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樸次茅斯和約——世界帝國主義形成的標誌(3 / 3)

黑溝台會戰

日俄雙方對比,俄軍在兵力和火炮方麵均占優勢,庫羅帕特金計劃用第2集團軍(5個軍126個步兵營、162個騎兵連439門炮)共10萬人擔任突擊,任務首先是占領奉天西南約40公裏的一個村子沈旦堡(三疊鋪)。庫羅帕特金認為該村是日軍整個陣地的關鍵。而這個方向上的日軍,實力卻異常薄弱,僅以騎兵第一旅團的秋山好古部8000人警戒寬大正麵。二十五日來攻的俄軍有:黑溝台方麵的2個師(由32個步兵營編成),沈旦堡方麵的1個師(由16個步兵營編成)和向日軍左側插過來的米舒欽柯騎兵軍(72個騎兵連)。被包圍的日軍秋山好古部率先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了機槍,把衝鋒的哥薩克騎兵打的屍橫遍野。大山總司令官十分重視戰況的發展變化,在緊急調動位於後方的第8師立見尚文立即奔赴黑溝台的同時,也從各條戰線抽調可能抽出的兵力,編成臨時預備隊進行反擊。1月26日至28日,日軍西翼的各部隊進行了浴血奮戰。立見尚文部子彈用盡,被迫進行了一場世界最大的白刃突擊,突破了俄軍對秋山旅團的包圍,1月29日拂曉,以臨時預備隊的第5師,在由柳條口至長灘的西北方向上,分割攻擊敵人陣地,以期各個擊破黑溝合以南之敵。又一次由於克魯泡特金總司令官缺乏果斷,喪失了千載難逢的好戰機。由於他擔心俄軍第2軍可能會遭到分割包圍。因而沒有積極擴大黑溝台方麵的戰果。特別是由於日軍部署在中央位置的部隊(主要是第2軍)的牽製活動,進一步增加了作戰正麵的危機感,以至幾次拒絕俄軍第2軍司令官的增援要求。結果,不但停止了對黑溝台方麵日軍的進攻,而且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日軍渡過了一次最大的危機。

奉天之戰

隨著日軍第三軍乃木的到達和第5軍的編成,日軍已經集中了25萬人,大山岩決定進攻已經集中在奉天的37萬俄軍,由於日軍主攻方向是俄軍右翼,它要迫使庫羅帕特金把預備隊從右翼調到左翼來。為此,2月23日,日軍右翼第5軍川村景明部率先從太子河上遊地區北進。在第1軍支援下,開始迂回俄軍第1集團軍右翼。這一行動,完全出乎庫羅帕特金意料之外,他立即將右翼預備隊42個營(屬西伯利亞第1軍)調去加強左翼,而這正是大山元帥所求之不得的。

2月27日,日第2、第3兩個軍開始迂回俄軍右翼,實施主要突擊。這一著使俄軍陷入了困境:在綿延約100公裏的戰線上,俄軍右翼的預備隊隻剩下1個師。俄國第2集團軍要對付日本2個軍(約96個營、288門炮對133個營、468門炮),而且右翼挨打的同時,左翼2個集團軍按兵不動。第2集團軍被迫收縮陣地。 此時,庫羅帕特金又決定把預備隊從左翼調回右翼。部隊來回折騰,疲於奔命。

奉天會戰前期庫羅帕特金決定對迂回其右翼的日第3軍乃木希典的側後發動反突擊,為此從左翼2個集團軍抽出若幹連、營、團,匆忙編組一支混合部隊,由考爾巴斯統一指揮。反突擊預定於3月4日開始。3月4日,日第3軍已經接近奉天以北的鐵路線,情況緊急。但考爾巴斯聲稱部隊沒有完成集中,將原定的反突擊日期推遲到3月5日,當時他指揮的第2集團軍總兵力為120個營(8萬人),俄軍進行了幾次毫無效果的血戰,3月7日停止行動。反突擊沒有奏效。日第3軍繼續向奉天以北迂回。

在此期間,日軍從3月1日起對俄軍左翼也加強了進攻,在俄國第1集團軍抗擊下,進展不大。但3月5日考爾巴斯發動反突擊時,俄軍左翼2個集團軍按兵不動。3月7日,庫羅帕特金命令這2個集團軍放棄沙河陣地,撤到渾河以北。他采取這個決定,是企圖縮短戰線,抽出部隊加強右翼,並以新的反突擊防止日第3軍前出到奉天以北的鐵路線。

但是,俄軍3月9日對日第3軍的反突擊又沒有奏效,同時,放棄沙河陣地的俄國第l、第3兩集團軍來不及在渾河上構築堅固陣地。在這種情況下,3月9日,日軍突破俄軍第1集團軍防線,開始從左翼迂回奉天。同日,日第3軍從右翼迂回俄第2集團軍,出現在該集團軍後方。

這樣,東北俄軍處於被包圍的危險之中。3月9日夜間,庫羅帕特金下令向鐵嶺撤退。撤退的情況相當混亂:騎兵(未參加會戰)先於步兵和炮兵撤退,輜重堵塞了道路。部隊失去指揮,又遭到日軍炮擊,後衛陷入日軍包圍之中。但日軍也無力追擊。3月11日,日第1、第3兩軍在渾河地區會師。此時俄軍主力已逃脫包圍,隨後在四平街占領陣地,直到戰爭結束。

奉天會戰是日俄戰爭最後也是最大的一次會戰,總計俄軍損失近12萬人,日軍損失約7萬餘人。俄軍的慘敗,導致庫羅帕特金被撤職,降為“滿洲”第1集團軍司令。遠東陸軍總司令職務由李涅維奇繼任。奉天會戰後,沙皇政府仍不甘心失敗,繼續向遠東增兵,同時寄希望於從歐洲海域東調的太平洋第2分艦隊。

對馬大海戰

日俄戰爭初期,沙皇政府決定從波羅的海艦隊(後來加上黑海艦隊)抽調艦船,編組“太平洋第2分艦隊”,開往遠東增援。這支混合艦隊擁有各型主要戰艦38艘,輔助艦船約20艘,下編兩個大隊(後來又增加1個大隊),由羅日傑斯特溫斯基海軍中將統一指揮。這支倉促拚湊的艦隊,某些艦隻尚未完全建成就出海,邊航行邊安裝。官兵戰術技術水平低,有的甚至缺乏起碼的訓練,通信聯絡靠德造無線電台,德國技術員一走,電台即形同廢物。官兵矛盾很深,士氣低落,特別是黑海艦隊水兵受過革命思想影響,具有反抗精神。

太平洋第2分艦隊原定1904年7月中出發,後因準備工作跟不上,推遲到10月中出發。航行路線預定從波羅的海經非洲南端好望角直到海參崴(後來在丹吉爾將艦隊一分為二:羅日傑斯特溫斯基率領較新較大的艦隻繼續沿好望角航行,其他艦隻由福克薩姆率領,經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入印度洋,以後兩支部隊在馬達加斯加沿海會合),全程3萬公裏,中途一個基地也沒有。按國際法,交戰國軍艦不得在中立國港口停泊,這一規定給艦隊造成了巨大困難。

艦隊出發時,由於日軍的一係列勝利,在俄軍中流行著嚴重的恐日病,簡直是草木皆兵,甚至謠傳日本的秘密艦隊已到了北歐海域。在這種氣氛下,官兵精神緊張,艦隊航行初期,鬧出不少海軍史上罕見的大笑話。他們見到外國船就以為是日本艦隊,立即盲目開炮,甚至相距較遠的俄國艦艇也發生誤會,互相開炮。10月21~22日夜間在北海擊沉擊傷英國漁船的事件,引起國際風波(在巴黎召開國際法庭公審),英國政府借此壓中立國不得向俄國艦隊提供方便。俄國艦隊為了解決燃料問題,隻得在海上加煤,有機會就盡可能多裝,以至甲板、機房、洗澡間,軍官臥室等一切空地都堆積煤炭,既降低了速度(超重),又影響工作和衛生,特別是經過赤道海域,士兵痛苦不堪,非戰鬥減員嚴重,而這時俄國補給船送來的卻是幾千套冬裝(隻有給陸軍送“神像”一事可與之相比擬)。

1904年12月底,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到達馬達加斯加沿海,直到與福克薩姆會合後,才於1905年3月中旬繼續向遠東航行。這時船底長滿了海藻,速度降低。羅日傑斯特溫斯基重病初愈(請求辭職未準),其副手福克薩姆重病垂危。士氣極為低落,士兵自殺不斷發生,甚至多次爆發“兵變”。

4月8日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到達新加坡。海軍部命令他前往越南的金蘭灣,在該處等候涅博加托夫率領的太平洋第3分艦隊會合,然後北上,打敗日本艦隊,並到達海參崴。羅日傑斯特溫斯基艦隊進入金蘭灣,引起日本政府強烈抗議。法國海軍當局被迫勒令俄艦出境。5月9日,太平洋第2、第3分艦隊在海上會合,聯合艦隊由羅日傑斯特溫斯基任司令,福克薩姆任副司令。

在俄國艦隊東調的過程中,日本東鄉艦隊進行了迎戰的充分準備。先是對艦艇進行維修保養,給水兵休假,養精蓄銳。2月份,全體人員歸隊,進行緊張的訓練演習。東鄉判斷俄國艦隊最可能通過朝鮮海峽,取最捷徑到海參崴。因此,日艦隊主力在對馬海峽附近和日本沿海集結待機。同時在俄國艦隊可能經過的一些海上通道布雷,組織監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預報網,其縱深達225公裏以上5月25日,俄國艦隊最後一次加煤,其數量足夠用到海參崴,造成超載。在此期間,副司令福克薩姆病死,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卻秘而不宣,甚至對當然的副司令繼任者涅博加托夫也保密,旗艦繼續掛福克薩姆的旗幟。5月27日,艦隊進入對馬海峽,爆發了著名的對馬海戰。 雙方各有裝甲主力艦12艘,但日艦航速快(18~20節:15.5~18節),火力也占優勢(每分鍾日艦可發射炮彈360發、總重量2.1949萬公斤,俄艦發射134發、8190公斤)。除此以外,日俄巡洋艦數量為16 : 8,魚雷艇數量為69:9,日方均占優勢。

更糟糕的是,俄國艦隊經過220天的遠航,人員十分疲憊;同時又不注意偵察,對敵情一無所知;又沒有作戰預案,各艦長隻知道集中火力打敵旗艦,並向海參崴方向逃跑。東鄉親率艦隊主力(4艘主力艦、8艘重巡洋艦)在朝鮮鎮海附近隱蔽待機。為使自己的艦隊有足夠的機動餘地,他決心讓俄國艦隊通過對馬海峽之後才出動。

1905年5月26日夜間,俄國艦隊通過日方第1道海上警戒線。日方偵察艦在遠距離上進行不間斷地跟蹤監視,並及時用無線電將情況報告東鄉。因此東鄉對俄國艦隊的實力、航向、航速和隊形了如指掌。27日晨,羅日傑斯特溫斯基發現了日本哨艦的行動,心情十分緊張。當時俄國艦隊成行軍隊形:第1、第2裝甲艦大隊在右翼,第3裝甲艦大隊和巡洋艦大隊在左翼,運輸船隊居中。11時後,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命令艦隊成戰鬥隊形:右翼2個大隊向左靠攏,開到左翼第3大隊前麵,全艦隊成單排一列式(縱隊)。各艦航速不一,司令官沒有明確規定慢的加速,快的減速,結果造成大混亂。12時許,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忽然心血來潮,判斷日本艦隊可能以橫隊隊形向他攻擊,因此又命令俄國艦隊成橫隊隊形。於是艦隊開始進行複雜的機動動作。此時,羅日傑斯特溫斯基顯然由於擔心其戰鬥隊形過早被敵人發現,忽然又下令全艦隊恢複行軍隊形,再次引起大混亂。

13時40分左右,東鄉艦隊主力在右前方出現,成單排一列式,企圖截斷俄國艦隊的航線。臨戰前,東鄉對全艦隊發出信號:“皇國興廢,在此一戰,諸位尤須奮發努力。”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再次下令成戰鬥隊形,但已經來不及了。東鄉截斷了俄國艦隊的航線,並在距敵35~38鏈的海域向左轉彎,劃了一個“U”字形(日本戰史稱之為“敵前大回頭”)。轉彎時,日本艦隊處於俄艦火力威脅之下,而且相當一部分艦艇無法回擊(視線和射界被己方艦艇遮蔽)。這個動作在當時海軍戰術上是違反常規的。但這時俄國艦隊正處於變換隊形的混亂之中,羅日傑斯特溫斯基雖然下令開炮,結果形成盲目射擊,浪費彈藥,並且喪失了戰機。日本艦隊完成了轉彎之後,首先集中火力猛打俄國艦隊的旗艦,海戰開始半小時後,羅日傑斯特溫斯基的旗艦“蘇沃洛夫號”被迫退出戰鬥,羅日傑斯特溫斯基本人負重傷(後被俘投降)。其他幾艘旗艦也相繼被擊沉擊傷。俄國艦隊失去指揮,陷入一片混亂。

俄國艦隊力圖擺脫截擊的敵艦,但因為航速慢,沒有得逞。日艦則充分發揮其航速快的優勢,迅速機動,占領俄國艦隊前進方向的有利位置,猛烈炮擊。雙方在煙霧迷漫之中進行了一場混戰。俄艦被擊沉擊傷多艘。16時許,海上起霧,東鄉裝甲艦隊與俄國裝甲艦隊一度脫離接觸,東鄉向北轉移。但日本巡洋艦隊和俄國巡洋艦隊正在偏南的海域進行激戰。18時半,俄國裝甲艦隊開往該海域參戰。直到此時,涅博加托夫才接管指揮權,並下令艦隊繼續北進。

當天夜間,東鄉又出動37艘魚雷艇和21艘驅擊艦,對殘餘的俄國艦隊實施魚雷攻擊。28日晨5時許,涅博加托夫率領僅存的少數艦隻向海參崴方向逃跑。9時許遭到日本艦隊圍攻,涅博加托夫始則懸白旗、繼而懸日本國旗投降。

這次海戰,俄國太平洋第2、第3分艦隊除3艘逃往海參崴之外,其餘全軍覆沒(包括擊沉、被俘和被中立國扣留),艦艇損失總計達27萬噸(比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日特蘭海戰雙方損失的總和還大)。人員陣亡4830人,被俘5917人(不包括受傷和在外國港口被扣留者)。日方隻損失魚雷艇3艘,人員陣亡僅117人,傷587人。

(二)外交事件全記錄

1、戰爭的結局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歐洲資助列寧發動俄國1905年革命,把俄國腹地鬧的天翻地覆,對馬海戰之後,尼古拉二世為首的統治集團,完全失去了贏得戰爭並利用戰爭的勝利扼殺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麵鑒於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認為繼續打下去對它不利。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欣然出麵斡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俄國被迫於1905年9月5日在樸茨茅斯同日本簽訂和約。

樸茨茅斯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之“卓越利益”,並且不得阻礙或幹涉日本對朝鮮的任何措置。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的其他特權,均移讓與日本政府。俄國將由長春(寬城子)至旅順口之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政府。此外,條約還規定將庫頁島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2、樸茨茅斯和約主要內容

俄國全權代表為謝爾蓋。維特伯爵(俄語:Серге。й Ю。льевич Ви。тте)日本全權代表為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日本語:こむら じゅたろう)。

條約正文十五條,附約二條,主要內容是:

俄國承認日本對朝鮮“政治軍事經濟上均享有卓絕的利益,如指導、保護、監理”的權利。凡是日本認為必要的措置,俄國“不得阻礙幹涉”。

“俄國政府以中國政府之允”,將俄國從中國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屬的一切權益、公產均轉讓給日本。

俄國政府將從長春至旅順段的中東鐵路支線及其所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包括煤礦,均移讓給日本。日、俄兩國可在各自霸占的鐵路沿線每公裏駐護路兵十五名。

俄國宣布取消在東北的一切有違機會均等主義的權益。

俄國將北緯五十度以南的庫頁島(東起鄂霍次克海向西延伸到間宮海峽,全長130公裏。極東端鄂霍次克海沿岸:北緯50度0分0秒,東經143度59分24秒;極西端 間宮海峽麵:北緯50度0分0秒,東經142度9分16.25秒)及其附近一切島嶼並該處一切公共營造物及財產之主權,永遠讓與日本。

日俄訂約後,日本又強迫清政府承認《樸茨茅斯和約》中有關中國的各項規定,並取得經營安(東)奉(天)路、修築長春到吉林的鐵路以及在鴨綠江右岸伐木等權利,又開放東三省十六處為商埠。

自此,中國東北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範圍,出現從一國獨占變為兩國分據南北的局麵。日本又加緊了對朝鮮的控製,至1910年(宣統二年)完全兼並了朝鮮(稱日韓合邦)。

(三)深遠影響

1、對日俄雙方

在日俄戰爭中俄軍傷亡27萬人(其中戰死5萬餘人),日軍傷亡27萬人(其中戰死8.6萬人)。日俄戰爭中俄國慘敗宣告了沙俄遠東政策的失敗,俄國的實力遭到重大削弱,加速了俄國革命的到來。

2、對中國人民

日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不義之戰,是交戰雙方站在對立的立場同時侵略中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爭奪利權的戰爭。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東北三省以外地區嚴守中立,讓出東北地區作戰場,坐視日俄兩國在中國境內為爭奪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而廝殺。清政府無力約束交戰雙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

在中國和朝鮮國土上進行的這場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給中朝兩國人民造成了極為深重的災難。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無法計算。僅就我國東三省部分地區而言,“自旅順迤北,直至邊牆內外,凡屬俄日大軍經過處,大都因糧於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馬料。縱橫千裏,幾同赤地。”“蓋州海城各屬被擾者有300村,計遭難者8400家,約共男女5萬多名。”遼陽戰場“難民之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3萬餘人”。“烽燧所至,村舍為墟,小民轉徙流離哭號於路者,以數十萬計。”甚至連日本人辦的《盛京時報》(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認,東北人民“陷於槍煙彈雨之中,死於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飛肉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於途,夫婦親朋呼於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

日俄戰爭期間,中國東北是雙方陸上交鋒的戰場,當地人民蒙受極大的災難,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順的工廠被炸毀,房屋被炸毀,就連寺廟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搶走,糧食被搶光,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幾十萬人。日、俄都強拉中國老百姓為他們運送彈藥,服勞役,許多人冤死在兩國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國平民被日俄雙方當作“間諜”,慘遭殺害。這場戰爭不僅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粗暴踐踏,而且使中國東北人民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人身傷亡。

此外,這次戰爭很大刺激了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留日知識分子的神經,讓他們從中看出專製國(俄國)永遠無法戰勝立憲國(日本)的道理,從而促進了中國的立憲民權運動,客觀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這場在中國領土上展開的兩國爭奪殖民利益和東亞霸權的不義戰爭,不僅是對中國神聖領土、主權的粗暴踐踏,而且也給中國人民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使他們蒙受空前浩劫和極大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