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考察團從廣河縣出發,經康家崖,前往定西。從地圖上看,這條路基本呈東西方向,其實大部分是盤山路,所有山原與溝壑都被綠色覆蓋,感受了黃土高原的壯闊與雄美。(圖0-38)
鄭部長上午已從西寧出發,在前往定西的路上。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孫清潮、李西建教授、李繼凱教授、傅功振教授等人原打算在敦煌考察完就返回西安市。得知考察的消息,臨時改變行程,從嘉峪關飛蘭州,然後趕到定西,參加次日下午召開的總結會。
考察團抵達定西已是黃昏時分,人影匆匆,車聲隆隆。
晚上,鄭部長風塵仆仆,趕到了。過一陣,徐永盛也從武威趕來彙合。
考察接近尾聲,大家異常高興,不停地喝,不停地說。易華、劉學堂等人終於纏綿著喝醉,他們抱在一起絮叨很長時間。
7月26日上午,考察最後一個項目——雲山窯。該遺址位於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雲山村小堡子山上,郎樹德等專家考察過,從斷麵可清晰看到三個文化層,最上層是馬家窯類型,中間是石嶺下類型,最底下為灰、黃夾砂陶灰坑木炭層,為仰韶中期。
汽車出市區,經過菜地,在古老蒼茫的黃土穀地中穿行一陣,就到山腳地帶。我們轉乘越野車,分兩批到雲山窯。葉舒憲、劉學堂等人迫不及待尋找文化層,而且很快就有了收獲。與我們此前到過的大多史前遺址一樣,陶器碎片遍地都是。
我爬上斷崖,沿著長滿大豆、土豆、胡麻的山坡小路走到塬頂,放眼望去,四麵都是平緩的小山丘,逶迤相連,幹涸的倉溝河與另外一條深溝也交彙於此,似乎共同拱衛著中間被稱為雲山的台地。在仰韶中期、石嶺下或馬家窯時期,這兩條深溝都流淌著清澈的河水,樹影婆娑,人群咿呀,有人砍伐樹木,有人耕種莊稼,有人采集河泥,有人製作陶器,一片恬然淡然、世外桃源的安逸景象。每有重大祭祀、祈禱等活動,周邊山山溝溝、高原台地上分散的人群都集中到雲山,在部落首領或大祭司的主持下,畢恭畢敬進行各項莊嚴而神聖的儀式,向冥想中的神靈傳達人們的感恩和願望,並把承載這些信息的物質——玉器深埋到地下,之後,大家載歌載舞,漫山遍野都是歡慶的身影。(圖0-39)
那個簡單淳樸而又信仰神靈的時代!
2014年7月26日上午10時54分,考察團成員在一片開滿藍色花朵、飄溢清香的胡麻地邊合影留念,宣布本次考察活動(野外活動內容)告一段落。
從莊稼地中間人為走出的深邃大道到山下小村落。葉舒憲、劉學堂讓其他人先乘車離開,他們坐在樹下,似乎想在這古老的文化遺址多一些滯留、浸泡和感受。
中午,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丁虎生、校辦主任梁兆光趕到。丁校長向葉舒憲先生展示他打印出的考察手記及相關報道,有2萬多字。他說,雖然不能與考察團一起出行,但非常關注考察團兩周來的活動,每一篇報道、每一篇文章都認真讀,並且下載保存。
下午3時,總結會準時開始,具體內容見諸其他文本,這裏從略。
需要提一下的是,葉舒憲先生在發言中幾度哽咽,語不成句。交往多年,從來沒見過先生如此動情。我打開一瓶礦泉水遞過去,他喝幾口,還是傷心,說不出話來。定西宣傳部部長陳美萍接過話筒說定西市已經在文化建設上有了重大舉措。此時此刻,可能一切語言都是多餘。所以,大家都靜靜等候。
葉舒憲先生終於又回到了激情澎湃、壯懷激烈的狀態……
7月27日早晨,考察團成員各自踏上了返程。
“中國玉石之路與齊家文化研討會”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終於告一段落。順利完成各項考察任務。
如夢如幻,如切如磋,如詩如歌,如劍如奔,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