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濟回到家後,王渾奇怪地問:“你怎麼耽擱了這麼多日子?”王濟回答說:“兒子今天才得到一個叔叔。”王渾更是奇怪,便問他原因,王濟便從頭到尾細說了一遍,極口誇讚王湛是名士。王渾不服氣地問:“比得上我嗎?”王濟委婉地說:“比我強多了。”
晉武帝司馬炎也知道王湛的癡名,並且總喜歡拿此事與王濟開玩笑,每次見到王濟,總是打趣說:“你那位癡叔死了沒有?”王濟總是無言以對。
有一次王濟進宮,司馬炎照例打趣他:“你家那位癡叔死了沒有?”王濟微微一笑,昂然說道“臣叔不癡,其實是位名士。”便把自己與叔叔的交談略述一遍。司馬炎也頗感意外,問道:“你叔叔比得上誰呢?”王濟答道:“山濤之下,魏舒以上。”
從此,王湛成為名聞天下的名士,後來當了汝南內史。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說得通俗點,就是才智極高的人,學習越深入,見聞越廣博,越感到學海無涯,因此更加謙虛,處處收斂鋒芒,從不炫耀和顯示自己。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在其間從容行事。
唐代的順宗在做太子時,以天下為己任。在中國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做皇帝的一個有力因素。但是如果太子才幹超過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之舉動,所以又會遭到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聰明的太子必須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幹,造成太大的困擾。順宗做太子時,曾對東宮幕僚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於是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皇上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的敏感問題,如過分地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如果皇上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得如雷貫耳,於是打消這個想法。太子就這樣熬到了繼位,也就有了唐後期著名的順宗改革。
而隋煬帝時期的太子就沒有那麼好了,一次父子同獵,隋煬帝一無所獲,而太子卻滿載而歸,隋煬帝本來就感到太子對自己不尊重,於是舊賬新賬一起算,給太子尋個罪名就把太子給廢了。
同為太子,順宗審時度勢終於登上了皇位,而隋煬帝的太子卻鋒芒畢露,功高蓋主,後被廢黜。才華畢露實際是一種幼稚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顯露自己的才幹,那麼他必然會遭受挫折。在現實生活中,做人要善於藏鋒露拙,有才幹本是好事,但是帶刺的玫瑰最易傷人,也易傷己。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勝任任重道遠的力量。
成功者都懂得“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道理。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學會“不露相”,等待最佳時機,才能成為真正的“真人”。其實所謂的真人不露相,不是不露相,而是未到露相的時候。年輕人經事尚少,涉世尚淺,一定要學會韜光養晦,懂得等待時機。否則,做事不易成功,人生易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