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時間的緊張焦慮統治著你、折磨著你的時候,我們不妨學學那些成功的人,把壓力變為自己創業或是再就業的閥門。
“鯰魚效應”,激發活力
鯰魚效應的可以為企業相對封閉的環境推開一扇窗,為企業吹入一陣變革的清風,讓企業中的每個人都重新精神抖擻起來。
挪威人喜歡吃味美的沙丁魚,因此魚的死活便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每逢挪威人的漁船返回港灣,魚販子們都擠上來買魚,但是當漁民將捕撈的沙丁魚運回漁港時,發現大多數的沙丁魚已經死了,死魚賣不上價,隻能低價處理,於是,漁民們便紛紛哀歎起來:“上帝,我們太不幸了。”
但是,其中有一位名字叫漢斯的精明的挪威船長,每次上岸時他捕來的沙丁魚仍然是活蹦亂跳的,於是,商人們紛紛湧向漢斯:“我出高價,賣給我吧!”“賣給我吧!”
其他漁民都覺得非常奇怪,就跑去問漢斯:“路程那麼遠,你用什麼辦法使沙丁魚活下來呢?”
漢斯說:“你們去看看我的魚槽吧!”
原來,漢斯的魚槽裏有一條活潑的鯰魚到處亂竄,使沙丁魚們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因而它們才存活下來。鯰魚放進魚槽後,鯰魚因其活力而四處遊動,偶爾追殺沙丁魚,沙丁魚呢,則因發現異己分子而自然緊張,四處逃竄,把整槽魚擾得上下浮動,也使水麵不斷波動,從而氧氣充分,如此這般,就能保證沙丁魚活蹦亂跳地運進漁港。
鯰魚如一方投水之石,擊破了平靜而死寂的水麵,激起了圈圈擴展的漣漪,為疲倦的沙丁魚群注入了蓬勃向上的動力;鯰魚就如同一針興奮劑,神奇般地顯示了強大的外驅力,調動了沙丁魚群蟄伏的潛能,獲得了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奇效,可以說是一劑整飭懶散,激勵後進的靈丹妙方。
捕魚如此,我們的生活亦是如此。在企業界和社會組織中,“鯰魚效應”是應用極為普遍的一條管理原理。它常常被引用到企業管理中去,並逐步演變為一種組織內的競爭機製,在根治組織活力缺失方麵有著很好的效果。
有管理經驗的人常會發現,一個企業如果人員長期穩定,就會缺少新鮮感和活力,產生惰性,出現組織內部人浮於事、缺乏效率等情況。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我們可以運用“鯰魚效應”,即引進一些個人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有著較強個人感召力的人群,讓他們在組織中可以擁有一定範圍內的權力,依靠個人魅力去帶動和激勵組織中的其他人員。他們新官上任,公司上下的“沙丁魚”們便會立刻產生緊張感。
日本的企業對管理人的工作頗為重視,以有效的“管理人”工作促進企業的經營成功。三澤之家公司原來經營停滯不前,其生產的機械設備賣不出去。後來找到了一種“管人”辦法後,該公司業務迅速發展。現在,三澤之家公司的“鯰魚效應”管理法在日本普遍推廣了。
對此,三澤千代治解釋說:“其實用人與捕魚是一個道理,網羅到人才隻是一個初期的目標,如何用活,如何活用才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製造一種緊張氣氛,這樣,企業自然而然就生機勃勃了。” 三澤之家公司根據“鯰魚效應”原理,重點從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明能幹、思維敏捷的25至35歲的生力軍。為了充分發揮這種促進效應,公司甚至著意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讓全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有“觸電”的感覺,這樣何愁整個公司不生機勃勃呢!
三澤之家公司自從推行了“鯰魚效應”的管理辦法後,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產量大大提高,促銷工作也大為見效,很快使本企業進入了大企業行列。
鯰魚效應的可以為企業相對封閉的環境推開一扇窗,為企業吹入一陣變革的清風,讓企業中的每個人都重新精神抖擻起來。所以借助經濟危機讓很多企業重新進行資源組合的機會,不妨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一個發達國家的政黨人才流動率通常保持在15%左右,過高過低都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樣,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一定比例的員工流動,那麼企業就會進入死亡狀態,即成為一潭死水。
迎接工作中的“老鴉”
逃避危機的心理,這樣不僅無助於危機的解決,反而會一味地放縱危機蔓延、滋長,最後達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生活中不管是我們個人還是企業,都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即最大限度地掩飾自己的劣勢。可是,對於公司來說,一個人人都知道但又不說的威脅,遠比一個被明確暴露出來的威脅要有害得多。公司也像人一樣,會因為心存秘密而心煩意亂。
在微軟公司有這樣一條規定:任何在軟件中出現的漏洞必須馬上糾正過來。這條規則也同樣適用於微軟的內部管理上。在蓋茨的影響下,公司建立了有效的回饋機製來確保每件事都在不斷改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