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作家三毛小時候是一個勇敢而又活潑的女孩,她喜歡體育運動,還特別擅長語文,有一次甚至跑到老師那裏,批評語文課本編得太淺。
三毛12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台北最好的女子中學,初一時三毛的學習成績還行,但到了初二,不擅長數學的她在數學上一直滑坡,時常考試不及格。然而好強的三毛發現了一個考試竅門,她發現老師考試的考題都是從課本後麵的習題中選出來的,於是三毛每每臨考,都憑自己的記憶優勢把課後習題背得滾瓜爛熟,如此一連幾次她都考了滿分。對此老師開始懷疑,特意在某一天把她單獨叫到辦公室讓她臨時做一張考卷,結果三毛答了零分。這位惡毒的數學老師在全班麵前羞辱了三毛,用毛筆在她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圓圈。此情此景令全班同學哄笑不止,老師並沒有罷休,又命令三毛到教室外麵,在大樓的走廊裏走一圈。她不敢違背,隻好走完了漫長的一圈。
事後,三毛對這件丟醜的事情無法忘懷,心理上調整不過來,漸漸開始逃學、厭學,甚至休學在家。姐姐弟弟在餐桌上談論學校的事情也讓她痛苦,幹脆連吃飯都躲在自己的小屋裏,不肯出來見人,就這樣有了自閉的傾向。
後來,1991年1月,三毛在台北自殺身亡。我們不知道兒時的記憶與後來的自殺有什麼必然聯係,但它確實曾經帶給三毛少年時期的自閉性格,也許還有一生性格中的脆弱、偏執,導致放棄生命。
忘卻是一種能力,對於一些不愉快的事、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毫無意義的瑣事,就應該及時地忘掉。因為這些心靈上的垃圾對別人來說絲毫不起眼,也許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根本沒有人把它放在心上,當成回事。隻有我們自己長久地留在心底,好像心上一片烏雲、水彩畫上一道抹不去的墨痕,影響個性整體的發展與完善。歌德說過,歡樂無窮又悲苦欲絕,一如情感,一如生活。生活本來就是很多種混合味道,甜和苦,酸和辣。是誰說快樂是膚淺的,隻有痛苦才是深刻的?牢記快樂的人生才是灑脫,快樂的記憶是重新開始的動力之源。活在痛苦的記憶中,人生難免充滿了挫折感和失落感,生活的勇氣何來?
快樂的奧秘何在?首先在於忘掉一切煩惱,使自己虛懷若穀。遺忘是快樂的先行者。假如把心比做一個茶杯,這個茶杯首先保有“空”的狀態,快樂的茶水才能倒進去。否則,內心煩惱痛苦滿溢,還能存進何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