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乘坐衝鋒舟考察王家坡遺址(3 / 3)

考察完現場,坐在樹下的那位農夫——他叫王待朋,招呼大家到他家吃杏子之類水果。他的妻子也回來招呼客人。葉舒憲先生打問有沒有齊家玉,盧法政問這一院木結構房屋花多少錢。王待朋一一回答問題,說他們勞動時經常撿到、挖到玉器、陶罐之類古物,上世紀90年代,村裏的小孩子還把齊家玉當玩具。後來,有人來收,就賣出去了,現在隻剩下一些破碎的殘件。說完,他應要求拿出10多件古物放到院子裏。大家挑挑揀揀,購買。論品相,這些殘件連蘭州隍廟的地攤都不會擺上不去,大家與其說收購文物,還不如說買一種田野感覺。

返回時,居高臨下,才發覺剛才經過的黃土高坡非常險峻。由此向西南方向遠眺,可見黃河峽口及三塬鄉的港灣式地理特點。著名的風林關就在這一帶黃河峽穀處。風林關原名安鄉關,742年,安鄉縣更名風林縣時關亦改名。漢唐以來,風林關為河湟古道上重要關隘,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北擊凶奴,唐代崔玉林出使吐蕃,唐文成、金城、弘化三公主出嫁吐蕃均經此道。“安史之亂”後,此關成為唐蕃交界。據介紹,共和國初期,關門遺址猶存,黃河南岸石壁上刻有“風林關”三字,字旁有當年修築關樓時所鑿椿眼樁痕,河邊殘存石塊砌牆垣,1958年修英雄渠時被毀。

我們此行到不了風林關,隻能在王家坡憑高遠望,煙波浩渺的黃河湖灣與周邊雄偉山峰盡收眼底,境界開闊。用相機拍攝,卻是白茫茫一片模糊。於是歎息,正如曆史不可複製,美景也無法帶走。

高原太陽依然熱烈烘烤,但因為這浩瀚黃河的滋潤,大家並不覺得燥熱。乘坐衝鋒舟,順流而下,心情駘蕩,返回碼頭,轉乘汽車,到黃河三峽太極廣場,參觀永靖縣博物館。該博物館現有一級文物12件、二級文物73件、三級文物364件、一般文物1294件,2007年才實現免費開放。“彩陶展”包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三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儺文化、白塔木雕、王氏鑄造、北鄉秧歌等。

永靖儺舞戲很有特色,民間稱為“七月跳會”。據傳起源於唐代。當時,在農耕民族同遊牧民族衝突中,農民在“防秋”時為壯大聲勢、嚇退遊牧民族的騎兵,戴麵具裝扮成天兵模樣,後來演變為一種民俗活動。永靖曾經流傳著一份《跳會稟說詞》:“明代時間,劉都督射獵,遺留了哈拉(軍儺)會事,因為盜賊劫掠,出沒無定。無事則旗幟傘幫,團結跳會,和合人心;有事時,則幹戈齊揚,耀武揚威守望相助的意思。這哈拉(軍儺)會事,一年一遍,一年一換成了老君的鐵帽子,流長源遠。”這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結合部的活化石。

永靖縣的古建築設計、建造、修複也很有名。但儺舞戲、永靖古建築不在此次考察範圍,加之時間安排緊,隻能錯過了。但願有學者能對它們進行深入研究。

按照計劃,考察團下午要前往臨夏考察。熱情爽朗的詩人、臨夏博物館館長馬穎先生已經打過三四次電話,不斷問我們到哪裏了。同門師兄、在臨夏經商的哈九清先生也來電話,說他們已經到臨夏的某個路口等候。啟程,汽車出永靖縣城,經過新修建的、飛架在劉家峽上空的黃河大橋,便在纏繞於黃河南岸山巔之間的公路馳騁。我們似乎從高空俯瞰黃河及對岸的風景,美不勝收。我和葉舒憲先生不斷搶拍。葉老師還啟動攝影功能,拍攝外麵地理景觀,自己配以解說,留作以後寫作時的提示資料。我覺得這一路可以開發成旅遊觀光區。特別是到開闊的大夏河穀地,景象更闊氣、壯觀、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