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國與域外的交通網絡主要由西北和西南兩個陸路網絡、陸海相銜的東北網絡與海洋網絡四大交通板塊構成,主要工具是駱駝、舟楫和馬幫。
目前,對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政治、人員、思想之大動脈的通用名稱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絲綢之路”。另外,學術界還有多種名稱,教科文組織所謂的“對話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朝聖取經之路”、“軍事遠征之路”、“瓷器之路”、“玉石之路”、“皮貨之路”、“茶葉之路”、“板聲之路”、“琥珀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麝香之路”、“草原絲綢之路”、“銅器之路”、“經書之路”、“沙漠之路”、“駱駝隊之路”、“和番公主之路”,等等。
有些學者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稱不夠確切,不夠科學,往往“有路無絲”、“一絲不掛”。如果執著於名稱,那麼,是否因為這條道路運送過孔雀、獅子就叫“孔雀之路”、“獅子之路”,或者“佛教之路”、“祆教之路”、“景教之路”?我覺得,絲綢隻是一個代表多種文化交流互動的重要文化象征符號,盡管有很多地區從未出現過絲綢。
實際上,這條東西大動脈發揮作用的時間遠遠超過絲綢發明時代。近年來,學術界先後提出“石器之路”、“彩陶之路”、“青銅之路”和“鐵器之路”概念。
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誌華發掘寧夏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有屬於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勒瓦婁哇石器。其後,黑龍江、山西、內蒙古、新疆等地也有發現。這表明,早在距今10萬年前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一支西方人群通過中亞草原到新疆,繼而到達寧夏水洞溝。因此,有些學者將西方石器技術東傳稱為“史前石器之路”。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八千年開始,黃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向西流布,大約5000年前後進入甘青地區。4000年前,彩陶文化出現在新疆東天山哈密盆地,繼而沿天山西進,使天山史前文化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麵。漢代前後,彩陶文化滲入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東岸七河流域。學術界把彩陶西傳道路稱為“彩陶之路”。青銅時代迎來東西文化交流的新高潮。青銅技術最早出現在歐亞西部區域,約在公元前3千紀後半葉,青銅冶製技術出現在新疆和河西一些地區。有些學者將青銅冶製技術西東向的傳播道路稱為“青銅之路”。近年來,隨著新的考古資料發現,人們認識到,青銅之路還包含小麥和牛羊馴養技術等傳播多種因素。
從早期鐵器時代開始,東西文化交流更為頻繁。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中亞西部首先進入早期鐵器時代。隨著遊牧民族的密切活動,製鐵技術沿中亞北方草原通道和南方綠洲通道向東傳播,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進入中國北方。鐵器傳播道路被稱為“鐵器之路”。
此外,還有玉器、玻璃等器物和葡萄等農作物經中亞東傳,以及黃河流域黍粟類農作物的西傳,都代表著史前東西文化交流。其中,玉石是早於絲綢的重要文化媒介物,葉舒憲先生將在他的著作中集中論述,更專業,更深刻,這裏不再贅述。
我用玉石和絲綢作為這本考察著作名稱的關鍵詞,基於以下幾點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