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與眾分享(1 / 1)

我們每個人帶著虔誠的心,以不同因緣或方式進入佛門以後,就要學著改變皈依之前的觀念。如果你對佛法真的非常虔誠,深信不疑,一定可以從佛法裏得到希望擁有的一切。對於這一點,我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我小時候發下的願望,現在已經擺在大家麵前了。我們小時候,佛學院和寺廟是破破爛爛的,開始重建時,都是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師兄,帶著年齡小一點的師弟,自己扛石頭、木頭,一點點蓋出來的。很多師兄都發願以後要好好傳播佛法,而我的願力,就是要先把弘揚佛法的佛學院,建造得雄偉莊嚴,然後在其中傳播佛法,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建佛學院的最終目的,肯定就是要弘揚佛法。

我們對著佛菩薩發願,特別是帶著深信不疑的虔誠心時,期望什麼一定就會得到什麼。為什麼我們佛教徒這麼有福報,卻不把修行的地方蓋得好一點?為什麼別的宗教建築都那麼美,世界上有很多教堂非常壯觀,一進到裏麵,就讓人不由自主地生起神聖感。難道佛教徒就應該在茅棚裏修行?二千五百年前,蓋個茅棚可能還算正常,但現在有機會、有條件,為什麼不把寺廟和佛學院建得更壯觀呢?

現在建設寺院和傳揚佛法兩者都不耽誤,我們把寺廟和佛學院建起來了,也到世界各地弘法了。如果一開始隻是發願“以後要弘法利生”,因為弘法利生的範圍可大可小,範圍小的可能就是在老廟裏教幾個小喇嘛。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這樣就無法把佛法推廣出去,有機會接觸到佛法的人就會太少了。

我們現在可以把佛法推廣出去,讓更多人接觸佛法,也可以讓出家人和在家人安心快樂地學佛,為什麼不做呢?難道一定要愁眉苦臉,穿的、住的都破破爛爛,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嗎?而且,就算現在有這樣的寺廟,恐怕也沒有這樣的信徒了,真正能吃苦的沒幾個。別看大家嘴上說得倒是挺好聽的——要苦行,要苦修,修行得吃一點苦頭等等。但實際上,大家來到昌列寺修行時,寺廟提供的條件真的已經夠好了,可是偶爾遇到暫時停水的時候,很多人就開始抱怨了。當現實比預想稍微差一點的時候,馬上就受不了,卻不知道到很多地方參加法會或修法時,需要自己帶帳篷炊具和幹糧,是住在曠野裏的。現在大家能有福報享受這樣的條件修行,是因為有師兄姐的發心付出,所以要知道感恩。

所有人聯合在一起,同心協力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緣分,就是我們的共業。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凝聚在一起,就可以產生非常強大的創造力,可以讓這個世界發生很大的轉變。

改革開放的短短三十多年間,全國人民都非常渴望可以富裕起來,所以曾經物資極度匱乏的中國,似乎一夜之間突然就變得富有了,國內各方麵的發展和變化都很大。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整個國家的經濟有了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就是共同的願力——大家都希望掙更多的錢,努力攢錢。這種共同的力量,會讓很多人的福報,在短時間內一直快速增長。當然,這樣的過程不隻發生在中國,早期的英國、美國、“亞洲四小龍”,都曾經有這樣的發展過程,一直都在變化和更新。

當某種想法和思維,成為大部分人共同的願望時,這種心的力量就會很強大,而實現共同願望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大。福報和因緣都具足時,就要積極把事情做到最好,如果條件不是很成熟時,也不強求,隨緣就好。而既然現在我們有這樣的福報因緣,就要好好善用。作為佛教徒,我們充分利用自己的緣分跟福報,並把多餘的福報送給眾生,和所有人一起分享,這是多好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