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重點放在聯俄拉奧上,對俄、奧均采取親善聯合的態度,他說:“如果我們在堅定地忠於奧地利的同時,也保持使從柏林到聖彼得堡的道路暢通無阻的話……就能保持三大帝國之間的一致。”
但是由於俄國在1875年法德危機中偏袒法國,以威脅的方式製止德國對法國實施戰爭打擊策略,導致俾斯麥從聯俄變為遏製俄國,視之為潛在的對手。在1878年解決近東危機問題的柏林會議上,德國傾向英、奧,抑製俄國。
聯俄、拉奧、親英、反法的外交戰略是通過執行均勢外交原則與建立一個包含有多邊、雙邊國際條約、複雜的歐洲均勢體係以維護德國的大陸霸權地位來實現的。均勢外交,是俾斯麥核心的外交原則,他是從奧地利著名外交家梅特涅那裏借鑒過來的。梅特涅時代始終奉行“大國均勢”外交策略,俾斯麥時代也不例外,隻不過隨著時代變化,均勢的內容有所不同他的大陸政策和均勢外交,通過下述幾個同盟和國際條約來實施:一是1873年建立的俄德奧三皇同盟,其目的是確立三皇協商原則,消除彼此間的衝突,對外采取共同行動。二是德奧同盟,是1879年建立的秘密軍事同盟,矛頭直指俄國。“兩帝國之一遭到俄國的進攻,兩締約國有義務以其帝國的全部軍力實行互助。”三是其他反法、反俄同盟。1883年建立德奧羅同盟,相互承擔軍事義務,旨在反俄。1887年在俾斯麥的努力下奧、英、意簽訂了兩個《地中海協定》,矛頭都是針對法、俄結盟。但同時,德國又與俄國秘密簽訂了《再保險條約》。通過這幾個同盟、協定及條約,俾斯麥相當成功的實現了他的外交構想,為德國贏得了二十年的和平時間,從而基本上實現了他所期盼的保持德國在歐洲已獲得優勢地位的外交目標。俾斯麥不失為十九世紀歐洲最偉大的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同時也奠定了未來德國外交政策的基調。
俾斯麥體係在取得巨大外交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係列難以解決的問題,使得這個體係難以長久維持。
首先是英國的均勢外交政策。總所周知,英國十九世紀後半期所奉行的是“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這也是英國外交的特點,即英國不加入軍事同盟,不用固定的軍事義務來束縛自己,但是不是中立。其本質依然是大陸均勢政策,可以牽製大陸各強國,當歐洲大陸均勢有明顯強弱分明後,去支持較弱的一方,發揮“重砝碼”作用,使局勢重新平衡,為英國的海外霸權擴張創造條件。這一特點,決定了英國是一個難以依靠的國家。再加上俄奧之間利益矛盾重重,因此這一體係內部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能平穩運行那麼長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俾斯麥個人的能力。所以,這一體係的另一大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太過於依賴俾斯麥的個人能力。在複雜的大國關係中,聯合奧、意,拉攏英、俄,孤立法國,是一件及其困難的事情。俾斯麥左右逢源,縱橫捭闔,將這一體係運作了二十多年,但實際上這也是這一體係的一大弱點。一旦俾斯麥離職、死亡或有什麼變故,這個體係就麵臨危機,當時德國很難再找出一個像他這樣可以“同時在空中玩兒八個球能耐的人”。
俾斯麥的個性,使得他和德國皇帝以及其他人的關係比較緊張。1888年年輕的德皇威廉二世上台,俾斯麥與新皇帝不和,經常發生政見衝突。1890年3月的一次衝突使俾斯麥辭職,德國隊俄國的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1890年《再保險條約》期滿,俄再三提出續訂,但是德國政府都拒絕了,理由是它無益於保護德國利益,不能保證德國免遭法國進攻。拒絕俄國的這個建議,德皇及其資政等於是把俾斯麥交錯的結盟體係中,最要緊的一根主軸給拔掉了。於是俄國被迫與法國接近,法國求之不得。
1891年8月法俄簽訂軍事協定。俄法同盟標誌俾斯麥體係的解體。至此,歐洲形成了兩個軍事同盟,一個是德奧意,一個是法俄,俾斯麥體係不複存在。
2、關鍵事件
1878年柏林會議
柏林會議(德語: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會議。與會國包括歐洲強國與奧斯曼帝國。在俄土戰爭後,強國希望重建巴爾幹半島的秩序。因此,德國首相俾斯麥代表德國舉行會議,邀請各國出席,以平衡英國、俄羅斯與奧匈帝國的利益。會後,俄奧關係卻漸漸變差,而巴爾幹民族問題並沒有得到完滿解決。
經過回教帝國數個世紀的統治,保加利亞與數個主要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國家終於在會後獲得強國確認,成為獨立民族國家。會議目的主要是修改《聖斯特凡諾條約》的條款,讓土耳其保得住君士坦丁堡。此舉防止俄羅斯在打敗土國後,向巴爾幹擴張。
最後,與會國家簽訂了《柏林條約》。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黑山獲得獨立;保加利亞得到自治;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劃歸奧地利管理。
內容概況:
保加利亞分為三部分:保加利亞(獲得自治權)、東魯米利亞(Eastern Rumelis)(仍屬土耳其擁有,但有自治權)及馬其頓(Macedonia)(歸還土耳其)
俄國仍持有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
英國獲得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Cyprus)
承認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及黑山的獨立
波斯尼亞及赫塞哥維那名義上仍由土耳其統治,在行政上則歸奧地利統治
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是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王國在1882年5月20日簽署的條約,是一個軍事聯盟。三國同意任何一國被其他兩個或更多國家攻擊時協助對方。而且,德國與意大利約定,如果對方被法國攻擊,將會協助對方。然而,根據一項補充宣言,意大利的承諾不能被認定為針對英國。1902年6月,意大利延續同盟協定後,對法國許下了類似的承諾。
1881年5月,法國奪得突尼斯這個意大利希望得到的殖民地。於是,為了得到支援,意大利加入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結為三國同盟。不過,意大利的民意並不太滿意與奧匈帝國結盟,因為她曾阻止意大利統一,並且仍然控製著被認為是“尚未收複的意大利”(Italia irredenta)的特倫蒂諾和伊斯特拉。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幾年前,很多著名軍事分析家都預測意大利會改變立場。1911年,意大利入侵並占領原本由奧斯曼帝國控製的的黎波裏,令此預測更有說服力。而且,英國和法國在開戰後又作出承諾,會讓意大利獲得安那托利亞東南部,以及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地區大部分領土。不過,英法在戰後並沒有兌現承諾。
1914年8月,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和奧匈帝國與英、法、俄三個協約國戰鬥。意大利保證支持同盟國,可是後來加入協約國陣營,先後在1915年5月和1916年8月向德奧兩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