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沒有回答,隻是羨慕地看著舅舅手裏的工具。他曾在倉庫裏看到過一把鐵錘和幾盒鐵釘,卻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沒想到竟能做出這麼有用的東西。舅舅幹完活,帶上工具回家了。牛頓馬上跑到倉庫的角落裏,把那隻鐵錘和幾盒釘子翻出來,模仿舅舅的樣子,把釘子一排排密密麻麻地擺在蘋果箱子的上麵,認真釘起來。
外祖母送走了舅舅,正想回房間,忽然聽到倉庫裏傳來“咚咚”的聲音。她來到倉庫門口一看,地上撒著一大片鐵釘,牛頓釘得正歡呢。牛頓看到外祖母來了,央求她給自己買把木鋸。外祖母對這個失去父親又離開母親的外孫一直很是疼愛,盡管不大放心還是答應了他。
鋸剛一買回來,小牛頓就急不可待地帶著鋸去找舅舅,讓他教自己使用,直到天已經黑下來,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自從牛頓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後,隻要有空,他就躲在倉庫裏敲敲打打的。漸漸地牛頓的技巧愈來愈熟練了,做出來的東西也越來越精巧。他的房裏已經塞滿了自己親手做的工具箱、書架、玩具箱等。外祖母開玩笑地稱他“小木匠”。
牛頓的舅舅受過較好的教育,他看到牛頓既聰明又好學,覺得孩子這樣在家裏可能會荒廢了學業,應該讓牛頓去接受正規的教育。於是,他勸告牛頓的母親,應該讓這孩子繼續讀書,完成未盡的學業,以便將來能進劍橋大學。他的母親是個軟心腸的人,聽了弟弟的話覺得有理,便答應了。舅舅又囑咐他好好念書,爭取考上大學。
受舅舅的鼓勵,牛頓下定考取大學的決心,他開始拚命地學習起來。
1661年,牛頓終於考上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劍橋大學是英國最高學府,培養了許許多多著名人物。英國最有名望的教授差不多都聚集在這裏。青年們為能考取這所學校而感到無限光榮。
來到劍橋大學的第一天晚上,牛頓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默默地發誓,要在這裏奮鬥一番。他首先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在這裏他看到了一些從來沒見過的書,其中有一本《歐幾裏得幾何學》最令他喜愛。他看完之後,覺得這書雖好,但過於簡單,還不夠解渴。數學是牛頓在大學裏最喜愛的功課之一,他花費的氣力也比別的功課要多。夜晚,當同學們都已進入夢鄉的時候,他的房間仍亮著燈,這是他在用心攻讀呢。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的數學成績全班名列前茅。這為他後來創立微積分數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育心得”
興趣是成功的源泉。牛頓在科學和實驗方麵,從小就喜歡別出心裁的做些小工具、小發明、小試驗;專心是做好事情的基礎。而牛頓對於科學研究的專心到了癡迷的程度。興趣和態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特別注意培養和發掘的,興趣是做事和學習的天然動力,態度則能保證做事和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