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縣被傳為大禹治水故事發生地。易華兄曾考察過,這次光臨,依然激奮,走路也像山羊一樣歡快跳躍。
7月24日清晨,在黃河邊的賓館裏,我和葉舒憲、易華與永靖縣宣傳部部長柳玉珍、副部長陳坤昌、博物館館長羅宏舟等人對著圖冊研究優選考察點。
永靖縣素稱“河州北鄉”,是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庫的重點移民縣。我們原來設計的考察對象是大何莊遺址和秦魏家遺址,它們同屬於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齊家文化,修建劉家峽水庫時被淹。現在,我們隻能通過資料了解。
大何莊遺址位於永靖縣蓮花城西南部,與秦魏家遺址隔溝相望。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過兩次發掘,斷代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遺址大多是長方形硬土居住麵遺跡。保存最好、結構新穎的7號房基是一座方形半地穴、室內留有寬平台的建築。坑壁四周及居住麵都先抹層草筋泥,再塗層薄白灰。處理牆麵的方法在甘肅民間至今沿用。圓形灶址邊發現10多件陶器,一件粗陶罐內裝有燒焦的粟粒,平台上還發現一件銅匕。
秦魏家遺址是保存較完整的一處齊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大部分墓都有石器、陶器、骨器和豬下顎骨等隨葬品,雙大耳罐、豆、盆、高領雙耳罐和侈口罐等生活用具最常見。三座墓出土了銅環和銅飾,地層和灰坑中還出土銅錐、小銅斧、銅飾等。銅器經光譜定性分析有紅銅和鉛青銅,分別使用鍛造、鑄造兩種方法。這個發現表明齊家文化晚期已進入青銅時代。
與這兩處文化遺址一同被淹的,還有永靖舊縣城蓮花城。
1937年,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遊曆西北,拜詣鳥鼠山、積石山、西傾山,主要考察昆侖傳說與羌族文化方麵的問題,由於他的客觀記錄和訪談,許多政治、經濟、教育、曆史、地理、民族、宗教、民俗方麵珍貴的資料得以保存。1938年7月23日,顧頡剛一行從積石山縣進入永靖。《西北考察日記》記錄了這次考察線路:“……沿羊腸小道,上安家關,下白土坡,坡陡且長,然下望黃河,又開心目……下午六時至唵歌集,參觀安鄉小學。”“附近川地甚廣,阡陌相接,有彙合數溝之水而成的銀川河。”“黃河北岸有古寺曰炳靈寺,中有西秦、北魏、隋、唐之石刻,為頗有曆史價值者。”“夜八時到永靖縣。”“遊覽街市。出北門,到夏河入黃河處散步。進南門,到前教育局長魏子蕃君處談。赴謝縣長之宴……”“觀大夏河入黃河處,相形之下,大夏河僅若狹溝而已。”“在康家灣見農民以連枷打麥豆於場中,亦為婦女操作……”
顧頡剛經過三次訪談寫成《永靖縣概況》。該書記錄永靖概況:“永靖原為河州北鄉之蓮花城,建於清光緒庚子年,周四百步,民十八年始自臨夏劃出建縣。”記載黃河重要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均在永靖縣與黃河相會;記載黃河在劉家峽轉向西北流、河水曲折如太極圖形的自然景觀,記載經蓮花城到臨夏、蘭州、青海民和縣詳細交通路線,他還談到了黃河與洮河交彙處“山勢逼束,河麵狹窄而水流急,在洮河方麵曰毛籠峽,在黃河方麵曰劉家峽,皆富於水電資源者也”。這個構想30年後即成現實。
《西北考察日記》出版後,《大公報》記者範長江受到影響,也到西北考察,記錄不少珍貴的人類學史料。
大何莊遺址、秦魏家遺址、蓮花城被劉家峽水庫淹沒,這是國家建設大計,與保護不善的武威皇娘娘台遺址不同。圖冊資料顯示,除了大何莊遺址、秦魏家遺址,永靖縣還有撫河馬家灣遺址、張家咀遺址、杏樹台遺址、小茨溝台遺址、楊塔馬家灣遺址、墳台遺址、七十畝山遺址、廟台遺址、沈家圈遺址、馬路塬遺址、尕台遺址等,我們不可能全部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