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這樣讀,孩子才愛聽(2 / 3)

■■某一天丁丁洗潄完畢上床後,我提了一個問題:“拉維尼婭後來為什麼不再經常使用她的魔法指環了?”

■■丁丁答:“她可能怕別人討厭她。”

■■我進一步問:“那為什麼她用魔法戒指別人就討厭她?”

■■丁丁答:“因為他變出來的是大便,不是好吃的。”

■■我又進一步問:“可是她用魔法戒指還能救了大樓的火,還救出一個孩子呢。”

■■丁丁:“對呀……因為她怕別人討厭她。”

■■我首先肯定丁丁:“我覺得你說的對,畢竟用魔法救人、解決難題的時候不是很多,更多的時候是令人討厭的。”

■■接著,我說:“拉維尼婭懂得了,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不能用威脅別人變成大便來得到,而要用真心、用自己的努力來得到。特別是友誼,更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來換來。你說對嗎?”

■■丁丁說:“對!”

■■推理判斷。給孩子讀的書大多數是故事,故事是有情節的。因此,有的時候,可以在一些情節之前停頓一下,讓孩子自己說說看下邊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這是讓孩子鍛煉推理判斷的一種方式。

■■有幾天給丁丁讀童話小說《愛上讀書的妖怪》,這本書講的是三個妖怪和學者就一塊地皮由誰購買發生了爭議,最後,學者給他們出個問題,答得出來就把地讓給他們,但三個妖怪輸掉了。

■■讀這個故事的最後一天,在讀之前的故事內容之前,我讓丁丁猜測一下,學者贏得了“風水寶地”之後,會用來做什麼了?

■■丁丁順口答道:“建一個書屋。”

■■丁媽問我:“是嗎?”

■■我已經看過全書,知道丁丁的想法和書中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不得不佩服丁丁的理解能力,給他一個鼓勵的抱抱。丁媽說:“我都沒有想到呢。”這說明,丁丁在聽這個故事時候,已經在沿著這個故事的理論在思維了。

■■他希望三個愛上了讀書的妖怪能夠有一個去讀書的地方,因此才會想到學者最後會建立起一個書屋來。

■■有助養成教育。故事是教育孩子的好幫手,我也會去利用丁丁喜歡的故事,不用說教地幫助丁丁從點滴做起,養成好習慣。

■■比如給丁丁讀《沒頭腦和不高興》。讀之前,我引導丁丁考慮:“故事中的沒頭腦從小丟三落四之後,他的媽媽常說一句什麼話?”

■■丁丁答:“不知道。”

■■喜歡隻聽故事的丁丁可能不太想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於是我幹脆跳過這個問題,直接引導他回想情節:“他媽媽總說‘以後長大做大事情怎麼辦啊。’而沒頭腦是什麼反應?”

■■這次丁丁接了招:“不樂意聽,煩了。”

■■我接著問他:“後來長大之後他建起樓房,但是出了一個什麼情況?”

■■丁丁答:“沒裝電梯。”

■■我接著說:“那麼,小時候不好的習慣,是不是像沒頭腦說的那樣,不會影響長大後做大事呀?”

■■到這個時候,丁丁答得很快:“不是的。”

■■最後我總結了一下:“有不好的習慣,要及時改正,不能覺得它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不改正,總是會影響自己的。”

■■比較分析。通過比較發現異同,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思考能力。比如一個周六的中午,在丁姥家吃過飯,丁丁還是比較興奮,不睡。我就拿出還沒有給他看的新繪本《石頭湯》,是以中國為背景的,主人公是三個和尚。丁丁當然是很喜歡的,我就把這個用飄逸空靈的水彩繪製的、帶著東方式智慧的故事讀了大約20分鍾,然後,拍一拍,丁丁就睡著了。

■■這不是丁丁第一次看《石頭湯》。丁丁第一次看到《石頭湯》這個故事,是此前大約半年前去圖書館的時候。但當時看的那個《石頭湯》的主人公是三個士兵,背景也不是中國。後來我查了一下,“士兵版”是1948年的原版,作者是馬西婭·布朗,而“和尚版”是近幾年的新版,作者是瓊·穆特(Jon J Muth)。

■■從畫風和故事背景來講,我當然是很喜歡穆特的“和尚版”的。我想知道丁丁是怎麼想的。於是,下午丁丁睡醒之後,我和丁丁認真地討論了一下這兩個版本,我還做了記錄。

■■總的來說,丁丁也是喜歡“和尚版”的。我問他為什麼喜歡這個版本,這5歲的小娃認真地想了一下,從幾個方麵分析了一番。

■■一是“和尚版”中煮石頭湯的食物多。丁丁認為這個版本中,提到了更多的煮湯的原料。我覺得“士兵版”中提到的食物也不少。不過,已經過了很久,我和丁丁究竟誰的記憶不對,當時沒有“士兵版”在手上,也不好說。可能是“和尚版”是彩色的,各種食物的顏色比較豐富,顯得種類也比較多吧。不管怎麼說,丁丁抓住了村民拿出食物這個重點情節,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在這個故事中,由村民提供煮湯的原料越豐富,越說明他們終於漸漸敞開了胸懷,卸去了猜忌,溝通了彼此的心靈。

■■二是“和尚版”中有“借鍋”的情節。丁丁說在“士兵版”中,煮湯的鍋是士兵自帶的,而我當時確實忘記了。後來我查了一下,“士兵版”中的鍋也是從村民那裏借來的。但是,當時我沒有追究“士兵版”中的鍋究竟是不是借的,一來暫時沒法確定,二來我覺得這不是重點。我覺得重點是,為什麼丁丁覺得鍋是借來的會成為“和尚版”比“士兵版”好的一個原因。丁丁的說法是“借鍋說明村民不怕,膽子大”。我覺得丁丁的感受還是非常敏銳的。“士兵版”中的村民,對陌生的饑餓士兵更多的是一種恐懼,至少是擔心。因為他們畢竟是士兵,是掌握武器的人。而“和尚版”中經曆戰爭苦難的村民對陌生的和尚更多的是冷漠。因此,他們確實談不上“怕”和尚,但這正從另一方麵說明,村民中還是潛藏著相互溝通、交流的願望的,隻欠缺一個合適的平台和出口。因此,“士兵版”和“和尚版”中雖然都有借鍋的情節,但是含義是不同的。

■■借鍋給士兵,是因為找不出不借的借口,對石頭湯的好奇當然也有,但是懼怕的成分可能占的更多些;借鍋給和尚,一方麵因為好奇,另一方麵是有借的意願(故事中是小女孩很主動地去家裏推來自家的大鍋,也印證了這種意願)。

■■三是“我喜歡高”。這令人費解的四個字是丁丁認真想了一下說出來的表示偏愛“和尚版”的理由。經過詢問,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是喜歡其中的一幅畫麵:三個和尚站在雲霧繚繞的山上,俯視著下邊隱藏在雲中霧裏的村莊。

■■丁丁說不清為什麼喜歡這個畫麵,也沒法說清。我覺得這是一個中國人有點本能化的文化趣味的體現。這種意境,是很“中國”的,而這種“中國”意境,也喚起了一個5歲孩子的向往。另外,丁丁也曾經不止一次提到過,他喜歡山,想要爬山。喜歡這幅畫麵,大概也因為對山的向往吧。

■■另外,丁丁還就兩個版本的共同點發表了看法。他說兩個版本“都有士兵”。

■■我說:“這一本中隻有和尚沒有士兵啊,你說的是不是‘戰爭’?”丁丁點頭表示肯定。我覺得丁丁確實看進去了,看懂了。他感受到了是戰爭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戒心,形成了心靈之間的隔膜。

■■最後,丁丁對我說:“我隻提得出外表,裏邊有什麼我就不知道了。”我更加高興了,因為這個5歲的小家夥,已經在我的追問下,發現有些感受他是有的,但是原因卻說不出。說不出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小娃已經朦朧感覺到了直覺感受的背後,還應有著許多無法形容但明確無誤的理性認識。當然,這肯定不是一個5歲孩子需要去解決的。

■■能夠設置的問題當然不止這些,以上這些隻是我覺得比較重要的一些設置問題的方向。不管用什麼樣的問題去問丁丁,最後我往往會說一句:“兒子,你說得真好!”這是因為我始終不會忘記,設置問題進行互動,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傾聽。

■■為什麼說比提問重要的是學會傾聽呢?先比較完整地記錄一次我陪著丁丁看繪本的過程。

■■一個晚上吃完飯,我如約給丁丁呈現了新的繪本《三個強盜》。像往常一樣,我提前看過這本繪本,並且已經準備好了一些問題。比如我問:“黑乎乎的封麵和大大的紅色鐮刀有沒有讓你覺得害怕?”丁丁並沒有覺得黑乎乎的封麵有什麼可怕的地方,甚至那支紅色的斧頭也沒有讓他感覺有什麼不安。

■■繼續讀下去。我一邊給丁丁讀,一邊和他談論其中的畫麵和情節。當我試圖引起丁丁去注意怎麼看出來三個強盜“躲躲閃閃”的時候,丁丁卻對三個強盜的三件武器發生了興趣。看到一個對開全頁所展示的三個強盜的武器,丁丁笑了,特別是對撒胡椒麵的噴壺發笑。而且,丁丁還恍然大悟似的說:“喇叭槍不發導彈隻出聲音。”他所說的“導彈”當然是子彈。

■■講到強盜來了之後,“勇敢的男人跑了”,丁丁發出疑問:“勇敢的男人也跑呀?”那種語氣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意思。我覺得這是很可貴的想法:一個男人是不應該畏懼的。當然後來丁丁也釋然:“哦,因為強盜有武器呀。”

■■講到強盜們抱走了孤女芬尼,丁丁自言自語:“把她作為財寶了。”我覺得這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其實是很關鍵的。正如梅子涵教授在本書後邊說的,芬尼才是他們真正的財寶。

■■講到強盜們不會去用他們搶來的錢財寶物,丁丁挺著急地說:“他們用財寶可以買東西呀,這樣就能獲得更多的東西,他們就不用搶了嘛,你就不用搶了嘛。”引號中的話丁丁就是這麼說的,稱謂的轉化,已經說明丁丁恨不得和強盜對話,讓他們早早知道這個絕好的解決搶劫的好主意。這同樣是對暴力的潛在不安的反應,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孩子健康而可貴的反應。

■■講到三個強盜在愛心的作用下,找來了很多的孤兒,一排馬車裝載著孩子們浩浩蕩蕩走在路上,而路邊有個醉漢看到這一切。

■■我問丁丁:“如果你是醉漢,你覺得你看到這一幕會怎麼想呢?”

■■丁丁說:“哇,我看到了一條大大的巨型蟲子。”

■■我說:“那些嘰嘰喳喳的是什麼呀?”

■■丁丁說:“蟲子背著小雞!”

■■可見,到這個時候,潛在的“暴力”不安已經被愛所轉化,丁丁也有了閑情逸致作為一個醉漢去把馬車隊錯認為巨型蟲子。

■■都講完之後,丁丁特意強調,喜歡強盜的武器那一頁,說因為“好玩”。

■■我問:“這些武器你覺得嚇人嗎?”

■■丁丁說:“不嚇人,就是這一件有點嚇人。”

■■他指的果然是紅色的斧頭。繼而,丁丁對著這一頁,將三個強盜的武器逐一進行了“解構”,再一次使它們失去原有的暴力傾向:“這個(喇叭槍)不發導彈(子彈),這個(撒胡椒粉的噴壺)胡椒麵可以吃,斧頭不就砍了一下馬車輪嗎?”丁丁的再次強調,是想讓自己麵對武器的去暴力化進一步落實,從而讓自己徹底放心。

■■這說明隨著故事的深入,丁丁對這個故事當中潛在的“暴力”不是無動於衷的,並按照他的方式來進行化解。其實當他認為槍中沒有子彈、隻發出聲音的時候,他就已經在對那些武器所包含的“暴力”特征進行解構了,而對我拋出的問題,則沒有過多理會。在給丁丁讀這本書之前,我其實是想引導丁丁關注書中的色彩變化的——從厚重陰暗到輕鬆明朗,其實也是強盜進行自我身份轉化的一個過程。

■■講完全書後,丁丁依然沒有放棄對武器的關注。我問他:“他們為什麼從強盜成為養父?”丁丁對這個問題並不積極。

■■我鼓勵丁丁說:“隨便說說感想,沒有固定答案。”

■■丁丁說:“嗯,想跟你說。斧頭是用木頭做的嗎?”

■■我說:“不知道,可能吧。你為什麼這樣想?”

■■丁丁說:“因為要是用木頭砍人的話,隻會砍一點輕傷,不會砍死的,或者砍不傷。”

■■丁丁念念不忘的,還是如何讓這把讓他懸心的斧頭怎樣失去暴力的意義。

■■而這把斧子,也是在喇叭槍和撒胡椒麵噴壺之後,唯一“解構”起來有難度。

■■最終,丁丁還是用把它變成木質的方式,徹底“征服”了它。

■■上邊這個我和丁丁讀《三個強盜》的過程記述,是根據當時的錄音整理出來的,因此能夠保留當時的具體細節。從中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丁丁對我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其實沒有興趣回答。但沒有興趣回答的原因,不是他心不在焉,而是他對故事另有關注。如果在閱讀中,我總想強行把丁丁的思路拉回到我設計的問題思路上來的話,則很可能搞得丁丁對這本書失去興趣。好在我有一個基本的原則——提問是為了聆聽,聆聽比提問更加重要。其實在陪丁丁讀這本繪本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充分意識到丁丁對文本中“暴力”元素的解構嚐試,以上的那些分析是在後來聽錄音的時候生發出來的。但正因為有這樣的基本原則,我沒有在讀的過程中去打擾丁丁自己的表達。

■■借機讓孩子換換讀書口味小孩子喜歡輕鬆、有趣、圖畫多的書是普遍的。因此孩子有時候會集中在一種書上不願更換。這也是親子閱讀中往往會遇到的問題。總是看某一種輕鬆有趣的東西,當然不利於兒童閱讀的提升。曾有一度,丁丁每天晚上的讀書時間總是隻想看漫畫書《貓和老鼠》(現在對這套書也是偏愛的)。我對《貓和老鼠》當然也不反感,丁丁的那些《貓和老鼠》也都是我給他買回來的。但是每天都隻看《貓和老鼠》,我覺得不行。而強硬要求就得讀我提供的書,顯然也沒法提起丁丁的興趣。因此,我當時經常會考慮如何引導丁丁。

■■有一天下班前,我從單位超市買回一種焙烤的蛋糕片,包裝挺好看的。回到家,丁丁照樣問我:“爸爸,你給我帶好東西了嗎?”我說沒有,因為我想找一個時機告訴他這個新買回來的蛋糕片,並把它和晚上的讀書掛上鉤。然後我就去吃飯了。

■■過了一會兒,丁丁要進入每晚必有的“吃點什麼”環節了。我就叫丁丁:“兒子,過來,爸爸給你點好吃的吧。”丁丁過來,我就把烤蛋糕片給他看。丁丁看看,略有失望地說:“不就是蛋糕嗎?沒有什麼特別啊。”我說:“不是的,這是烤過的蛋糕。”丁丁說:“像烤饅頭片。”我說:“不一樣,烤的是蛋糕。

■■口感不一樣的。”本著有總比沒有強的原則,丁丁開始坐在我旁邊吃蛋糕片。

■■我一邊吃飯一邊對丁丁說:“兒子,我們應該經常換換口兒,不要每天總吃一樣的東西,比如你這些天每天都在吃茯苓餅,今天換換蛋糕片也挺好的吧?”

■■正在把烤蛋糕片往嘴裏填的小娃比較容易形成認同感,點了點頭。

■■於是,我接著說:“看書也是一樣的。有的書看起來挺有意思的,但是就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沒什麼營養。平時也要吃各種各樣的東西。特別是蔬菜呀,水果呀之類的東西。同樣,有的書看起來挺有趣,比如《貓和老鼠》。

■■但是看多了,口味太單一。所以,應該常常換換口兒。”

■■繼續認同——說不清楚“吃”是提升還是降低了小娃的判斷力。

■■於是,我接著說:“那麼,今天晚上睡前,咱們看什麼書呢?”

■■丁丁似乎並沒有覺得被繞進去了,認真地想了一下說:“我想看《水是從哪兒來的》。”

■■這件事情在方法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小孩子都喜歡吃,因此,用“吃”可以解決小孩子不好理解的很多問題。這件事情說明:

■■第一,當孩子隻喜歡一種讀物的時候要尊重,但不應該完完全全順應孩子的意願。畢竟在讀書的事情上,孩子還小,其愛好和興趣還是需要家長幫助他們進行提升的。

■■第二,不可操之過急,更不能拗著孩子的想法來,那樣隻會造成孩子對閱讀興趣的減縮甚至喪失。

■■第三,注意抓住引導時機。所謂時機,自然是孩子心情好、比較能夠接受意見的時候。吃的時候對大多數孩子都是不錯的時機。當然,不能“利用”這樣的時機,而是“借用”。不能說我給你一樣好吃的東西,你要看什麼特定的書。這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是吃還是讀書索然無味。這樣的時機,是大人進行引導的契機,也是孩子理解和認同的契機。

■■除了吃,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契機,但都應該與孩子的事情掛上鉤。這裏我想提示一點的是:要充分關注孩子每天的遊戲活動,把引發了孩子興趣的遊戲活動與讀書結合起來。比如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丁丁興奮地告訴我,白天好爺爺奶奶出去玩沙子的時候,自己抓到了一隻蝸牛。這對5歲的小娃來說是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我怎麼能放過呢?我借著這隻蝸牛,找童話、下載視頻、收集材料,搞了一個連續幾天的“蝸牛”專題的親子閱讀活動,丁丁興趣頗高,態度很積極。如果這些故事、知識資料簡單呈現給丁丁,肯定沒有這樣的好效果。

■■故事音頻≠父愛的聲音

■■我周圍有很多朋友和同事也關注孩子的成長,願意讓孩子聽故事。但是他們中不少人選擇了用播放現成的故事音頻的方式。我覺得這是一種偷懶的做法。

■■嚴格地說,這種做法與“親子閱讀”不是一回事。給孩子聽一些好聽的音頻,不是父母也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親子閱讀”卻一定要有家長的主導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