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嬰幼兒飲食健康的26盞綠燈(2 / 3)

嬰兒營養物的攝入要注意質與量,蛋白質、糖類及脂肪3種產熱能營養素之間以1:4:2比例比較適宜。蛋白質攝入過少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速度,使組織的修複緩慢,抵抗力降低,而蛋白質攝入過多可以使大便幹燥、體溫升高,增加腎髒的負擔;糖類過多,如牛奶中加了較多的糖,外表看來很胖,但是肌肉鬆弛,抵抗力差,容易生病;若長期脂肪供給量不足(如吃脫脂或半脫脂奶,腹瀉後長期進素食),不但嬰兒體重不增,還會出現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症,而脂肪攝入過多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三大營養素攝入過多可造成肥胖症。

一般來說生後4個月內,如果母乳充足,應該用母乳喂養(但需補充維生素D),5個月起應逐步增加輔助食品;如果母乳不足,需補充牛奶。以後的飲食應葷素搭配、米麵搭配,提倡平衡飲食,這樣嬰兒才能茁壯地成長。

寶寶一出世,求生的本能驅使他迫不及待地尋覓適於自己的食物,這是極其合情合理的。因為他要在短短的4~5個月內,讓自己的體重變為出生時的2倍,1年以內增至3倍。大腦的發育也很快,出生5個月後,腦重量將要由初生時的350克增長至600克左右,到1周歲時,則要達900~1 000克,當2周歲時,就必須基本完成腦細胞數量的增殖任務,否則智力的發育就要造成終身難以彌補的缺損。由此可見,繈褓時期的飲食營養實在是太重要了。

兒童時期所吃的東西,能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整個的一生。在兩個主要的生長加速期——嬰兒期和青春期,食物顯得極為重要。骨骼的發育就是一個例子。嬰兒期不用母乳喂養而用配製的嬰兒奶喂養的兒童,8歲時他的骨質的鈣化作用發育較差。8歲兒童的骨質密度受到出生日最初1個月喂養食物的影響。母乳喂養的另一項長期好處是:在智力效應、體格發育、運動技能、免疫功能等方麵,不同喂養食物存在差異。原因就在於,形形色色的奶粉均配不齊在母乳中所發現的生長必需物質。例如,胎兒的腦體積在妊娠的最後1個月增大50%以上,離開母體的循環後,早產嬰兒隻能從所吃的食物中獲取那些營養,而這應該在母乳中能輕易得到的。母乳中一定的脂肪酸和維生素刺激特殊的神經外膜發育,這對於生理功能方麵的發育相當重要。

父母的喂養習慣是孩子開始正確飲食習慣的關鍵因素,應引導蹣跚學步的嬰幼兒吃各種各樣的食物。6個月的嬰兒開始把任何可得到的東西放在嘴裏,實際上是孩子要吃不同食物的本能表達。關注這種本能,讓孩子盡可能地熟悉各種有益於健康的食物。

9.1~2歲寶寶的飲食宜仔細安排

1~2歲的寶寶將陸續長出十幾顆牙齒,主要食物也逐漸從以奶類為主轉向以混合食物為主,而此時孩子的消化係統尚未成熟,因此還不能給孩子吃大人的食物,要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製作可口的食物,保證獲得均衡營養。應該注意的是如下內容。

(1)宜少吃多餐:孩子的胃容量有限,1歲半以前可以給孩子三餐以外加兩次點心,點心時間可在下午和夜間;1歲半以後減為三餐一次點心,點心時間可在下午。但是加點心時要注意,一是點心要適量,不能過多;二是時間不能距正餐太近,以免影響正餐食欲,更不能隨意給孩子零食,否則時間長了會造成營養失衡。

(2)多吃蔬菜、水果:孩子每天營養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蔬菜,特別是橙綠色蔬菜,如西紅柿、胡蘿卜、油菜、柿子椒等。可以把這些蔬菜加工成細碎軟爛的菜末炒熟調味,給孩子拌在飯裏喂食。要注意水果也應該給孩子吃,但是水果不能代替蔬菜,1~2歲的孩子每天應吃蔬菜、水果共150~250克。

(3)適量攝入動植物蛋白:在肉類、魚類、豆類和蛋類中含有大量優質蛋白,可以用這些食物燉湯,或用肉末、魚丸、豆腐、雞蛋羹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喂孩子。1~2歲的寶寶每天應吃肉類40~50克,豆製品25~50克,雞蛋1個。

(4)牛奶:牛奶的營養豐富,特別是富含鈣質,利於寶寶吸收,因此這一時期牛奶仍是寶寶不可缺少的食物,每天應保證攝入250~500毫升。

(5)粗糧細糧都要吃:可以避免維生素B1缺乏症。主食可以吃軟米飯、粥、小饅頭、小餛飩、小餃子、小包子等,吃得不太多也沒有關係,每天的攝入量在150克左右即可。

10.2~3歲寶寶的飲食宜仔細安排

2歲以後的寶寶走路已經十分自如,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智力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所以這一階段要補充足夠的熱能和營養來滿足孩子的需要。

(1)要注意食品的多樣化,糧食、豆類、肉、魚、蛋、奶、蔬菜、水果、油、糖各類食品都要吃。各類食品之間調配得當,即葷素食、粗細糧食品攝入比例適當,不能偏食,保證營養均衡。每天應吃主食100~150克,肉、蛋、魚類食品約75克,蔬菜100~150克,外加250毫升左右的牛奶。

(2)2歲以後孩子已長出20顆左右的乳牙,有了一定的咀嚼能力,將蔬菜、肉類等食品切成細絲、小片或小丁即可。既能滿足孩子營養需要,又能適應孩子的咀嚼能力。米飯、餃子、包子等各類麵食對孩子來說都是適宜的。

(3)孩子的飲食要考慮到色、香、味、形及品種變換,以增進孩子的食欲,但是不要給孩子吃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咖喱、酒類、咖啡等,也不宜給孩子吃油餅、油條、炸糕等油炸類食品。

(4)根據孩子食量大小,每天安排三餐一次點心,以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食物和營養。可以選用牛奶、酸奶、水果、營養餅幹等作為點心,但應控製孩子吃點心的時間和數量,避免影響正餐。

11.宜多吃纖維性食物

纖維性食物是飲食平衡的重要因素,它有助於消化食物和維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因此對學步兒童非常重要。

粗纖維的作用很多,主要有:①能鍛煉咀嚼肌,增進胃腸道的消化功能。②能促進腸蠕動,從而防止小兒便秘。③減少奶糖、點心類細膩食品對牙齒及牙周的黏著,從而防止齲齒的發生。④增加糞便量,稀釋糞便中的致癌物質,減少致癌物質與腸黏膜的接觸,有預防大腸癌的作用。因此,小兒應經常吃一些含纖維素的食物。

纖維素雖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很重要,但也無須專門尋找,隻要孩子平素經常吃麵包、饅頭、大米及其他穀類和水果、蔬菜,可獲得足夠量的纖維,含纖維量多的食物可能會給小兒嬌嫩的消化道帶來不必要的刺激,故沒有必要在常規飲食的基礎上再補加這些食物。對於習慣性便秘的小兒,可適當多吃些水果、蔬菜等。

一般來說,含粗纖維的糧食有玉米、豆類等。含粗纖維數量較多的蔬菜有油菜、韭菜、芹菜、薺菜等。

12.宜多吃排鉛食物

由於鉛在體內的吸收途徑與鈣、鐵、鋅可發生競爭,所以幼兒膳食中含鈣、鐵、鋅豐富,就可以減少鉛的吸收。特別是牛奶,其所含蛋白質能與體內鉛結合成一種不溶性化合物,從而使機體對鉛的吸收量大大減少。另外,維生素C與鉛結合成難溶於水而無毒的鹽類,隨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多吃含維生素C豐富的蔬菜、水果也是有助於體內鉛的排出。含鐵豐富的食物有海帶、動物肝髒、動物血、肉類、蛋類等。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有油菜、卷心菜、苦瓜、獼猴桃、大棗、廣柑等。

13.宜科學對待小兒保健食品

目前,市場上有許多名目繁多的保健食品,如果這些保健食品都是貨真價實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具有強壯體魄的作用。

處在正常生長發育中的小兒是否需要吃這些營養品呢?對這個問題尚有一些爭論。許多專家們認為,正常發育的兒童隻要不挑食、不偏食,平衡地攝入各種食物,就可以均衡地獲得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而無需再補充什麼保健食品。某些保健食品確實對機體某些方麵有積極作用,但人體隻有處在一個各類物質均衡的狀態中才能保持健康,單方麵地強化某一方麵的功能,勢必打破機體的平衡,反而對健康不利。如現代生化研究證實,賴氨酸可以增加人體對蛋白質的利用率,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為此,導致近幾年來世界上賴氨酸產量直線上升。但人體大量攝入賴氨酸後,會引起食欲減退,體重不增,生長停滯,生殖能力降低,抗病力差,體內還會出現負氮平衡。因此,不能一味地依賴保健食品。從廣義上講,平衡攝取的各類食品就是有利於人體健康的保健食品。當然,如果一個孩子因長期患病而食欲低下,那麼在他病後可以考慮給予一些相應的保健食品,但時間也不宜過長。至於含激素類的保健品,對兒童來說絕非保健品,不可濫用,否則可致不良後果。

14.宜給幼兒養成淡食習慣

人類從何時開始在膳食中加食鹽已經無從查考。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即盡管鈉和氯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人類食用食鹽絕不單純是生理上的需要。因為一個人每天對鈉的生理需要量是很小的,嬰幼兒鈉的需要估計僅為58毫克,健康成人攝取鈉量比嬰幼兒稍高就可維持鈉的平衡。在平常情況下,這個數量在不加食鹽的天然食物中完全可以得到滿足,根本不必格外加食鹽。有證據表明,人類食用食鹽更多的原因是把食鹽當作調味品。食物中稍加一點食鹽確能味道大增,人們普遍喜歡略帶鹹味的食物。就像人們廣泛使用的調味品如胡椒粉、咖喱粉、辣椒粉一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人們鈉的實際攝入比需要量高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地發現食鹽的攝入量可能與高血壓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多方麵的觀察證實,用額外加食鹽的飼料喂養有高血壓傾向的剛斷乳的幼鼠,比不加食鹽的對照組更容易發生高血壓。在遺傳上有高血壓傾向的人食用過量食鹽之後血壓明顯升高,而不食用過量的食鹽時他們的血壓處於正常的狀態。有人估計,在美國有高血壓傾向的兒童可達上百萬。顯然,膳食中過量的食鹽是引起這些兒童高血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危險因素。

應該提倡淡食,特別應該強調從兒童時期就養成淡食習慣。那麼一天食用多少食鹽既能滿足口味的要求,又不至於對健康造成危害呢?美國國家科學院、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食品營養局對食鹽攝入量做出推薦,規定每攝入1 000毫升水,包括食物中的水含有的食鹽量不應超過1克。按這個規定兒童每天的食鹽量應為0.5~1.0克,成人為6克。遺憾的是,人們日常膳食中食鹽的用量往往達到10~20克。

父母對幼兒淡食習慣的養成是有責任的,尤其是母親的作用更為重要。如果母親喜歡鹹食,當她們給兒童製作食品時也常常會把鹽加到自己所喜歡的鹹味。母親“口重”,孩子也“輕”不了。為使兒童養成淡食習慣,母親在給孩子做食品時,口味應比成人食品淡一些再淡一些。

15.防偏食宜從乳嬰期開始

兒童斷乳以後已開始形成比較完備的味覺,因此嬰幼兒期的兒童,應注意進食各種味道的食品,使其味蕾感之各種味道,並逐漸適應各種味道的刺激。這樣,可使嬰幼兒的味覺發育相對完善,也是避免其偏食和挑食的有效措施。

一般來說,孩子們都喜歡味道較甜和較香的食品,因為這些食品在精神上和情緒上都能使他們產生良好的感受,也是熱能和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而嬰兒期較多的添加糖類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由於嬰幼兒期極少或根本沒有接觸過苦味和酸味食物,成長至幼兒期對此類味感極不適應。所以,在他們味覺全部完善以前,即母乳期便有意識地讓他們接觸酸、苦、香、辣和鹹味,既可預防今後出現偏食,又可增加各類營養物質。例如,添加放有蔥和食鹽的魚湯,放有少量胡椒和辣椒的菜湯,放有米醋的湯麵,淡茶和淡咖啡等,都可少量給予。隨著其適應和年齡的增長,可逐漸加量。在此期間還應注意,添加這種有味食品時,應以某一味道為主,隨時更換,切不可兩種或兩種以上味道並重,更不可較長時期添加某一種有味食物。否則,達不到調整其味覺的效果,反而造成其偏食其味。

醫學專家認為,偏食糖類可使兒童發胖,出現齲齒,甚至產生嗜糖性精神煩躁症;偏食鹽可導致青年期以後的高血壓,而各種偏食均有可能造成兒童營養不良,並對其視覺、聽覺及嗅覺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所以,勸告年輕的父母,對嬰兒的攝糖量要適當,並適當給予各味食物,使之有良好的味感,能在幼兒期攝取人體生長發育必要的各類營養物質,健康成長。

16.宜糾正貪食

貪食就是嘴饞。例如,貪食的幼兒自己手裏拿著一個蘋果,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當他看到別人吃橘子,他就不想再吃蘋果,而十分貪吃橘子了。當他拿到橘子時,他隻吃一點就不再吃了。如果又發現別人在吃生蘿卜,他又流涎不止,又想吃生蘿卜了。

貪食與食欲好或食量大毫無關係。貪食的幼兒多數口味不好,也不一定吃得多。多數貪食的兒童長得很瘦,營養狀況較差。貪食者並不一定選擇營養豐富或者味道好的東西吃,而是貪食一些少有的稀奇古怪的哪怕是質量低劣的食物。

貪食對健康不利,因為貪食多數吃的是零食,並非營養充分的主食;加上經常嘴饞,零食不離口,必然影響口味,對貪吃的食物津津有味,而這些食物以不能滿足機體對營養成分的需要;相反,讓這些兒童吃正餐主食時,則往往乏味,甚至吃不下去,這樣就使身體得不到應該供給的營養成分,導致全麵缺乏營養素,因而妨礙了身體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成長。

糾正貪食的方法有:①養成定時進餐的習慣。進餐不定時是貪食習慣形成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定時進餐,而且當餐吃飽吃好,這樣在非進餐時間便不會想吃其他東西,於是貪吃的習慣可能會減少或被克服。②少吃零食,即使是吃零食也應有一定的時間規律。一般把零食放在兩頓正餐之間,或者放在飯後,如果能嚴格地按一定的時間給予零食,這對防止兒童貪食的習慣也會起一定的作用。③要教育幼兒正確對待吃東西的問題。吃東西是為了長好身體,而不是為了滿足進食的“快樂”和“享受”。肚子餓了應適當進食,並且要吃好吃飽,肚子不餓時就不要去進食,這樣就能防止貪食習慣的養成。

17.宜糾正挑食

有的幼兒對食物十分挑剔,即使一碗菜也要從中挑選喜歡吃的部分,而剔除不喜歡吃的部分,這就是挑食。

挑食是不符合飲食衛生要求的。吃飯時,對小菜挑挑揀揀容易把菜攪涼和弄髒,十分令人厭惡;同時,在挑選食物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種抑製食欲和消化液分泌的條件反射。凡是有挑食習慣的兒童,一般都不可能保持良好的食欲和最佳進食狀態。因為挑食會抑製消化液的分泌,有時還會抑製消化器官的正常蠕動,所以有挑食習慣的兒童,其消化和吸收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挑食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是不利於幼兒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的,務必及早加以糾正。糾正的方法是:①要教育孩子在進食時不要挑剔,吃小菜要按順序吃,不要東挑西揀,上下翻動。②在製作飯菜之前,對備用的米、麵和菜料應認真收拾整理,將穀殼、砂粒、雜質、腐敗部分和蟲體等剔除幹淨,以免幼兒進食時再進行挑剔。③食欲差的幼兒往往會有挑食現象,對此,要用一些增進食欲的藥物進行治療。在飲食方麵,應盡量注意食品的色、香、味,以此刺激兒童的口味。另外,在製作飯菜時要盡量將菜切得均勻,做到菜肴大小一致,色調和諧,味道一樣,使幼兒沒有什麼挑選的餘地。

18.宜糾正幼兒異食

有些幼兒除了正常的進食外,還有一些奇異的進食行為,如吃生米、棉花、石灰、泥土、雞糞、蚯蚓和其他蟲類等東西,這就是異食。異食是十分古怪的行為,因為他吃的東西無奇不有,有的對身體有害,如泥土、石灰之類,對胃腸道刺激很大,有時會造成腹瀉或者便秘,甚至導致腸梗阻等嚴重後果。因此,異食是對機體十分有害的不良習慣,必須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