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設想從提出至今,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進展。1991年12月,北約首倡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北約在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的方案。在1995年9月完成了《北約東擴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了北約擴大的目的、原則、決策程序、擴大後的共同防務政策,等等。1997年5月,北約國家與夥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了歐洲北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目前該委員會有44個成員國;7月在北約馬德裏首腦會議上決定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為北約成員國。1998年1月,波羅的海三國與美國簽署了夥伴關係憲章,為加入北約做了一般性準備。
但總的說來,北約東擴也存在很多製約因素。首先,俄羅斯強烈反對北約東擴。因為歐洲曆來是俄的戰略重點,不僅俄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歐洲,而且未來發展與複興的主要戰略空間也在歐洲,俄要發展與複興必須麵向歐洲。而北約東擴將把俄推向歐洲的最深處,不僅卡住了俄向歐洲發展的戰略咽喉,而且把北約的軍事力量直接推進至俄羅斯的家門口,對俄構成直接的現實威脅。因此,俄政府不會對北約東擴聽之任之。其次,北約內部對北約東擴立場也不一致。北約一些國家認為,當務之急是整頓內部,發展與俄羅斯的良好合作關係,不要讓俄羅斯產生孤立感,從而激發俄社會的反美反西方情緒,把俄徹底推向西方的對立麵。它們還擔心過快的東擴,很可能把東歐國家之間一些未能解決的領土爭端和民族矛盾等不安定因素帶入北約內部,加劇北約內部的複雜形勢。另外,將東歐國家納入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需要開支大量的經費,北約國家對此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難以達成統一意見。還有,北約東擴在法律程序上也存在有障礙,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款規定,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將被看作是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對東歐國家實施這一條款,尚不具備現實基礎。因此,由於上述這些因素的製約,要讓東歐國家都加入北約,其進程將是長期的、曲折的。
2、新一輪東擴名單
新華網布拉格11月21日電(記者馮堅 張征東)北約秘書長羅伯遜21日在此間召開的北約首腦會議上宣布,北約決定邀請10個候選國中的7個加入北約。這是北約成立53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
這7個被邀請入盟的國家是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斯洛文尼亞。按照北約擴大程序,上述國家將與北約進行入盟談判,並簽署加入條約。條約經北約成員國和被邀請國議會批準後,這些國家才能正式成為北約成員國。按照北約計劃,上述7國將於2004年完成所有入盟手續,正式加入北約,從而使北約成員國從目前的19個增加到26個。
羅伯遜在會上發表講話時說,這7個國家在參加北約1999年4月製訂的“加入行動計劃”後,在政治、軍事等各方麵都作出了巨大努力,以達到北約規定的高標準。這反映了它們加入北約的政治願望。他說,北約作出的決定無論對北約,還是對被邀請國和整個歐洲-大西洋地區都具有“重大意義”。他再次重申,這次被邀請加入北約的國家絕不是最後一批,北約的大門“仍然敞開”,並將通過“加入行動計劃”繼續幫助未被邀請加入北約的國家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