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北約東擴——後冷戰時期的格局變化(3 / 3)

已列入北約“加入行動計劃”的另外3國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克羅地亞這次未被列入邀請名單。預計它們將成為下一批加入北約的國家。

美國總統布什在發言時說,隨著被邀請國的加入,北約的實力“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北約邀請上述7國入盟不僅將大大提高其軍事能力,“也體現了北約對歐洲-大西洋地區安全的承諾”。

北約1949年成立之初共有12個成員國,後經過4次擴大。1952年,希臘、土耳其加入;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1982年西班牙成為北約第16個成員國。冷戰結束後,北約於1994年1月決定向前華約組織成員國擴大。1999年3月,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完成了北約在冷戰結束後的第一次擴大。同年4月,北約華盛頓首腦會議製訂了“加入行動計劃”,決定繼續吸收中東歐國家加入該軍事集團。

3、北約成員國

到2009年止,北約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加拿大、盧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臘、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冰島。

(三)深遠影響

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是深遠頁廣泛的,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不確定性。國際上許多政治家、軍事理論家都對此作過分析和推斷。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是冷戰的延續,隻會加劇緊張局勢。因為東擴無端地激起了俄羅斯對被包圍的擔心,它對北約東擴不會袖手旁觀,隻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加強與中國的聯合,重整核力量等。另一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將使美國失去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世界將更加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對歐盟各國來說,基於安全利益可以勉強接受美國的意圖,但在經濟利益上,將會出現更大的矛盾,以至於各國從長遠角度來說都不願接受美國的這種帝國政策。還有的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將使獨聯體解體不可逆轉,獨聯體將出現“文明離婚”;甚至還有的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可使日益強大的德國安分守己等等。

但現實地看,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歐洲一體化進程將會加快,歐盟的力設將會增強,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同時,歐盟與美國的矛盾會越來越多,歐盟與美國的距離將會拉大,北約的性質和職能也會發生變化,至少要改變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形象和色彩,歐洲的命運將由歐洲人自己來主宰。這種趨勢已經慢慢成為現實,如歐洲經濟實力的增強、歐元的發行和啟動、歐盟主要國家對中東局勢的處理等等。

第二,俄羅斯將重塑自我,改變對內、對外政策,尋找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出路。俄羅斯對北約東擴一直是在被動中尋求主動,在國內頻繁更換領導人,調整對外政策,爭取外部支持。在軍事上,重新調整部署,組建新的軍隊,重新重視核力量的作用,放慢核裁軍步伐等,以取得討價還價的籌碼。在經濟上,利用傳統的經濟依存關係,實行開放政策,吸引外資,以取得經濟的重新崛起。在政治上,讚成建立世界多極格局,並努力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和地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1998年2月訪問意大利時曾說:“曆史證明,建立世界霸權的企圖任何時候都不會長久,建立多極世界的趨勢今天已經形成。”

第三,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幹預將會越來越明顯。冷戰以後,美國失去了昔日的對手,成了世界上推一的超級大國,北約東擴又將其軍事勢力範圍大大擴大,以致其帝國霸權思維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