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今天號稱“塑膠大王”,可是在經營之初,他不僅頗費周折,還延誤了不少投產的時間,若無敢於堅持的膽略和遠見,恐怕也就沒有今天的台塑實業了。
1951年初,為了給資金尋找出路,王永慶與合夥人趙廷箴去拜會工業會化工組的嚴演存主任,要求投資塑膠工業,結果談及技術業務的問題時,兩人一問三不知,嚴演存當然把兩人“禮送出境”。可是,王永慶並不是那種知難而退的人,此後,他便勤奮學習,除了訂閱書報,他還勤作經濟信息的分類剪報,以便隨時查考。過了一年,他再度會見有關人士時,已成了塑膠方麵的專家。
1954年,台灣當局得到了美援巨額資助,便製訂了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規劃,其中包括紡織、水泥、塑膠等計劃。塑膠方麵,當局原委托有化工經驗的何義負責,但何義以投資前景認識不足,設廠計劃拖了近二年都沒有著落。之後到國外考察,何義竟認為搞自行車和機車工業要遠比塑膠原料的前景好,因而宣布放棄該投資項目。與此同時,王永慶也在向當局申辦輪胎企業,但交涉一直沒有著落。這時何義的退出給王永慶帶來了轉機,台灣“經安會”主持人尹仲容推薦申辦輪胎企業未果的王永慶接手塑膠工業,最初眾人反對,主張公營,但尹仲容力排眾議,王永慶才得以順利接手。他當時的心情是病急亂投醫,東方不亮西方亮,做了再說。
摸著石頭過河,這就是王永慶創辦台塑的開始,可說是困難重重,涉及資金缺乏、技術落後、原料缺乏、市場狹小諸多方麵問題。王永慶的台塑工業公司就在這種背景下上馬了。
1957年3月,台塑工業公司正式投產,月產量是100噸。可是當時的台灣需要量僅為15噸,而且塑膠粉所製成品質量低劣,如雨衣一穿即破。所以從3月到年底,台塑生產的塑膠粉一噸都賣不掉,庫存堆積如山,王永慶山窮水盡,騎虎難下,他隻好去求救於尹仲容。
尹仲容指出,要求活路,必須打開外銷的廣闊市場。王永慶做了過河卒子,隻好拚命向前了。他沒有限產壓縮庫存,而是擴大生產規模,以此降低成本,同時擴建了一座加工廠,為塑膠粉找出路。
1958年,台塑工業公司的月產量已增至210噸,翻了一番多。成本雖然降低了,但是比起日本翻5番的產量,公司還是缺乏競爭力。王永慶並未知難而退,他猶如加足馬力的火車頭,再次大規模擴充增產,當時人們都認為增產三成比較保險,可是王永慶決心增產近六成。其結果是成本大幅降低,銷量激增,公司終於度過了覆滅的危機,也為台灣塑膠工業的滯後贏回了時間。
塑膠粉產量激增,王永慶緊跟著擴建二次加工生產廠。由於技術設備落後,王永慶不惜讓利引進外資,長期以來僅賺取廉價的海內外工資差額。王永慶這種薄利經營以求生存發展的做法,與他開米店的經營思想同出一轍,一旦堅持到底,必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台塑工業公司經過多年的慘淡經營,在1960年後終於獲得轉機。進入70年代,台塑工業公司的營業額已突破十億美元,這標誌著它已躋身於世界一流大企業的行列。
王永慶能由一個原本對塑膠一無所知的外行,轉變成一個塑膠霸主,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他的成功一是要靠當局者及其財政的有力支持,更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其高超的膽略和管理經營智慧。王永慶的遠見卓識就表現在看準時機,義無反顧地幹。遠在1973年,看到世界石油危機已暴露出塑膠原料嚴重缺乏的問題,王永慶看準美國的原料充足,且比台灣便宜,即決心進軍美國投資建廠。1982年底,王永慶以1950萬美元買下了虧損累累的美國JM塑膠管公司下屬的8個廠,不到一年就扭虧為盈。他在美國休斯頓組建了世界最大的塑膠工廠,也從根本上解決了多年來台灣原料缺乏的嚴重問題。王永慶有何妙方能輕易戰勝美國人?那就是對問題一追到底,千方百計節約降低成本。
“追根究底”的方法,在日本的企業管理中叫“原流方法”,日本人認為提高經營效益,必須要做到凡是遇到問題或發生異常,都要加以深入分析,溯其本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王永慶在管理中不僅以追根究底著稱,而且還時常問倒日本商人。例如,有一次在洽談進出口貿易時,台商問日本人說:日本蔬菜比台灣貴十倍,日本何不從台灣進口蔬菜呢?日本人則說:日本已在用溫室生產蔬菜,產量大,若今後不夠,再考慮從台灣進口。王永慶則反問:溫室能生產多少蔬菜,它成本有多高,你知道嗎?結果日本人隻好承認自己考慮問題不周。
要說降低成本,王永慶自己就指出,長期以來,台塑工業公司的總利潤中,95%是來自無休止地改善績效,否則,60%以上的分廠就要虧損。例如,台塑高雄廠原用柴油為燃料,為了節約能源,大家動腦改用重油,結果一個月就節省了1000萬新台幣。再如,王永慶成立台灣第一支化學船隊,從海外運回的原料,每噸運費立馬比原來降低了60美元。此類降低成本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
王永慶講效率甚至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1980年,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曾約請了45位教授,將中國古代經、史、子、集的45本經典改寫成白話文本,以供青少年讀書參考,書稿寫齊,就請王永慶對這套書談點意見。王永慶很直率,直接就說一個教授要花一年時間寫一本古籍白話文本,這未必能把道理闡明,時間周期與效果恐怕有限,這樣還不如集思廣益,合45位教授寫一本,既快又好。此言一出,眾皆嘩然。
諸葛孔明事必躬親,弄得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王永慶也有此遺風,但他卻健康長壽。人們說王永慶不像個卓越的董事長,卻像一個令人激賞的廠長,就是指他事無巨細都要管,大至銀行貸款,小至工作地點之間的交通時間表,他都一一過目。當然,他這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作風並沒影響效率,而且也與他個人堅強的體魄和過人的精力有關。據說,從1978年開始,一貫堅持鍛煉的王永慶改習長跑,每天清晨4點起床,不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島內海外,甚至生病,他都未中斷過晨跑,這種超人的毅力,連鬼神都佩服。
王永慶經營實業的成就,在70年代就名揚天下了,1975年,美國聖若望大學為表彰其業績而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而且王永慶並不像許多暴發戶那樣,一改初衷而成為揮金如土的闊佬,他最看不慣的還是奢侈浪費,對台灣的腐敗風氣深惡痛絕。所謂“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王永慶總是從自己做起,他的節約到了吝嗇的地步,如一條毛巾,一用就是27年。台塑工業公司的一個信封可以用30次,招待訪客一般是白開水。
要說王永慶唯一的奢侈,那就是娶了三房太太。發妻無子嗣,長年念經拜佛。二太太則忙於照顧大堆子女兒孫。常與王氏相伴的是其所謂“紅粉知己”李寶珠。李寶珠的精明能幹自不待言,而王永慶為了掩飾其“英雄難過美人關”的弱點,也在公開場合極力稱讚李寶珠是個“堅慧的女人”,是幫助他“起家興業的後盾”。
毫無疑問,王永慶的功成名就,既是世界的風雲際會使然,也是其個人努力的結果,此外,也不難看出中華文化對其產生的重要影響。他的家產龐大了,就不得不考慮到繼承人的問題。常言說:“富不過三代。”王永慶也十分遺憾地說道:“天下事,什麼都可以做得出來,唯獨子女教育,沒有辦法做,這是自然的。上帝創造上,有好就有壞,有興就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