂3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溫服。若腹水嚴重者,加服螺內脂40毫克,每天3次口服;血漿白蛋白明顯減少者,適當補充人血白蛋白;伴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療程為1個月。
【療效】此方治療肝炎後肝硬化68例,顯效35例,好轉2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9.7%。
【出處】趙明恩.歸芪軟肝湯治療肝炎後肝硬化68例臨床觀察.國醫論壇,2000,15(5):24
【按語】方中當歸、丹參、桃仁、赤芍、炮穿山甲、醋鱉甲活血化瘀,軟堅柔肝,能保護肝細胞,改善肝內微循環,增加肝髒供血,降低門靜脈壓力,促進肝內膠原分解代謝,抑製肝內纖維組織增生,從而阻止肝硬化的進一步發展;黃芪、白術、茯苓益氣健脾,脾健則瘀血自行,乃為肝病實脾法,具有調整機體免疫,升高白蛋白,糾正白、球蛋白倒置,改善肝功能,抗肝纖維化的作用;白術、茯苓、車前子、大腹皮健脾利水消脹,現代研究證明有明顯利尿作用,可不同程度地促進鈉離子排泄,並且避免了西藥利尿劑易引起電解質紊亂之弊;茵陳、大黃、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有促肝利膽、降低穀丙轉氨酶、血清膽紅素的作用;枸杞子、醋鱉甲、淫羊藿滋陰養肝益腎,有改善肝細胞功能,增強機體免疫,促進蛋白質合成的作用;柴胡、枳殼疏肝理氣解肝鬱,為肝經要藥,可引諸藥直達病所。歸芪軟肝湯具有活血化瘀、柔肝健脾、益氣養陰、利濕消脹之功,對改善肝髒微循環,降低門脈高壓,促進肝細胞再生及白蛋白合成有良好的效果,對改善自覺症狀療效更為明顯,同時對改善酶譜、降低血清總膽紅素有顯著療效。臨床應用過程中未發現毒副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療肝炎後肝硬化的優越性。
二甲牛角軟肝湯
【功用】益氣活血,軟堅散結,祛瘀扶正。
【主治】肝炎後肝硬化。
【組成】炙鱉甲(先煎)15克,炮穿山甲(先煎)12克,水牛角(先煎)30克,黃芪30克,仙鶴草30克,丹參30克,三七粉(衝服)3克,紫河車(研末衝服)6克。
【加減用藥】血清膽紅素增高者,去黃芪、紫河車,加赤芍、茵陳、製大黃;腹水者,加防己、大腹皮、地骷髏;脅痛甚者,加柴胡、延胡索、鬱金。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6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肝炎後肝硬化56例,療效滿意。
【出處】俞兵和.二甲牛角軟肝湯治療56例肝炎後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的觀察.浙江中醫雜誌,2000,(3):108
【按語】二甲牛角軟肝湯中炙鱉甲滋陰軟堅、散結消瘀,炮穿山甲片破宿血積瘀、軟堅散結,水牛角清肝涼血、養陰止血,三藥合用使破瘀軟堅之力倍增;三七活血止血、散瘀止痛;仙鶴草祛瘀散結止血、善於攻堅;丹參祛瘀生新補血;紫河車大補精血;黃芪益氣養血,以防止攻找太過。全方合用,活血與益氣並舉,祛邪與扶正兼顧,久服補不壅中,攻不傷正,因而療效顯著。
益氣化瘀湯
【主治】早期肝硬化。
【組成】黃芪30克,丹參30克,當歸20克,炮穿山甲(先煎)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
【加減用藥】若脅痛明顯者,加川楝子15克,青皮10克;若腹脹者,加神曲15克,麥芽20克,炒萊菔子30克;惡心、嘔吐者,加法半夏10克,高良薑9克;肝脾大者,加製鱉甲10克(先煎),牡蠣20克(先煎)。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3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早期肝硬化27例。經治療1個療程後,顯效9例,有效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0.15%。
【出處】王延賓.益氣化瘀法治療早期肝硬化27例.吉林中醫藥,2001,21(1):19
【按語】方中黃芪補氣,使氣旺以促血行,助血運;當歸和血補血,又為血中之氣藥,血行則肝脈通暢;丹參破宿血,生新血,調經脈;赤芍、川芎直接參與活化有形之瘀。
疏肝理氣軟堅散瘀湯
【主治】早期肝硬化。
【組成】柴胡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黃芪30克,山楂30克,炙鱉甲30克,丹參20克,神曲20克,芍藥20克,水蛭20克,茯苓20克,莪術20克,甘草5克。
【加減用藥】若肝區疼痛者,加延胡索;熱甚者,加梔子;胸悶脹、苔厚膩者,加蒼術;津虧陰傷者,去柴胡、茯苓,加生地黃、石斛;黃疸者,加茵陳、金錢草;便秘者,加大黃;穀丙轉氨酶高者,加敗醬草、五味子。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30天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早期肝硬化24例.治愈18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1.6%。
【出處】李國旗.疏肝理氣軟堅散瘀治療早期肝硬化24例.四川中醫,1999,17(9):20
【按語】方中柴胡、芍藥疏肝理氣解鬱;茯苓、神曲健脾和中;丹參、山楂、水蛭、鱉甲等活血化瘀、軟肝縮脾。綜合諸藥,肝瘀得除,氣鬱得舒,脾氣得健。現代藥理研究:柴胡具有抗肝損傷,防止纖維增生,降低穀丙轉氨酶及利膽作用;炙鱉甲、莪術有軟堅散瘀的作用;山楂有擴張血管的作用;丹參、芍藥有改善循環的作用;黃芪能增強特異性免疫反應,提高T細胞功能,促進周圍白細胞誘生幹擾素;白花蛇舌草等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諸藥配伍,前後分消,瘀毒解除,免疫增強,用於臨床,效果較佳。
加味下瘀血湯
【主治】肝硬化蛋白異常。
【組成】黃芪30克,丹參30克,茵陳20克,白芍20克,白術20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雞內金15克,炙鱉甲(先煎)15克,大黃12克,桃仁12克,土鱉蟲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
【加減用藥】右脅下疼痛者,加延胡索、三七;鼻衄、齒衄者,加仙鶴草、益母草;黃疸者,加金錢草、田基黃;腹脹者,加枳殼、厚樸;濕熱重者,加黃芩、牡丹皮、虎杖;陽虛者,加附子、肉桂、幹薑;陰虛者,加生地黃、枸杞子。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共煎液450~50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3個月為1個療程。危重病人適當給予20%人血白蛋白或利尿、止血類西藥對症治療。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蛋白異常60例,經3~6個月治療後,全部患者腹脹、乏力、納呆等症狀消失,肝功能恢複正常或明顯好轉,血清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
【出處】劉雲先,付連超,呂治國.下瘀湯加味治療肝硬化蛋白異常60例山東中醫雜誌,2000,19(12):728
【按語】加味下瘀血湯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炙鱉甲軟堅散結;丹參、土鱉蟲、桃仁活血化瘀,與大黃合用更增強其活血通絡之功,擴張肝髒血管,增強肝髒血液循環和肝血流量的作用,從而減少病變部位的缺血,改善營養及氧氣的供應,以防止肝細胞的壞死,加速肝細胞的修複與再生,促進肝內蛋白的合成,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下降,肝功能恢複正常;黃芪益氣固本,並有誘生幹擾素的作用,促進機體產生抗體,提高免疫功能,與茯苓、白術、雞內金、甘草合用能增強健脾益氣助運之功,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蛋白質的吸收,促進白蛋白的升高;茵陳、大黃清熱解毒,清除滯留在體內的濕熱疫毒之邪;柴胡疏肝解鬱,從而收到滿意的療效。
健脾柔肝湯
【主治】肝硬化。
【組成】白術30克,黃芪30克,貓人參3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丹參15克,枸杞子15克,土鱉蟲9克,水蛭9克,大黃9克,甘草5克。
【加減用藥】若高中度腹水者,配合選用蒼牛防己湯(蒼術、牛膝、防己、牽牛子);穀丙轉氨酶、膽紅素增高者,配合選用茵金蒲虎湯(茵陳、鬱金、蒲公英、虎杖、垂盆草、茯苓);蛋白電泳倒置配合選用《千金方》鯉魚湯加赤小豆以多餐佐食。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80例,參照1992年中國中醫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規定的療效標準,顯效34例,有效4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其中,70例脾髒腫大者,顯效38例,好轉23例,無效9例;32例膽紅素增高者,顯效25例,好轉6例,無效1例;50例穀丙轉氨酶增高者,顯效35例,好轉12例,無效3例;68例蛋白電泳接近平值或倒置者,顯效36例,好轉26例,無效6例。
【出處】鄭桂明,魏九清.健脾柔肝湯治療肝硬化80例.浙江中醫雜誌,1997,(10):444
【按語】方中大劑量白術、黃芪、黨參、茯苓益氣健脾利水,使氣壯血行水去。現代藥理研究還證實,黨參、白術、茯苓、黃芪、枸杞子等均能增加和促進人體內白蛋白的合成,糾正白、球蛋白的倒置比例;貓人參專清肝火之毒,消腫,是肝硬化腹水病人必用之品;大黃、土鱉蟲、水蛭、丹參直入至陰,通絡化瘀,具有改變肝髒質地,回縮腫大之肝脾功效。肝硬化辨證分型固然重要,但脾虛肝瘀實為貫穿肝硬化整個病程始終的關鍵病機。
疏肝理脾湯
【主治】肝硬化。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三棱10克,炒白扁豆10克,厚樸10克,青皮10克,越牆藤15克,茯苓70克,白茅根20克。
【加減用藥】小便短少者,加商陸、木通各10克;便稀納呆者,加神曲、山楂各10克;黃疸者,加茵陳、田基黃各15克;肝掌及蜘蛛痣者,加生地黃10克,紅花、三七各5克;消化道出血者,加側柏炭、炒地榆各15克;肝脾增大者,加炙鱉甲、莪術各10克;水腫甚者,加豬苓、澤瀉各10克;口苦脈弦者,加黃連6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療效】此方治療肝硬化32例,痊愈14例,有效14例,無效4例。
【出處】曾立昆.疏肝理脾湯治療肝硬化32例.湖南中醫雜誌,1996,12(5):29
【按語】方中柴胡、白芍、青皮、越牆藤疏肝抑肝為君;臣以茯苓、炒白扁豆、薑厚樸理脾以勝濕;肝鬱者血必瘀,故佐以三棱、三七活血破瘀;使以木通、白茅根、茵陳導引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肝脾腎同治,理氣行水化瘀同施,故諸症狀自除矣。
愈肝湯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滋陰補氣。
【主治】肝硬化。
【組成】金錢草30克,丹參15克,蒲公英15克,玉竹10克,鬱金10克,白芍10克,白術10克,柴胡6克,枳殼6克,青皮5克,陳皮5克,甘草3克。
【加減用藥】出現腹腔積液者,加冬瓜皮、冬瓜子、大腹皮、茯苓;蛋白倒置者,加黃芪、太子參;肝區疼痛者,加薑黃、川楝子(醋炒)、延胡索;肝脾腫大者,加牡蠣、炙鱉甲、三棱;伴膽囊炎者,加敗醬草;伴結石者,加雞內金、海金沙、炒赤芍、炒白芍、大黃(後下)、皂角刺、虎杖;伴脂肪肝者,加山楂、何首烏、決明子;血總膽紅素和穀丙轉氨酶增高者,加田基黃。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同時服鱉甲煎丸,每天3次,每次6克。1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法治療肝硬化49例,顯效25例,有效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88%。治療時間均在1~3個療程。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多食高蛋白、低脂肪飲食,忌辛辣,出現腹腔積液者忌鹽。
【出處】仇壁庭.愈肝湯合鱉甲煎丸治療肝硬化49例.江辦中醫,1998,19(5):21
【按語】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消癥破積為法。愈肝湯中金錢草、蒲公英清熱解毒;柴胡、鬱金、枳殼、青皮、陳皮疏肝理氣;白芍、玉竹養陰柔肝,白術、甘草健脾補氣;更配丹參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滋陰補氣之功。鱉甲煎丸是消癥破積的良藥,配合服用,效果更好。腹水的治療,攻逐通利雖能排除腹水一時,但應用不當致出血,損傷正氣,後果不堪設想,故應慎用。
軟肝縮脾方(趙紹琴)
【組成】柴胡6克,黃芩10克,蟬蛻6克,僵蠶10克,薑黃6克,水紅花子10克,炙鱉甲20克,牡蠣20克,大黃1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10克。
【功能】行氣開鬱,活血化瘀,軟肝縮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臨床多用於肝炎晚期,表現為脅痛、腹脹痛、舌質有瘀斑、苔白、脈弦澀等,證屬氣滯血瘀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或倍量研末蜜九,重10克,每日2次,每次一丸。
【加減】肝功異常,舌苔黃膩有濕熱征象者加茵陳30克,土茯苓30克;胸脅不適,善歎息,脈沉而滯,氣鬱明顯者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脘痞厭食、嘔惡、苔白膩,濕阻中焦者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薑半夏10克;心煩易怒,舌紅起刺,火鬱證顯者加黃連6克,龍膽草3克,牡丹皮10克;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弱,氣虛明顯者加太子參6克,白術10克;血虛者加阿膠10克,當歸10克;中陽不足,畏寒肢冷者加幹薑3克,吳茱萸3克;舌質紅絳,苔少且幹,肝腎陰虧者加生地黃20克,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
舒肝開肺湯(印會河)
【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當歸15克,丹參30克,牡蠣30克(先下),廣鬱金10克,桃仁10克,土鱉蟲10克,紫花10克,桔梗10克,川楝子12克。
【功能】舒肝開肺,通利三焦,活血消脹。
【主治】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腹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燮樞湯(焦樹德)
【組成】北柴胡、澤瀉各9~10克,炒黃芩、炒川楝子、白蒺藜各9~12克,製半夏10~12克,紅花、劉寄奴(或茜草)各9~10克,皂角刺3~6克,薑黃9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焦檳榔、炒萊菔子各10克。
【功能】調肝和胃,活血消痞。
【主治】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所致較長時間右脅疼痛。腹部脹滿、不思飲食、脅下痞塊、倦怠乏力、小便發黃、大便欠爽或溏軟,舌質紅或有瘀斑、苔白或黃、脈弦或弦滑。也適用於慢性膽係感染而見上述病症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中濕不化,脘悶食少,青苔白厚者加蒼術6~9克,草豆蔻6~10克;氣血阻滯,脅痛明顯者加延胡索9克,枳殼10克,乳香、沒藥各5克;如血瘀明顯者加茜草12~20克,海螵蛸6~9克,桂枝6~10克;胃納不佳、飲食少進者加穀芽、陳皮各10~12克;心悸失眠、健忘多夢者加珍珠母30克,遠誌、天竺黃各9克,梔子3克;下午低熱者加白芍12克,銀柴胡10克,青蒿15克;口苦、尿黃、目赤者加梔子6~10克,龍膽草3克;肝脾腫大者加炙鱉甲15~30克,射幹10克,三棱、莪術各3~6克,玄參12~30克;有輕度腹腔積液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紅花子10~12克,車前子10~20克;情誌不舒者加香附10克,合歡花6克;嘔逆便秘、舌苔不化者加赭石30克,旋覆花10克,大黃3~5克,炒五靈脂9克;穀丙轉氨酶高者加五蘆散(五味子95克,蘆薈25克,共為細麵,每服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或隨湯藥服用);腹部喜暖,遇涼隱痛者減黃芩為6克,去川楝子;藥後脅痛反劇者去皂角刺、減薑黃。
軟肝煎(鄧鐵濤)
【組成】太子參、鱉甲(醋炙)各30克,白術、茯苓各15克,楮實子、菟絲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參10克,甘草6克,土鱉蟲3克。
【功能】健脾護肝補腎,活血化癥軟堅。
【主治】肝硬化。
【用法】土鱉蟲烘幹研成細末。水三碗,入鱉甲先煎半小時,納諸藥煎至1碗,衝服土鱉蟲末,渣再煎服。每日1劑。
【加減】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肝炎後肝硬化加黃皮樹葉30克;門脈性肝硬化加炒穿山甲10克;牙齦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鶴草30克;陰虛無濕者去萆薢,加山藥15克,石斛12克。
化肝解毒湯(周仲瑛)
【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薑黃各10克,黑料豆10克,甘草3克。
【功能】清解泄化肝髒濕熱瘀毒。
【主治】慢性遷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攜帶者,表現以濕熱瘀鬱為主證者。
【用法】將上藥放砂罐內,加冷水浸泡過藥麵,泡20分鍾即行煎煮。沸後改用小火煎15分鍾,濾取藥液溫服。每日1劑,煎服兩次,上下午各1次,食後二小時服。連服2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應服用2~3個療程,療前及每滿1個療程,可複查肝功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麵抗原標誌物1次。
【加減】肝部氣滯加醋柴胡5克,香附10克;氣火鬱結加牡丹皮、梔子各10克;濕熱中阻加炒黃芩10克,厚樸5克;肺腑濕熱加鳳尾草、敗醬草各15克;濕熱在下加炒蒼術、黃柏各10克;濕熱發黃加茵陳12克,梔子10克;熱毒偏重酌加龍膽草5克,大青葉、蒲公英各15克;濕偏重加煨草果5克,蠶沙10克(包);血分瘀毒加白花蛇舌草20克,製大黃6克;營分鬱熱酌加水牛角、牡丹皮、紫草各10克;肝部血瘀酌加丹參10克,土鱉蟲5克,桃仁10克;肝血虛加當歸、白芍各10克;肝腎陰虛加桑椹子、墨旱蓮各10克;陰虛有熱加生地黃、金釵石斛各10克;脾氣虛酌加黨參、白術各10克,黃芪12克;腎陽虛加淫羊藿、菟絲子各10克。
減味三石湯(方藥中)
【組成】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該方為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自擬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合並黃疸或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轉氨酶持續高限不降,中醫辨證為濕熱盛者。
【用法】合入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一味黃精湯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升麻甘草湯(方藥中)
【組成】升麻30克,甘草6克。
【功能】解毒,和中。
【主治】本方為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後麵所述之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損害嚴重,轉氨酶長期持續在高限,中醫辨證屬於毒盛者,恒合用該方。
【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味散、加味黃精湯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遇黃三草湯(李昌源)
【組成】鮮車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20克,酸漿草20克,茵陳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大青葉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20克。
【功能】清熱解毒,退黃除濕。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發作。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加減】濕熱蘊結者,加黃連6克,大黃(後下)10克,滑石、蒲公英各20克;肝鬱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莪術各10克,沒藥6克;脾氣虛者,加太子參、蒼術、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腎陰虛者,加墨旱蓮、女貞子、枸杞子各20克,麥冬15克。
草河車湯(宋孝誌)
【組成】草河車30克,青皮12克,蘇木6克。
【功能】清熱活血,舒肝止痛。
【主治】肝經鬱熱,兩脅脹痛,心煩急躁,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本方適用於現代醫學所診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動期或單項轉氨酶增高。臨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顯而肯定。
【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加減】如熱毒較甚,將草河車更為鳳尾草30克;大便溏者,減草河車加貫眾30克;有黃疸者加茵陳15克,梔子10克;在肝硬化早期可加山楂30克;腹水較明顯加鬱金15克,檳榔30克。伴見脾胃虛弱加茯苓15克,白術12克,黨參12克等。
疏肝解毒湯(趙清理)
【組成】當歸12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板藍根15克,敗醬草15克,茵陳30克,川楝子12克,金銀花15克,蒲公英15克,甘草6克,生薑10克,紅棗5枚。
【功能】疏肝健脾,清熱解毒。
【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或有脅肋疼痛隱隱,或兩脅脹痛不舒。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加減】若兩脅脹痛甚者,加青皮、佛手、厚樸;若納呆、腹脹者,可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雞內金;若右脅肋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鬱金、丹參;若肝脾腫大者,可加炙鱉甲、三棱、莪術;若轉氨酶升高音,可加五味子、黃芩、半枝蓮;若體倦乏力者,可加太子參、黃芪等。
育陰養肝湯(鍾一棠)
【組成】生地黃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貞子20克,製何首烏20克,牡丹皮15克,丹參20克,茜草15克,炙鱉甲或龜甲20克。
【功能】育陰養肝,化瘀消癥。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見脅肋隱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呆咽幹,麵色晦滯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
【用法】每劑煎2次。頭汁用冷水2碗約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鍾,煎至大半碗約300毫升濾出,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時、7~8時分服。
【加減】兼肝鬱不舒者加鬱金10克,紫蘇梗10克;兼有腹腔積液、苔膩者去生地黃,加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澤瀉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幹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麥冬15克;大便不實者去何首烏,加葛根15克,荷葉6克,山藥20克;便秘則加瓜蔞子15克;精神委頓加黃芪30克,當歸25克;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葉30克,蠶沙(包煎)15克;腹脹甚則加枳殼6克,檳榔20克。
加味黃精湯(方藥中)
【組成】黃精30克,當歸12克,生地黃30克,首烏藤30克,蒼術、白術各10克,青皮、陳皮各10克,甘草6克,柴胡10克,薑黃10克,鬱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養肝疏肝,滋補腎陰,運脾和胃。
【主治】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見胸脅滿悶、脅下病痛、舌紅苔幹,同時兼見胃脘不適、納呆便溏等,屬肝腎脾胃同病、氣陰兩虛、氣滯血瘀者。肝硬化腹腔積液患者,腹腔積液消退之後體力未恢複者。
【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50分鍾,二煎沸後文火煎30分鍾。兩煎混勻,總量以250~3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每劑分2次服用,飯後2小時溫服。連服2劑,停藥1天,每月可服20劑。
【加減】大便溏薄者,酌減生地黃用量;血瘀明顯者,可加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名曰丹雞黃精湯;氣虛明顯者,可加黨參15克,黃芪30克,名為參芪黃精湯。
【按語】本方是方氏治療肝病的基本方。臨床若能靈活應用,則必獲益良多。
加味一貫煎(方藥中)
【組成】南沙參15克,麥冬10克,當歸12克,生地黃20克,金鈴子10克,首烏藤30克,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柴胡10克,薑黃10克,鬱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滋腎,養肝,疏肝。
【主治】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見肝區疼痛,口幹目澀,大便偏幹,脈弦細滑數,舌質紅苔薄黃幹等,中醫辨證屬於肝腎陰虛,氣滯血瘀者。
【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50分鍾。二煎沸後文火煎30分鍾。煎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50~3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每劑分2次服用,飯後2小時溫服。每服2劑,停藥1天,每月共服20劑。或間日服1劑。服藥過程中,停服其他任何中西藥物。
【加減】大便幹結者,生地黃可加量至30克,並減少煎藥時間,首煎20分鍾即可。大便偏溏者,生地黃酌減用量,並增加煎藥時間。首煎可煎至1小時;肝區疼痛較重者,加延胡索10克;腹脹明顯者,加砂仁6克,萊菔子15克;合並黃疸者,合入減味三石湯(方見後)。
加味異功散(方藥中)
【組成】黨參15克,蒼術、白術各10克,茯苓30克,甘草6克,青皮、陳皮各10克,黃精20克,當歸12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柴胡10克,薑黃10克,鬱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健脾和胃,養肝疏肝,養血和血。
【主治】①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見胸脅滿悶,脅下隱痛,納呆,便溏,舌質淡潤,舌苔薄白,脈濡細等,中醫辨證為脾胃氣虛肝乘、氣滯血瘀者。②上述肝病患者,雖見有陰虛證,但服養陰劑後,胃脘不適,納呆便溏者。③當前雖見有陰虛證,但詢問病史,素體脾虛者。
【用法】①同加味一貫煎煎服法。②陰虛患者服用本方注意中病則止,不宜長服久服,亦可在服用養陰方劑過程中間斷服用本方。
【加減】肝區疼痛劇烈者,加金鈴子10克,延胡索10克。
疏肝化癌湯(周信有)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板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9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鬱,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補脾腎。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3丸。
【加減】有濕熱證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利於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梔子,是出於祛瘀利膽的目的。虛羸不足嚴重的偏於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於陽虛酌加生地黃、枸杞子等以滋補腎陰。對於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挫”、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本兼治,有利於腹腔積液消除,恢複肝髒代償功能。
二甲調肝湯(何炎棠)
【組成】炒穿山甲15克,鱉甲24克,三七6克,丹參15克,茵陳30克,田基黃30克,太子參18克,茯苓18克,白芍15克,女貞子15克,糯米根須24克。
【功能】消瘤,活血,清熱,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
【加減】內熱盛,口苦便秘者去黃芪,加虎杖、梔子各12克;裏濕盛,便溏,腹滿痛者,去女貞子,加蒼術9克,厚樸6克;脅痛隱隱,痞悶不適者,加柴胡12克,鬱金9克;脅痛陣發如刺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9克;陰分偏虛,口幹、舌燥、虛煩、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麥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車前子15克,砂仁6克,白茅根30克。
軟肝湯(薑春華)
【組成】大黃6~9克,桃仁9克,土鱉蟲3~9克,丹參9克,鱉甲9克,炮穿山甲9克,黃芪9~30克,白術15~60克,黨參9~15克。
【功能】活血化瘀,軟肝散結,益氣健脾。
【主治】癥瘕,積聚,脅痛,臌脹(早期肝硬化,輕度腹腔積液)。
【用法】每日1劑,文火水煎,分2次服。
【加減】濕熱內蘊者可選加茵陳、梔子、茯苓、黃柏、龍膽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虛氣滯者可選加砂仁、陳皮、枳殼、藿香、紫蘇梗等;肝氣鬱滯者可選加柴胡、鬱金、枳殼、青皮、木香、綠萼梅等;肝絡血瘀者可選加乳香、五靈脂、赤芍、紅花、九香蟲等;肝經鬱熱者可選加梔子、牡丹皮、連翹、龍膽草等;肝腎陰虛者可選加生地黃、玄參、麥冬、石斛、女貞子、地骨皮等;陰虛火旺者用止藥再加龍膽草、蒺藜、梔子等;脾腎陽虛者可選加附子、桂枝、幹薑、益智、砂仁等;凡肝病見陽痿者不可壯陽,壯陽則相火動而傷肝陰,病愈重;營熱絡傷症見鼻衄、齒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選加犀角(代)、生地黃、牡丹皮、連翹、赤芍、玄參、白茅根、梔子、蒲黃、羊蹄根、小薊,上藥對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腫,有輕度腹脹,可選加防己、將軍幹、冬瓜皮、玉米須、薏苡仁、茯苓、黑大豆、澤瀉、豬苓等;如出血較多,症狀較重,可暫停用活血化瘀法,也可不用止血藥,用健脾法加大劑量可止衄;大便次數多而溏薄者,大黃減量或改用製大黃先煎。
柴胡解毒湯(劉渡舟)
【組成】柴胡10克,黃芩10克,茵陳12克,土茯苓12克,鳳尾草12克,草河車6克。
【功能】疏肝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表現為穀丙轉氨酶顯著升高;見口苦、心煩、脅痛、厭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膩、脈弦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柴胡三石解毒湯(劉渡舟)
【組成】柴胡10克,黃芩10克,茵陳12克,土茯苓12克,鳳尾草12克,草河車6克,滑石12克,寒水石6克,石膏6克,竹葉10克,金銀花6克。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急、慢性肝炎證屬濕毒凝結不開者。臨床表現為口苦、口黏,脅脹痛,小便短赤,麵色熏黑兼帶有油垢,體重不減反增,臂背時發酸脹,舌苔白膩或黃膩而厚,脈弦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加味柴胡湯(劉渡舟)
【組成】柴胡12克,黃芩6克,黨參9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生薑9克,鱉甲15克,牡蠣15克,紅花9克,茜草9克。
【功能】流通氣血,軟堅消痞。
【主治】肝炎邪衰、氣病及血,見麵色青紫不華,有脅作痛如針刺,尤以夜間為甚,或伴有腹脹,體乏無力,肝脾增大,舌暗有瘀點或瘀斑,苔白,脈弦而澀者。亦可用治早期肝硬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以10劑為1個療程;輕者2個療程,重者4個療程,即可明顯收效。
柴胡鱉甲湯(劉渡舟)
【組成】柴胡6克,鱉甲15克,牡蠣15克,南沙參10克,麥冬10克,生地黃10克,牡丹皮10克,白芍12克,紅花9克,茜草9克,土鱉蟲6克。
【功能】滋陰軟堅,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肝炎晚期,出現蛋白倒置;乙型肝炎“澳抗”陽性;亞急性重型肝炎,而見肝脾增大疼痛,夜間加重,腹脹,口咽發幹,麵黑,或五心煩熱,或低燒不退,舌紅少苔、邊有瘀斑,脈弦而細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具體煎藥方法可采用:頭煎5分鍾、二煎15分鍾、三煎50分鍾。這樣可避免因久煎破壞柴胡的疏肝調氣作用,又可避免因煎藥時間短暫而熬不出補益中藥的有效成分之缺陷。
青碧散(關幼波)
【組成】青黛10克(包),白礬3克,決明子15克,山楂15克,醋柴胡10克,鬱金10克,丹參12克,澤蘭12克,六一散15克(包)。
【功能】祛濕化痰,疏肝利膽,活血化瘀。
【主治】肝炎後肝脂肪性變。臨床以肝炎恢複期由於過度強調營養所致短期內體重迅速增加,食欲亢進,仍極度疲乏,不耐勞作,大便不調(次數多、不成形、不暢通),舌質暗,苔白,脈沉滑為特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或共研細末,裝一號膠囊,每次飯後服1粒,每日2~3次。
健脾疏肝丸(關幼波)
【組成】黨參12克,山藥12克,炒薏苡仁12克,陳皮12克,草豆蔻6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鬱金10克。
【功能】疏肝理氣,健脾開胃。
【主治】肝病後,胸脅脹滿,納食不香,身倦乏力者。臨床多用於肝炎恢複期,肝功能已恢複正常,消化功能未完全恢複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或倍其量,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口服2次。
榮肝湯(關幼波)
【組成】黨參12克,炒白術10克,炒蒼術10克,木香10克,茵陳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澤蘭15克,牡蠣15克,王不留行12克。
【功能】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清熱利濕。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證屬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濕熱未清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滋補肝腎丸(關幼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