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更多的時候,有照片又比沒有照片好。因為這種視覺藝術,既是現實的,又是曆史的。所以,慈禧的玉照,袁世凱的戎裝相,副統帥的讀書留影,甚至一幅訪廬山仙人洞的風景,時過境遷,便給人一種《紅樓夢》裏那首《好了歌》的感想了。
攝影作品的價值,一是真實,一是時間。
照片,永遠是沉默的見證人。
它不說話,但它告訴你一切。
高超的攝影師,能夠在那靜止中,照出人的內心,照出真的感情,照出無需用語言來詮釋的意蘊,照出說不出但可以感覺出的氛圍、情調、境界,以及近乎禪宗的悟性。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便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既然完整了,也就無須解釋,讓看的人自個兒體會去算了。
所以,我不大喜歡攝影展覽中,每幅展品下麵的文字標題。讓站在你作品前麵的觀眾,願意怎麼看,就怎麼看好了,願意怎麼想,就怎麼想好了。幹嘛一定要用一個文字標題,限製觀眾的想象力,或者引導他向某一方麵去理解你的作品呢?如果一個觀眾,智商低到不看標題,就不知所雲的話,那他應該去買連環畫看,看攝影展覽,顯然是走錯門了。
如果必須借助於標題文字,那說明這位攝影家還不大相信自己的鏡頭。
無言勝似有言,靜止的照片,要比活動的照片,如電影、電視,更具有說服力的地方,就在於它更接近於真實。一旦有了語言,你就免不了會聽到許多空話、假話、大話、套話。這種語言的迷霧,最能掩蓋人和事的內在的聯係和最本質的東西,令人撲朔迷離,莫衷一是。而有了連貫起來的畫麵,構成動作,那和人的內心,距離就更遠了。因為,人在攝像機或攝影機前,會有一種不自然的尷尬,而一旦不尷尬了,又會有情不自禁的表演欲望。所以,你就別指望在電影、電視裏,得到絕對的真實。
雖然,我們在照片中,也能看到矯揉做作,搔首弄姿,裝腔作勢,顧影自憐等等情景,但它至少沒有剌剌不休的演說,沒有手舞足蹈的表演。每一個攝影藝術家,無不以追求真實自然為己任,一張哪怕不經意拍出來的照片,也許會有在將來視為寶貴的曆史真實。每年,所評選出來的最佳攝影作品,特別是新聞照片,哪一幅不是驚心動魄的真實在征服我們呢?
我想,這也許就是攝影藝術永恒的生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