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首詩是陸遊8首《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引用。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輕時候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中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隻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躬行”,是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他對兒子說:現在我已老了,可你們正是讀書的好時機,要刻苦攻讀,莫失良機,希望你們一定牢記我的勸告。他還說,讀書做學問,最要緊的是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他不僅要求自己“善言座銘要躬行”,更告誡子孫“學貴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這裏所說的力行,就是要學習古人的高風亮節,不媚權貴,不幹利祿,不汙大節,廉潔自守,處處謹慎,時刻想著報效祖國。兒子子聿及他的幾個兄長,都在陸遊的詩教與身教下成長,成人後雖然沒有像父親那麼出色,但是大都成為了清正廉潔、為民辦實事的小官吏。
陸遊在創作上的成就是輝煌的,經驗是豐富的,可他從不滿足。他認為自己沒有達到最高境界。他在寫的詩中語重心長地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就是說從事詩歌創作不能靠小聰明,在文字上做遊戲,而是要下苦工夫。
勤勞儉樸
1210年冬天,85歲的陸遊病倒在床上,他預感到留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很長了。由於他一生經曆坎坷,更知仕宦之途的艱難。在為官期間,他忠貞愛國,廉潔自守,但屢遭攻擊陷害。他深感社會風氣之敗壞,在《家訓》中,陸遊說:“風俗方日壞,可優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決不複出仕,惟顧念子孫,不能無老嫗態。”因此,他希望兒子不要走仕宦之路。於是對他的後事作了考慮和安排,他告誡兒子們說:我家本是農家,再能為農,這是上策;杜門謝客,不應舉,不求仕,這是中策;安於小官,不慕榮達,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沒有別的選擇。還說世風日下,官場腐敗,爾虞我詐,互相傾軋,仕宦變化無常,不去做官而去為農,沒有什麼值得遺憾的。你們隻有不出現大的過失,勿露所長,勿與貴達親厚,就會減少人們對你們的攻擊和陷害。無論子孫們的才分如何,都要讓他們讀書。又諄諄告誡兒子們對子孫後代要嚴加約束,要求做到寬厚恭儉,不要與那些華而不實的人結交在一起。
針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厚葬習俗,他反複對兒子們交代:厚葬沒有任何益處,古今有見識的人對此都說得很詳細了。至於用什麼棺柩,亦當量力而行,不要為輿論所動搖。棺柩埋在地下,好與不好沒有什麼兩樣!又說,近世出喪時,大肆鋪張浪費,有作香亭、寓人、寓馬之類,興師動眾,所有這一切都應摒棄。墓上石人、石虎一類的設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個標記,立一、二個石柱也就可以了。
陸遊一生最為遺憾的是未能看到收複中原和國家統一的實現。臘月二十九,他把幾個兒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過紙筆,寫下了最後的遺言《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從詩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陸遊的愛國主義激情是何等的熱烈、深沉、執著、真摯。自陸遊之後,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教育心得”
陸遊教育子女首先注重他們的品德培養,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行為不正,那麼無論他以後成為達官貴人還是市井百姓都是不利的。思想正派,然後再教他更多本領才能發揮更大的正麵作用;反之,則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