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偏執的愛(1 / 1)

真正的愛,必須放下我執、嗔恨以及自私的愛,用當代的父母作比喻非常恰當了。凡夫所謂的愛,都是自私的愛,是帶著占有欲的愛,是為了滿足自我欲望的愛。很多父母愛自己的小孩,確實不假,但是付出愛的過程中,投入了太多自己的情感,全權代替孩子處理他們成長中,可以自行處理的事情,剝奪了孩子們的權利,還認為是愛,但這些都隻是自己的欲望而已。

小朋友吵架了,大人馬上擋在孩子前麵,和對方理論,認為這是愛自己的孩子;老師教訓孩子,會去跟老師理論,認為這是愛;孩子跌倒了、受傷了,馬上把他扶起來,不給孩子學習跌倒再爬起來的機會,甚至想方設法不讓他跌倒,也認為這是愛。這都弄錯了,我們把自己經曆過的苦難,都當成孩子將來也會麵臨的苦難來替他預防。

西方有個醫學報告指出,經常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孩子,被細菌感染的機會很少,反而在幹淨環境長大的孩子,受細菌汙染的機會多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此外,孩子將來進入社會,需要獨自處理人際關係和麵對挫折,這些能力都是平時和周圍的小朋友及老師的互動中培養的,現在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被父母們剝奪了。孩子們不知道該如何和別人相處,也沒有處理挫折和抗壓的能力,這方麵的能力完全空白,可是我們依然認為這是愛。

不僅如此,很多父母還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各種願望,強加給孩子,想讓他們幫自己完成。幫孩子在各種輔導班報名,學習鋼琴、繪畫、書法等才藝,完全以天才的標準來培養和要求他們,根本沒把他們當成兒童。孩子們沒有機會好好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所有的童真和快樂全都被剝奪了,我們依然認為這是愛。

告訴大家,我是沒有童年的,很早就開始當老師教書,管理佛學院,一直都在做教育。東西方很多國家的教育方式,我也大概接觸過,觀察過後發現,現代父母最大的錯誤,就是全權代替兒女處理事情。這種方式,在未來隻會把我們的後代赤裸裸地推向社會,卻沒有任何抗壓和麵對挫折的能力,這和一隻小白兔長期在家受主人嗬護,突然讓它獨自麵對整座森林是一樣的。孩子麵臨社會的壓力和挫折時,父母不可能永遠跟在旁邊,替他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將來的命運就會比較波折。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剝奪了他們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讓他們變得沒有抵抗力、沒有溝通合作的能力、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沒有麵對挫折的能力。隻要有一點點的語言刺激,就會讓他受不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愛。

這種過度的我執、偏執的愛,就是小愛,佛法說不要執著於愛,指的就是這種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