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2 / 3)

(3)柏林牆的倒掉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長期保持穩定的民主德國政局出現大動蕩。這時,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領導更換,隨後黨的方針改變:承認反對派組織“新論壇”為合法組織;政府宣布開放東西柏林邊界,拆除”柏林牆”;決定實行多黨製。第二年春天,稱為“德國聯盟”的三個反對黨聯盟在大選中獲勝。10月,以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的方式,實現了兩德的統一。柏林牆打開後,大批民主德國公民前往西柏林。

(4)羅馬尼亞騷亂

1989年12月羅馬尼亞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議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見的神父職務舉行的群眾示威,演變成騷亂。不久,布加勒斯特也開始了騷亂,軍隊倒戈。外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齊奧塞斯庫被捕,並被秘密處決。救國陣線委員會取代羅馬尼亞共產黨執政。

(5)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才告終。

在共產黨領導人亞曆山大。杜布切克的領導下,捷克斯洛伐克顯示出越來越強烈的獨立傾向。杜布切克在國內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帶有人性麵孔的社會主義”,這個方案並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樣,完全拋棄了舊有的傳統。然而,蘇聯依然將這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也是對於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在冷戰期間,這是華沙條約成員國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絕蘇聯的援助而寧願屈服於希特勒的經驗,都依然清楚地存在於蘇聯每個人的記憶之中。在捷共內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數派——尤其在高層領導中—拒絕放鬆黨對社會的控製權,並且密謀在蘇聯的領導下推翻改革者的領導。

與中歐東歐的許多國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過一場平穩的政治變革使捷共上台,並沒有發生如同匈牙利一樣的暴力革命和社會動蕩。但是,蘇聯期望在其盟國中推行蘇式的斯大林模式,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武力來強製實現。這種政策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稱為勃列日涅夫主義,其實這種政策最早從斯大林時代就開始存在,隻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將其公之於眾而已。蘇聯的這種霸權主義直到1980年代後期,才被戈爾巴喬夫的辛納特拉主義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這段民主化進程,在8月20日深夜開始的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和5000輛坦克的武裝入侵後宣告失敗。事實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大會已經準備支持改革派,並削弱新斯大林主義者的力量。在一個工廠裏,捷共通過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將這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事件發生後,西方國家中隻有少數批評,因為在冷戰時期,由於核對峙的存在,西方國家無法挑戰蘇聯在中歐地區的霸主地位。

這次軍事入侵導致了約有10萬人左右的難民潮,其中包括了許多精英知識分子。

這次事件也影響了在許多西方國家中宣揚列寧主義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終也導致了這些政黨的部分崩潰。

(6)結局

最終,除蘇聯解體之外,在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都發生了政權更迭、社會製度劇變的類似事件。

南斯拉夫一分為五,分為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南斯拉夫聯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後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獨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五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實現了統一。

3、主要原因

(l)曆史原因

東歐各國共產黨執政後,都照搬蘇聯模式,並在很大程度上受製於蘇聯,蘇聯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曆史上蘇聯與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家有民族積怨。如卡廷事件等。長期導致蘇聯與東歐國家的民族關係緊張。宗教原因,東歐部分國家的天主教勢力的長期曆史影響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東歐國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發生尖銳矛盾。

(2)內部原因

在經濟上,大多數國家發展緩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歐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經濟困難導致經濟危機,誘發政治危機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於嚴重破壞了民主和法製,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脫離了群眾。黨在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曆經波折,幾乎沒有安寧過。

黨的自身建設出現根本性的失誤。東歐各黨,隊伍龐大,在全人口中比例很高,一般都達到10%,有些甚至為20%,黨員人數增加,素質必然下降。因為執政黨,入黨是作官的資本,許多不夠條件的人紛紛進入黨內。黨員人數增加以後,黨員的政治教育也放鬆了,甚至取消了。黨員被混同於一般的老百姓,有許多黨員入黨以後甚至不如老百姓,黨的形象被嚴重破壞了。

與此同時,黨的領導人的選擇也降低了標準性,素質大大下降。從蘇東變化的情況可以看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黨的領導人主動放棄共產黨的領導,而主張實行多黨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