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2 / 3)

■■我發現類似的情況還挺普遍呢。我帶著丁丁在書店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說:“這本書對學習有用嗎?”同時,我也看到很多十幾歲的孩子到了書店隻會去挑各種教輔材料或習題集。說實在的,看到這樣的情形,我覺得有點心酸。明明是該對一切都充滿興趣的孩子嘛,竟然被鍛煉得到了書店就直奔教學輔導書區域。這樣的孩子,還有多少童年的樂趣呢?而這樣的孩子就算是成績頂呱呱,但是等他(她)成年之後,你讓他(她)去回憶什麼呢?

■■其實,書哪有“沒用”的呀?就像吃飯,如果一個人隻吃維生素片,肯定不是正路子。隻有什麼都吃,什麼都吃得香,身體才會很棒嘛。一本書,可能看似沒有用,隻是讓孩子哈哈笑了一陣子。但不要覺得這是沒有用的,孩子快樂了,難道不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嗎?

■■話說回來,一個懂得讀書的孩子,對書籍充滿興趣的孩子,對大人所理解的那種有助於學習的、“有用”的書也是不會反感的。我有一個高中同學,讀的書很雜,也很愛書。平時他也並不是隻去買那些他喜歡的書,教輔書籍他也會去買,而且還買得挺有門道。他會給別人推薦哪個出版社的教輔書比較有質量,講解的內容比較成體係,不讓你白白做題等等。你看,他就是把教輔書作為了他涉獵興趣的一部分。這種興趣,是那些從小被要求隻注意“有用”的書的孩子所缺乏的。

■■“故事不能白聽,聽完要說說懂得了什麼道理。”

■■孩子喜歡故事,但是大都不喜歡沒完沒了地回答根據故事產生的問題。特別是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親子閱讀可不是上語文課。在這本書中,我有一個章節是談到我在陪伴兒子讀書中,會特意設置一些問題和丁丁談論。雖然用了一個章節來說這個問題,但是有兩點我是要說明的:第一,我和丁丁就問題進行討論並不是天天進行的,我知道那樣丁丁肯定會煩的;第二,設計的問題盡量是切入到故事的具體內容之中,而不會宏觀而泛泛地要丁丁談自己的感受。

■■因此,我在陪丁丁讀書的時候,一般不會問丁丁“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呢”這樣的問題。孩子回答這樣的問題要麼不著邊際,要麼比較空洞。如果是那種一望便知的道理,又沒有設問的必要。而且,說實話,如果一個小孩子隻慣於回答這種問題,我都不覺得這樣的孩子有趣。

■■設置這種問題,有一個內在的前提,就是要孩子盡快長大起來,盡快熟識成人世界的各種法則。因此,這樣的故事很可能是有功利目的的,同時也是無趣的。有的家長可能比較喜歡那種喜歡強調“講了什麼道理”的故事書。這樣的書還不少呢。有的書很“體貼”,一篇短短的索然無味的故事後邊,還跟著一個“小貼士”,一般會標著“媽媽的話”之類的小標題,會用幾句話提示家長在為孩子讀完這個故事後,可以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什麼樣的道理告訴孩子。

■■想想看,如果我們陪伴孩子讀完書,收獲的隻是一大堆道理,而不是有趣的體驗和驚喜,這樣的閱讀經曆還有什麼意思呢?本來是很輕鬆愉快的親子閱讀氛圍就變味兒了,成了家長要向孩子講道理的一次家庭課堂了。你想,孩子能喜歡嗎?

■■“不聽話今天就不給你讀故事了。”

■■能夠說這句話,我先要佩服這樣的爸爸媽媽呢。因為這說明你已經培養起了孩子對書的興趣,而且這種興趣已經大到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至於家長都可以把讀書這件事作為“要挾”孩子的手段了。

■■不過,我們也應該知道,讀書的習慣與其他對孩子來說更具吸引力的事情來說,要保留住是不那麼容易的。這種話說一兩次孩子可能還會聽得進去:孩子大一點了也知道,不能讓爸爸媽媽失望嘛。但是如果孩子一不“聽話”就把這句話搬出來了,那麼,我敢保證,用不了幾次,孩子就會說:“不讀就不讀吧。”

■■真到這樣的時候,作為家長要用什麼話來應對呢?

■■所以說,輕易不要把不讓讀書作為一種懲罰措施,一來很可能起不到作用,二來有可能消磨孩子對書的興趣,那可真是一種損失了。

■■孩子不聽話,往往是有原因的。作為家長,我們要首先充分了解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如果孩子有合理的要求,那就應該盡量滿足孩子。當然,小孩子犯錯誤需要小小懲罰一下的時候不可能沒有。但這個時候盡量不要用讀書這麼難培養出好習慣的事情作為懲罰的措施。完全可以用禁止吃心愛的零食或不讓玩耍這樣的事情來小小懲罰一下嘛。當然,還是要強調,懲罰要在點子上,要真的是孩子自己都認識到是犯了錯誤的時候。否則,孩子是不會服氣的。

■■我記憶中,我母親隻有一次用不讓看書作為懲罰措施來對待我。那是在我大約三四歲的時候。當時是因為我吃橘子嚼一嚼沒了甜味兒就吐出來,母親對我這種浪費的行為進行批評後我沒聽,於是,那晚母親不讓我看新拿回來的一期《幼兒畫報》。這件事情在我心中一直記著。上高中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散文叫作《書祭》,“祭”的就是我小時候看過而後來沒有保存下來的《幼兒畫報》,其中,就寫到了這件讓我難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