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糾正他人過錯要用最佳方法(2 / 2)

在一座寺廟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他手下有一個非常不聽話的小和尚。這個小和尚總是深更半夜越牆而出,早上天未亮再翻牆而入。長老一直想批評小和尚,但苦於沒有證據。

一天深夜,長老在寺廟裏巡夜,發現寺院的高牆邊有一把椅子。他知道必定是那個小和尚借此越牆到寺外了。於是,長老悄悄地搬走了椅子,自己就在原地守候。後半夜,外出的小和尚回來了。他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突然,他感覺到“椅子”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的小和尚才知道,椅子已經換成了長老,小和尚嚇得倉皇而逃。

在以後的日子裏,小和尚覺得度日如年,他天天都誠惶誠恐地等待著長老的懲罰,但長老依舊和從前一樣,對這件事隻字不提。小和尚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他不想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於是,他鼓起勇氣找到長老,誠懇地認錯,哪知長老寬容地笑了笑,說:“不用擔心,這件事隻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還怕什麼?”

小和尚從此備受鼓舞,他收住心,再也沒有翻過牆。通過刻苦的修煉,小和尚成為寺裏的佼佼者。若幹年後,老和尚圓寂,小和尚成為長老。

許多時候,批評一個人或者鎮住對方的氣勢,都不需要太多激烈的語言,無聲亦能勝有聲。

民間有一句名言叫做:“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為什麼良藥就非要苦得讓人難以下咽呢?忠言為什麼就一定要讓人聽了難受呢?醫藥科學發展至今,許多“良藥”或包糖衣,或經蜜炙,早已不再苦口。社會發展至今,講究批評的方式方法與語言藝術,也可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皆喜聽。

忠言作為真誠幫助他人的一種形式,它的初衷必須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獻言者就會想方設法把話說得讓人容易接受。怎樣的批評才能夠做到忠言順耳呢?

(1)寬嚴適度。批評最好點到為止,既往不咎。“不想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最重要的還是從中吸取教訓吧。”

(2)理解對方。誰願意犯錯誤呢?特別是當事人內心已經很自責時,他們更加需要別人的理解與支持。因此,安慰比批評更有效:“我想你現在可能很難受。”“抽空,我們找個時間,一起分析一下失誤的原因好嗎?”“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會做好的。”

(3)委婉暗示。麵對直接批評時,任何人內心的第一反應都會不舒服。暗示如同苦藥丸外麵的“糖衣”,利用含蓄的委婉的方式,更能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4)注意場合。批評的時機與場合十分重要,千萬不要進行批鬥會式的批評,更不要在公共場合或者當著他人的麵批評人。

(5)分清對象。跟不同的人溝通,肯定要說不同的話。一個很自卑的人犯錯時,給予適當的安慰會勝過千言萬語,因為他本身已經非常自責。對於一個很愛麵子的人,要一邊批評一邊給其下來的台階,他會及時糾正自己的失誤。而對於一個心服口不服的人,沒有必要對其錯誤抓住不放,重要的是看他的行動。

古人言:“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即使批評他人也要好言好語,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與語言藝術。“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刀劍。”“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隨意地批評、指責他人,即使糾正他人過錯,也要采用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