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獎罰分明
俞敏洪的女兒天生就比較內向,是一個很文靜的孩子,而他的兒子就很外向,每天都要爬上爬下好幾次,女兒做事情慢條斯理,兒子就比較急躁,這些都是天生的不同。除此之外,孩子的智商也不同,但他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出女兒和兒子智商上有什麼不同之處,因為他們年齡差距比較小。這有一個普遍的情況:在一個班裏,有的孩子永遠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確實高。而我們的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在中間,甚至後麵。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們應該怎麼辦?其實這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大多成功人士也不是第一名或第二名,因為第一和第二名隻有那一兩個。孩子是有區別的,但是隻要你的孩子沒到白癡水平,隻要孩子能正常地走進教室上課,就能夠做出重要的大事來。比如胡雪岩隻上了兩個月的學,但最後變成了最厲害的商人,而且還心懷大誌,這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學校教育隻能決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決定一切。更不能因為自己覺得這個孩子不如那個孩子聰明而不去培養這個孩子了,孩子成不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方法。
俞敏洪還有一段關於怎麼獎罰孩子的論斷,在此引用給父母們分享。“教育孩子和馴養動物是一模一樣的,現在很多做父母的還不如動物園的馴獸員。馴獸員馴動物有兩種方式,第一,鼓勵,絕對的鼓勵;第二,限定,甚至是懲罰。我曾經問一個馴養海豚的馴獸員,為什麼他訓的海豚能從水中躍出,並從那麼高的圈鑽過去?他說其實海豚開始是不會做的,他先把這個圈放在水裏麵,被訓的海豚誰鑽過去就給它一條魚吃,沒鑽過去的就不給吃。海豚也不笨,很快明白了吃魚的方法,後來海豚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當然動物肯定不能像我們人一樣那麼聰明,比如說我告訴你,這個圈你鑽過去,我就讓你上北大,你肯定就鑽過去了,因為你知道這個東西對你有利。海豚不會知道利益的關係,但是海豚明白一個道理,隻要我鑽過這個圈我就有魚吃,沒鑽過去就會挨餓。緊接著馴獸員就把這個圈提出水麵一半,讓海豚繼續鑽。海豚發現圈不在水中了,隻能跳過去。逐漸的,圈被不斷提高,大概要提10—20次,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海豚跳圈的訓練就完成了。大家有沒有注意,在看海豚表演的時候,凡是從那個圈跳過去的海豚一定會遊到馴養員的身邊去要魚吃,因為它知道每次跳過去都能吃到東西。從海豚的例子中家長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鼓勵和限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十分重要。在鼓勵的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定規矩。我兒子特別喜歡吃冰激淩,我老婆每天就讓他吃很多,把牙齒都吃壞了。我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規定他一天隻能吃一個冰激淩,而且必須吃完晚飯半小時以後才能吃。我兒子那時剛4歲多,不知道半小時是什麼概念。我就告訴他,那個長的針走到什麼地方就是半個小時。我兒子一會兒看一下那個鍾,半小時看了100多次。總算熬到半小時了,迫不及待地吃到了冰激淩。第二天時,就變成看十幾次了,到了第三天就變成看兩三次了,到第四天他知道反正一時半會兒也不能吃,就玩去了,等到他想起來吃的時候半小時已經過去了。隻要是正確的事情,父母都要鼓勵孩子,同時要給孩子定規矩。立了規矩以後,父母一定不能隨便更改,更改就會出現問題。”
“教育心得”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而0—7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直接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夠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父母把財富、地位全部交給孩子,孩子不一定會幸福。隻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教會孩子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享受達到目標以後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四章 獨立自信、堅強勇敢——讓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