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功課不可少(1 / 2)

福德與智慧兩種資糧,就像人走路時需要依靠的兩隻腳,世間與出世間的成就都必須靠它們,但收獲之前,自己要先播種。

修行,修是修正和調整,行是走。修行,就是願意跟隨諸佛菩薩及所有僧眾,學習改變自身缺點的方法,並下決心將學到的佛法,實際運用到自己的身口意。然後在通往解脫的道路上,邁步前進,發現問題就及時改正,從錯誤的道路回歸到正確的道路來,再繼續前行,如此前進、修正、行持三者同時反複進行。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讓自己從一個滿身缺點的凡夫俗子,通過慢慢不斷修正,使得不好的習氣越來越少,這是我們隻要努力就能做到的。

斬斷無明的方法,不是我們任何人發明的,是佛陀覺悟後傳授給我們的。佛陀隻是告訴我們解脫的方法,是否要按照方法采取實際行動,還是得靠自己。佛陀是名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病人,佛法就是佛陀為我們開的處方藥。藥拿到之後,能不能發揮真正的療效,關鍵就看自己是否服用。如果知道藥很好,但就是不用,等於拿了藥卻放著不吃。每天隻是盯著看,看了幾天就開始埋怨,怎麼“看”了那麼久的藥,身上的病痛一點都沒有改善呢?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很喜歡去聽佛法開示,拿一堆佛經和上師們開示的錄音、書本,回家翻一翻就放著了。上師們開示的佛法和自己的生活沒有融合在一起,學到的方法沒有運用在自己身心上,佛法歸佛法,自己的生活、言行舉止還是老樣子,完全是兩條平行線。這樣就算把《大藏經》都放到枕頭上,天天對著它看,對身心也不可能有任何效果,這和隻看大夫不吃藥,對病情沒有任何幫助,是完全一樣的道理。所以,不能抱怨學佛那麼久,為什麼一點改變都沒有。如果不能把學到的佛法融入身心,解脫從何談起?但隻要你願意使用,哪怕隻是一點點,佛法都會為你的生活帶來非常巨大的轉變。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因為沒有佛法,變得迷茫而不知所措,看不到自己未來的道路在哪裏,也不懂得如何解開內心深處的疑惑,更不知道該如何從各種煩惱和痛苦中得到解脫。然而隻要有了佛法,隨時都可以把佛法的調味料加進生活裏,當它們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滋味就全變了,變得美味可口。這樣的轉變,是需要透過我們聞思佛法,然後著手實際修持,才可能得到的。

隻要把學到的佛法用一點點在自心上,就會體驗到改變的快樂。真正用心學佛的人,內心的歡樂度會提升很多,心量打開了,眼界也開闊了,麵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看法,都會越來越不同。當我們的心越來越寬廣的時候,才真正具備了慈悲別人的條件和可能性。如果自己心胸狹隘、小肚雞腸,要如何慈悲別人呢?看誰都不順眼,總有一大堆的意見,好像永遠都沒有滿意的時候,慈悲心從何而生呢?心裏隻裝得下自己,最關心的也隻有自己那點事,對自己父母以及周邊的環境都不懂得感恩的人,怎麼能夠產生慈悲心呢?

以前我們對弟子說視天下一切眾生為父母,因為大部分人都很孝順,所以有很好的作用。現在我們不太講這句話了,因為現在父母最孝順的都是自己的兒女,能有幾個兒女是對父母孝順的?甚至還有很多家庭,對寵物都比對父母更“孝順”。父母的臉色稍微不好看了,他們的臉色馬上就更難看;父母說一句,他們有十句等著頂回去。我們好好想一下,每天嘴裏念著“視天下一切眾生為父母”,但是父母對自己有不滿或埋怨的時候,自己是不是又不高興了?

在這個一切都顛倒而行的時代,我們可能要轉換一下,要把天下一切眾生都視同自己的寶貝兒女或寵物,可能就不會生氣了。兒女永遠都是攤開手掌跟父母要這要那,父母還高興得不得了,他們隨時要,父母就隨時給。從小要到大,父母們還覺得子女能伸手向自己索要,是件很開心的事。子女怎麼說,父母都不會生氣,父母們什麼時候對自己的兒女埋怨過啊?在如今這個混濁的時代修行,把所有眾生看成自己的兒女,也許比較容易做到吧!

專門跑到廟裏靜坐或修行當然很好,可是對大部分的現代人來說,要有那麼多自在的時間,可能性太小了,一年就那麼一兩次,路途上還要浪費很多時間。重點是平時就要提醒自己,行住坐臥的每時每刻都是為了利益無量眾生而做的,這樣的功德肯定是無量無邊的。佛陀曾經對勝軍王說:“大國王,你身為國王,行住坐臥任何時刻,要行菩薩道有困難;但是大國王,行住坐臥任何時刻,你都可以發菩提心,你的功德將無量無邊。這樣的功德,如果有容器可以裝,就算是虛空作為它的容器也太小了。”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累積善行,這是每個人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佛法就是這樣,當我們明白了修行的方法以後,行住坐臥就可以時時刻刻運用善巧的方式,很容易就累積無量的福報。

曾經有位弟子發短信給我:“師父,在我學習佛法之前,覺得自己很不快樂,缺乏很多東西。皈依這麼多年了,我都沒有用心聞思修,這幾天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以後,我發現其實自己什麼都有。數了一下,人身難得的十八種暇滿,自己真的是樣樣具備。當明白其實什麼都已經擁有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原來是那麼幸福,那麼富有,原來以前認為缺少的,都是來自內心的不滿足。感恩諸佛菩薩!感恩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