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要提醒的是,旅行對於大人都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對於孩子更是這樣。因此,閱讀在孩子的旅途中肯定不應該是主角的,而隻是補充和調劑。
■■還是那次沈陽之行,去的列車上丁丁和媽媽幸福地把各種食品擺了一桌子,高高興興吃了一路,同時還欣賞著車窗外的風景。這樣的時候,我是不會那麼不知趣地提議跟他讀書的。
■■玩耍中陪著孩子讀書,不要帶太厚太重的書。於是,方便孩子攜帶的口袋書、隨身書也就應運而生了。這類書中最出名的,當屬德國兒童圖書出版人卡爾森(Carlsen)於1954年創始的“皮卡西”係列,是一種10厘米見方的小小畫冊,非常方便。我們帶著丁丁出去的時候,經常會帶上幾本,有點空閑時間就會讀上一本。有一回帶著丁丁拔罐子,小家夥趴在床上,在這短短的幾分鍾裏,我還蹲在床邊給他讀了多半本“皮卡西”繪本呢。這些零星的時間,很容易在無所事事中虛擲,但有了這些書,這些點滴的時間就成了零星的金子,聚集起來便可看出其寶貴的價值。
■■送孩子一份“好東西”
■■每天回家,一進家門,丁丁就會問我:“爸爸,你給我帶什麼好東西了?”
■■我當然不會總是帶“好東西”,也不會對沒有帶回來所謂“好東西”表示歉意,因為要讓他知道,不是每天都會有“好東西”帶回來。不過,我會經常帶書回來。這個時候,當丁丁再問我“帶什麼好東西”的時候,我會高興地告訴他:
■■“有啊。”當丁丁很興奮地表示:“是什麼呀?”我便會把帶回的書送給他。
■■對任何人來說,能夠得到禮物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更不用說對孩子來說了。當然,如果得到禮物太過輕易,太過奢華,對孩子絕對不是好事情。《哈利波特》中有一個情節印象挺深的,說的是哈利的表哥達利在10歲生日的時候數自己得到的禮物,數完後大發雷霆,因為是35件,比去年少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在現實中也是挺常見的。一些家長把禮物的價值等同價錢,其實無法給予孩子真正的驚喜,換來的反倒是孩子越來越不知足的胃口。那些物質的東西,包括玩具,會使孩子越來越不知足,感受不到快樂,因為這些東西無法讓一個人的心靈真正充盈起來。
■■我喜歡把書作為禮物送給丁丁。我覺得,書是為數不多的越多越好的禮物。
■■多讀一本書,會多一份精神上的收獲,但不會多一點對物質生活的欲望。
■■當然,也沒有必要經常抱著一大堆書一次送給孩子,那樣也會讓孩子對書失去新鮮感。我說可以多送給孩子書作為禮物,但既然是禮物,就不能一次給得太多。送給孩子書,不妨細水長流嘛。我有時候會一次郵購幾本童書,然後有計劃地一本一本拿回去。怎麼叫有計劃呢?就是要和孩子的興趣結合起來,在孩子真的想看到某一本書的時候讓他得到,讓孩子真的對送給他的書感興趣。
■■比如有一回我給丁丁聽了些蒙古歌曲和樂曲,特別是給他聽了幾首馬頭琴曲,丁丁對這種樂器的聲音挺喜歡的。於是,我就從網上找到來自內蒙古的童話作家段立欣改寫的圖文童書《馬頭琴》,把這個關於馬頭琴由來的傷感而動人的民間故事講給丁丁聽。連圖帶文40頁的容量,我給丁丁讀完之後,轉天丁丁又讓丁爺再次講了一遍。連續講兩次,這說明丁丁是喜歡這本書的。而之所以能夠引起他的興趣,還是抓住了適合的時機。
■■過節的時候,更是把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的良好時機,特別是如果能找到與這些節日相關的書籍就更對茬兒了。比如在臘八的時候,我給丁丁找來關於臘八節和臘八粥傳說的繪本,看著有趣的故事喝著香甜的臘八粥,既獲得了節日的幸福,又積累了傳統文化的知識,多好啊!如今這種針對節日的童書很多,我們隻要認真找找,不難得到。
■■在孩子成長中的一些特殊的時刻,禮物是必需的,比如過生日啦,考試啦,升學啦等等。我不反對承諾給孩子更多的東西,比如升學了,帶著孩子去旅行,或是上大學了,送給孩子一部好一點的手機。隻要在合理的負擔之內,都未嚐不可。但有兩點我覺得是應該記住的:
■■第一,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必要在物質化的禮物上過多關注,買一點孩子確實喜歡、受益的玩具,一些孩子喜歡的美食就好了。在物質享受上,千萬不可讓孩子有一種“贏在起跑線上”的意識。
■■第二,隨著孩子的成長,送給孩子的禮物當然會有變化,也可能會越來越貴重。但是,無論送給孩子什麼,都不要忘了送給孩子書。讓孩子從小樹立一種理念:書是最好禮物。
■■搭建讀書的“小房間”
■■記得在我小時候曾因為有一個小書櫃而倍感幸福。我當然也想讓丁丁擁有這樣的幸福。因此在他一歲多,各種圖畫書的數量已經積累不少的時候,我們給他買了第一個小書櫃。後來丁爺丁奶又給他買了相同的一個。
■■丁丁有一個自己的“小房間”。這個“小房間”不是真的房間,而是客廳中他用地墊占據的一片區域,他還用積木盒子、玩具箱子之類的東西把這片區域圈起來,更加明確“小房間”的界限。平時他玩兒的時候,就是在自己的這個“小房間”中。
■■他的兩個書櫃就擺放在他的“小房間”旁邊,取閱方便。平時,隻要丁丁待在屋子裏,他活動的範圍基本上以他的小房間為主。因此,即便他沒有去看書,那些書也總是陪伴著他的。當他想看書的時候,自然就可以隨便抽出一本。
■■在孩子生活的範圍內,能夠始終看到書,很方便地拿到書,久而久之,他就會感覺書像空氣一樣了。
■■不過,如果隻是把書一本本插在架子上,孩子一般是不會主動去找來看的。
■■還要把書的封麵呈現出來,讓孩子看到,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刺激,才會使孩子不由自主地去關注那些書,去翻看那些書。提醒我這一點的,是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一些國外中小學教室的圖片,四周的牆上一排排的書架,書在上邊,都是平平展展、大大方方把封麵袒露在外邊的,就像是圖書館中刊物區那樣的布局。當孩子的視線無意中和那些書籍相遇的時候,即使沒有取閱,那本書也會在孩子心中加深一絲印象。
■■因此,我用一個牛奶箱做了一個小書架。書架做好之後,我把丁丁的一些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過的書放在上邊,相互錯落開,以便丁丁能夠看到這些書的封麵的某些部分。做完後,我猜測著丁丁回到家,注意到這個小小的變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第二天回家的路上和丁媽通電話,我問丁媽:“丁丁看到我給他做的書架了沒有?”丁媽說看到了,而且還很興奮地告訴我說:“丁丁把你給他放在書架上的書換掉了。你猜他會換上什麼?”我說:“《視覺大發現》?”丁媽說:“對!”當時我就覺得,哈,這個小小的影像男,對“視覺大發現”係列可是真感興趣呢。我回到家一看,最後一層漢斯比爾的一本大開本的繪本被拿了下來,換上的正是《視覺大發現》。
■■當丁媽告訴我丁丁換掉了我放置的書,是帶著那種“嘲笑”的語氣,意思是說:人家不買你的賬啊。我倒是很高興,因為這說明丁丁至少是比較重視這個小書架的,才會把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書放在這個位置。這個小小的行為,要我看正是體現了丁丁對書籍自主的選擇和態度。這比無條件接受我給他的讀書安排更有價值,說明丁丁確實把讀書作為了一種習慣,一種內在的需要。
■■總之,在孩子生活的範圍內,要讓他經常能夠看到書,方便拿到書。要知道,和玩具比較起來,孩子一般不會主動對書籍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把書籍介紹給孩子,創造條件讓書籍走進孩子的生活,這對保持孩子對讀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帶著寶貝一起“造書”
■■作為家長,我不僅盡量和孩子玩在一起,還想辦法幫助孩子將玩的內容和讀書掛上鉤,這樣,既可以讓孩子玩得更豐富、更有價值,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提高對書的興趣。前邊我提到過,丁丁5歲的秋天,我給他帶回過一本《樹真好》,有了對樹的美好認識,然後帶著他去森林公園秋遊。這就不僅僅是玩耍了,而是帶著書中對樹的讚美去感受。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喜歡玩的內容不是那麼容易找到對應的書。這樣的時候,我會為丁丁編故事,打印出來,做成一本書的模樣。
■■比如我前邊說過丁丁喜歡建築紙模型。那些模型有的是我買給他的,有些則是他自己通過包裝盒上的其他模型商品圖標進行挑選的。有一次,丁丁點名要帕特農神廟的模型。當時我對丁丁的選擇有些詫異——他喜歡造型奇特、充滿童話意味的瓦西裏教堂我很理解,但是帕特農神廟的造型古典莊重,他竟然也會喜歡。看來孩子的口味真是很有意思。於是,我想抓住這個機會,讓丁丁更多地了解和感受這個古典的偉大建築。但是,僅僅找一點資料我覺得達不到目的。想來想去,我就想到:為丁丁寫一個關於帕特農神廟的童話故事吧!我相信,建築的魅力,最終在於它所承載的精神,而精神,是可以用故事來詮釋的,特別對一個5歲的小孩子來說,能夠玩建築,能夠聽與建築有關的故事,應該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吧。
■■寫完故事的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就開始向丁丁傳達晚上講故事的時間要讀這個故事的訊息,並說可以一邊看著帕特農神廟的紙模型,一邊聽故事。丁丁對這樣的提議感覺挺新鮮,也很有興趣。晚上上床後,丁丁想要看那段時間特別喜歡的《貓和老鼠之獅子萊奧》。我說:“你這孩子怎麼老換啊,我白給你準備故事了。”丁丁忙不迭地說:“哦,對了,忘了忘了。”
■■於是,開始正式讀我給丁丁寫的關於帕特農神殿的故事,叫作《帕特農的貓頭鷹》。全文5500多字。丁丁聽得挺認真的,就是不時的想要去看帕特農神殿的紙模型,但是可能怕我說他不認真聽故事,就隻是用眼睛瞥一瞥。不過我沒有表示什麼,因為讓故事和建築結合起來,本來就是我想達到的效果嘛。
■■講到最後,雅典人為死去的主人公菲迪皮茨也樹立了雕像的情節時,丁丁湊到紙模型近前,在帕特農神殿屋簷下的雕像當中尋找著,皺著眉頭,樣子非常可愛,一邊找一邊還念叨:“在哪兒呢?”這個舉動我倒是沒有想到。我說:
■■“應該不在神殿上吧,可能在神殿的外邊雕的像……”話還沒有說完,丁丁就高興地說:“找到了!”於是,我也就一同為找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雕像表示高興。再講到雕像中表現雅典娜誕生的故事的時候,丁丁又湊到神殿的雕像中去尋找,不一會兒,又興奮地說:“找到了!”
■■我的故事的主人公當然不可能出現在雕像中,雖然這個主人公在曆史上確有其人,但是情節都是我編的,怎麼會出現在帕特農神廟的雕像中呢?但是,丁丁希望能在帕特農神廟上看到他從故事中聽來的人,他被故事感染了,並將這種感情遷移到了建築物本身。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嗎?因此,我樂於保護丁丁沉浸在故事當中的這份想象和體驗,樂於和他一起為在帕特農神廟的建築上找到了故事中的人物而高興。我相信,我試圖在故事中傳達的想法,會在這個紙模型中得到體現,會或多或少留存在丁丁的心中。
■■轉天晚上問丁丁:“睡前聽什麼故事?”丁丁想了一下說:“看著帕特農神廟(紙模型),聽貓頭鷹的故事。”我很欣慰,這說明丁丁還是挺喜歡我給他寫的這個故事呢。這次再聽這個故事,丁丁非常興奮,把這個故事當作了他在床上即興表演的背景和畫外音。我講到貓頭鷹如何飛,變成人之後的菲迪皮茨如何跑的時候,丁丁就興高采烈地在床上做出相應的動作。
■■小孩子喜歡聽故事,於是大人就給孩子講故事,通過故事來向孩子傳遞想讓孩子感受到的想法。那麼,作為父母,我們不妨也為孩子寫故事,把自己想讓孩子明白的想法通過故事的形式滲透出來,這樣肯定會比直接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要生動。我們當然不如專門的兒童作家寫得好,但是,當我們把故事讀給孩子的時候,孩子會覺得:這是爸爸媽媽寫的,哇,好厲害。
■■有一回,我給丁丁帶回一本孫幼軍的童話集《怪老頭講故事》,丁丁挺喜歡的。開篇作為代序言的《講故事的故事》,也是一篇童話,用童話的形式把作者的創作生活體現出來,挺有意思的。對這篇童話,丁丁更感興趣的是其中大人們對“怪老頭”的議論。當故事講完,已經關燈準備睡覺的時候,丁丁還饒有興致地回憶大人們是怎樣議論“怪老頭”的,想不起來了,還讓我特意開燈再看看。最讓丁丁興奮而不解的是,大人們的議論當中提到了“怪老頭”尿褲子的事情。我讀的時候,確實也覺得這是個事兒——怎麼和一個孩子說一個看來正常的老頭卻還尿褲子呢?我一時不清楚孫幼軍先生這樣寫的用意,僅僅為了好玩?我覺得確實是應該有個解釋的。於是,我就即興編了一個類似故事的東西,不妨就叫作《尿褲子的怪老頭》吧,是說怪老頭其實不是真的尿褲子,而是為了安慰一個尿褲子的孩子,說自己一把年紀了也會尿褲子。這話傳到了大人們的耳朵裏,就成了怪老頭尿褲子了。第二天,我又經過一番構思,終於寫出來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僅解釋了怪老頭怎麼會尿褲子的事情,還一並解釋了怪老頭的一些其他“雷”事。
■■寫這個故事,我是想對丁丁說:怪老頭其實並不怪,而是一個有著難得童真的大人。隻是周圍的大人大多數都失去了這份童真,所以會覺得這個老頭挺怪的。雖然隻是一個寫給孩子聽的故事,但是在寫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其實也是我自己加深對這位作家及其作品理解的過程。
■■說到給孩子寫故事,我不是很讚成抱著某種目的去寫,要解決孩子的某個方麵問題的方式。比如現在有不少“兒童情緒管理”類的童書,有的編的還不錯,有的純粹就是把說教的內容進行了圖解。我沒有廣泛調查過孩子們對這樣的童書是怎樣的反應,真的會看了這樣的童書就不發火了?就能改掉某些小毛病了?我看未必。反正丁丁對那種缺乏有想象力的情節,隻是對說教進行圖解的書是不感興趣的。我也不要求他對這類書產生多大的興趣。
■■同樣,如果我們給孩子寫故事,是為了要解決孩子心理或行為上的什麼問題,和直接說教其實區別不太大。我在刊物上看到過一個年輕的媽媽的例子,她的特點是當孩子成長中遇到某種的問題的時候,就會給孩子寫一個小故事,試圖進行心理幹預。我覺得這種做法未必有效,甚至會有負麵的效果。試想,我們大人如果真的遇到什麼困難沒有解決的時候,大概不會去沒心沒肺地看一部勵誌電影,然後對自己說:“哦,我的問題解決了。”對孩子也是一樣。讀書也好,聽故事也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係統工程,不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那麼簡單的事情。孩子真的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或是生活上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講故事其實無異於繞彎子,這個時候最好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切實解決麵臨的問題。如果解決不了,也不要用故事騙孩子說“一切會好的”。
■■附:我為丁丁創作的故事——《尿褲子的怪老頭》
■■夏天到了,西西的媽媽又高興了。為什麼高興啊?因為夏天是聊天的季節。
■■吃過晚飯後,花露水兒那麼一噴,圓蒲扇那麼一搖,小折疊板凳那麼一拎,來到小區中央的廣場上。遠遠一瞧,嗨,跟提前打過招呼似的,另外幾個媽媽也拎著小板凳到了,那叫一個默契。
■■聚到一塊兒,哈哈一笑,然後幹嗎?開聊!
■■她們什麼都聊,菜市場的茄子漲沒漲價呀,今天晚上吃什麼了呀,趕明兒的天氣好不好呀等等。當然,她們也會聊自己的孩子。比如西西的媽媽,就喜歡向其他的媽媽說西西的事兒,連西西去幼兒園的路上踩上了狗便便的事兒都說,結果一塊兒聊天的多多媽媽回去就把這個事兒告訴了多多,多多第二天又把這個事告訴了班裏的小朋友。
■■更巧的是,西西在一班,多多在二班,兩個班挨著。結果,西西在路上踩了狗便便的事情就傳的整個幼兒園都知道了。不對呀,不是隻有西西的班和多多的班知道這個事情嗎?可是,西西班裏的小朋友的朋友有在三班的,多多班裏的小朋友的朋友有在四班的,三班的又有認識五班的,四班的又有認識六班的……結果,傳來傳去,就弄成整個幼兒園都知道西西踩上狗便便的事情了。
■■這下,西西能不難過嗎?一難過,西西還哭了,搞的媽媽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