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兔子和小兔子比誰的愛更多,標準是臂長、身高、彈跳高度等,自然,都是大兔子的“愛”更多。
■■讀過這本書,不要浪費了這麼好的表達愛的平台。作為父母,可以和孩子模仿書中的各種情形去比比誰的愛更多,也可以再創造一些進行比較的指標,這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同時,創造新的指標,其實也是鼓勵孩子發揮想象力的過程。我和丁丁就模仿書中的大、小兔子,相互比愛,丁丁則想出了比書中的小兔子更加多的愛。
■■很多人大都不是很習慣於和孩子相互表達愛,特別是在孩子大一些之後。
■■那麼,不妨就把自己和孩子置換成故事中的兩隻兔子,在故事中把藏在心中的那份愛交給對方吧。
■■11.《三個強盜》,“法”溫格爾 編繪,張劍鳴 譯,明天出版社。
■■三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強盜,終於在搶到一個孤女之後,心中所有的柔情和愛憐都激發出來,最後竟收養孩子上癮,幹脆散盡搶來的錢財,建起了孤兒院。
■■死後,三個強盜依然被人們紀念,建起了強盜帽盔形狀的塔樓。
■■這本書的精彩之一在於對暴力感拿捏得恰到好處。如果沒有適度的恐慌,後邊他們的改邪歸正在孩子心中就難以喚起強烈的認同感;但過分了也不行,孩子會真的產生心理不安。讀這本書,兩個方麵要注意:一是色調的變化。從厚重的黑色為主過渡到有了亮色,是強盜身份的變化,也是溫情不斷滲透出來的寫照。二是武器。這是丁丁啟示我的。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來是想按照上一點所說的顏色變化來引導丁丁注意的。但是丁丁始終關注的是那些武器,並用自己的想象力讓那些武器失去了它們本來的攻擊力,從而將令他些許不安的暴力因素予以解構。丁丁的這種反應是我沒有想到的。
■■12.《愛心樹》,“美”謝爾·希爾弗斯坦 著,傅惟慈 譯,南海出版社。
■■這是以簡約而傳神的線條畫為特點的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作家、繪本家謝爾·希爾弗斯坦最出名的代表作。講述無私的果樹在孩子的成長中向孩子奉獻了一切之後,最終還會用一個殘破的樹墩等待已經風燭殘年的孩子來安靜地坐坐。這可能是世界上關於母愛最動人的描繪之一。
■■這種書,隻要好好地讀給孩子聽就好,不要有其他的討論參與進來,因為不管怎樣討論,我們其實都說不清母愛的意義。
■■13.《閣樓上的光》,“美”謝爾·希爾弗斯坦 著,葉碩 譯,南海出版公司。
■■這是希爾弗斯坦的圖文童詩集。當然,這樣也隻是一個大概的說法。其實希爾弗斯坦的作品的智慧、趣味和內涵完全適應大人來看。因此,在一些書店,我是在成年人圖書區看到他的書的。
■■我給丁丁讀這本書的時候,他幼兒園中班即將畢業。他對書中的大多數作品都很有興致。特別是《作業機》,引得他發笑。這說明,希爾弗斯坦是難得的能夠寫出真童趣同時又能寫出深刻和豐富內涵的大家。很多成年人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讓自己認同孩子,而希爾弗斯坦從本質上就是一個善於深刻思考的孩子。
■■關於這本書的親子閱讀建議,我覺得家長應該提前看,根據孩子的接受特點,選擇一下。像書名同名詩作其實就不好懂,更不好為孩子講說,這樣的作品,在親子閱讀中還是不碰的好啊。
■■14.《失落的一角》,“美”謝爾·希爾弗斯坦 著,陳明俊 譯,南海出版公司。
■■這也是希爾弗斯坦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一個缺了一角的圓,到處尋覓自己那缺少的一角。一路尋找,一路快樂,一路歌唱。終於找到那一角之後,圓發現自己的嘴巴被那可以讓他圓滿的一角塞住而無法歌唱了。於是,它悄悄放下了找到的一角,繼續尋找。
■■這是一個從3歲到100歲都可以讀的書。希爾弗斯坦從未經過專業訓練但卻頗為傳神的線條畫對孩子來說沒有接受的阻礙。而對於成人來說,故事中關於人生得與失、完美與缺憾的感悟,一定會引發很多共鳴。
■■這本書,家長可先提前看,在給孩子講讀的時候,不妨在圓找到它失落一角的時候打住,問問孩子,下邊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很期待孩子那出於童真的回答。
■■15.《誰要一隻便宜的犀牛 》,“美”希爾弗斯坦 著,任溶溶 譯,南海出版公司。
■■一隻作為寵物的犀牛,憨厚可愛,尖角可掛衣服,可以幫忙搔背,看書時還可以當燈座。犀牛角還可以幫奶奶做甜甜圈,幫姑媽打毛衣,到海邊可以裝作鯊魚,倒立還能耕田,吊起來還能轉唱片……
■■有哪個孩子不想有這樣一個能實現自己各種奇思妙想卻又毫無怨言的大個子朋友呢?所以,這本書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想象力,更是一份心靈上的歡愉和滿足。然而,這隻便宜的犀牛能做到的,絕不是孩子的同齡朋友能做到的。
■■這隻犀牛,其實更是一個懂得孩子、富於童心、充滿耐心的家長。因此,這本書更是給家長看的: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拿出了多少時間做這樣一隻可愛的犀牛,而不是板起麵孔對孩子說教?
■■16.《向上跌了一跤》,“美”謝爾·希爾弗斯坦 著,葉碩 譯,南海出版公司。
■■這是一本被看作《閣樓上的燈光》姊妹篇的童趣詩文圖畫集,我讀給丁丁的時候,是在丁丁大班上半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相距給他讀《閣樓上的燈光》,過去了半年多的時間。別看隻有半年多,但丁丁對這本書的興趣要比聽《閣樓上的燈光》的時候大,當天帶回這本書的晚上,讀了一段又一段,一直讀了近40頁才算罷休。這說明丁丁對希爾弗斯坦作品中那種睿智的幽默的理解又進了一層。
■■讀這本書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趣事:讀到《致命的眼》的時候,也許是我的語氣拿捏得太靠譜了,小家夥竟然真的被這首小詩嚇著了。讀完書,他擠在媽媽身邊,被子蒙頭不肯出來,尿尿都不敢出被窩,甚至還流了兩滴眼淚呢。我趕緊在他旁邊抱著他、親親、撫摸他的頭頂。就這樣,丁丁還說:“要不你別等到期就把這本書還了吧。”我說:“裏邊還有好故事呢。兒子,那首小詩隻是開玩笑呢,別害怕。”安慰好一陣,丁丁才終於睡著了。後來挺長時間,丁丁一提起來這首詩還心有餘悸呢。
■■17.《大衛,不可以》(“大衛”係列),“美”大衛·香農(Shannon,D。) 文圖,餘治瑩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在這本書中,我們結識了淘氣的小男孩大衛,他以驚人的精力和破壞力把家裏弄得一團糟,招來媽媽一聲聲“大衛,不可以”。最終,他用棒球擊落了花瓶後,媽媽終於不再說“不可以”,而是讓他坐在角落反省。
■■不要做危險的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要暴飲暴食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孩子應該形成的基本素質。因此講讀這本書,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認識到,這些行為的確是“不可以”的。
■■最終大衛委屈的眼淚是應該流下的,而動人之處在於,當大衛得到懲罰之後,也獲得了母親溫暖的擁抱。這本書基本上可以作為一個習慣養成教材來用,讓孩子在看著大衛哈哈大笑(丁丁就是這個反應)的同時,告訴他們,這些行為真的是不可以的。對孩子來說,基本的規矩,還是要有的。正因此,香農在這本書的《作者小語》中說:“‘可以’‘很好’當然是很棒的詞兒,不過,它們顯然沒有辦法阻止蠟筆因此遠離客廳的牆壁。”而且,在書的題獻中寫到“獻給我的母親瑪莎,是她讓小時候的我守規矩”。
■■所以,這本書對親子雙方都很有意義: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行為隻要確實是不應有的,就應該放心地說出“不可以”,這樣態度比較明確,也比較有效。
■■不要太過囿於所謂寬鬆的教育理念。對於孩子來說,從大衛身上獲得一些“提醒”,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千萬不要忘了,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憤怒地一遍遍說“不可以”,甚至要適當地懲罰孩子。但最後,一定要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18.《大衛去上學》(“大衛”係列),“美”大衛·香農(Shannon,D。)文圖,餘治瑩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衛上學了,但是依舊頑皮,無法遵守學校的規矩。自然,他又得到了懲罰——所有的同學走後,他要擦掉他塗花了的課桌。最終,當他擦完了所有的桌子,他獲得了一枚亮晶晶的胸章。我和丁丁看這本繪本的時候,我問丁丁:
■■“大衛那麼淘氣,為什麼會獲得獎勵?”之所以要這樣問,是想讓丁丁明白,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了影響,就要負責;而當自己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進行了很好的補償,是可以獲得肯定的。
■■不過,我擔心的是,現實中是不是所有的教師在準備好了懲罰措施的同時,也同時準備好了那枚胸章?因此,當丁丁在幼兒園或上一年級,已經受到了老師的懲罰之後,我和丁媽回家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再批評一遍,而是看看小家夥的心情是不是受到了影響。
■■19.《大衛惹麻煩》(“大衛”係列),“美”大衛·香農(Shannon,D。)文圖,餘治瑩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這本書中,大衛依舊淘氣,但不同的是,他開始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比如說“我忘了”“不是我幹的”等等。不知不覺,他撒謊了。於是,和前兩本不同,大衛獲得了更加嚴厲的懲罰:不再是委屈或幹體力活,而是來自心靈的懲罰。他在深夜驚醒,驚恐地喊道:“是我幹的!”
■■“大衛”係列的前兩本,我是連續給丁丁拿回家的。但是這一本《大衛惹麻煩》,我卻遲遲沒有給丁丁帶回來。因為當時5歲多的丁丁沒有發生過這種無意鑄成的謊言,所以我不確定丁丁能否理解這個故事。後來隔了幾個月才給丁丁看這本書,但其實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角度,讓丁丁明白大衛為什麼會在深夜驚醒。因此,我覺得這本書還真是不太適合給太小的孩子看。
■■20.《巴士到站了》,“日”五味太郎 編繪,朱自強 譯,明天出版社。
■■五味太郎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繪本作家,因為他的畫麵足夠概括,但又充滿童趣,故事也寫得好玩而不乏深刻。全書用同樣的句式“巴士到站了,某某該下車了”,把巴士經過的地方、每一站下來的人貫穿起來,仿佛一首回旋的小詩,饒有興味。這本書相同中富於變化的語言表達形式非常適合3到5歲的孩子,同時,能夠讓孩子去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與人。
■■因此,這本書可以作為一本觀察社會的指導書:去哪裏觀察?公交車上。觀察什麼?誰下車了。我給丁丁讀過這本繪本之後,就這樣引導過丁丁回想在公交車上的所見,模仿書中的句子說“巴士到站了……”看到了哪些人,挺有趣的。
■■當然,這本書在簡單背後,其實有著對社會世相的遠觀,有些內容不是孩子能理解的。這些部分不用讓孩子去過多關注,家長也沒有必要解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書中的很多內容,孩子會漸漸觀察到的,進而會發現,這是一本非常豐富的書。
■■21.《西雅圖酋長的宣言》,“美”西雅圖酋長 文,“美”傑弗斯 圖,柯倩華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偶爾,我會特意給丁丁帶回一本已經料到他可能不會產生太大興趣的繪本,比如這本《西雅圖酋長的宣言》。對於當時5歲多的小家夥來說,這樣的題材顯然不容易理解。我的用意,就是要讓他感受到:繪本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有趣的童話故事,繪本還可以表達這種具有曆史厚重感的作品。而讀那些有趣的繪本所積累的對繪本的好感,讓丁丁有耐心聽得進去他其實不是很有興趣的內容。這本書十幾歲的孩子讀是很合適的,特別是了解一下美國印第安人經曆之後,更會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生動的感受。
■■22.《傻鵝皮杜妮》,“美”杜佛辛 編繪,蔣家語 譯,明天出版社。
■■講述一隻叫作皮杜妮的鵝發現了一本書,於是認定自己就是隻有知識的鵝了,結果給別的動物出了一大堆餿主意,帶來了很多麻煩。直至最後自以為是的把鞭炮當作糖,弄得大家和他自己遍體鱗傷,皮杜妮才知道,書上的智慧要裝在腦袋裏,而不是夾在翅膀下。
■■這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定的寓言性質。在陪孩子看本書的時候,首先可以提醒孩子注意皮杜妮越伸越長的脖子的寓意;其次可以提醒孩子注意,皮杜妮拿到了書反而閉上了眼睛,這又意味著什麼。我給丁丁讀完這本書後問他:“你要不要做傻鵝皮杜妮?”小家夥連連搖頭。看來,不做看似有學問的草包,這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關鍵是要有這樣的好作品來啟發。
■■23.《魔法師的奇幻花園》,“美”奧爾斯伯格 編繪,南海出版公司。
■■這本書用看似安靜的、隻有素描所描繪的黑白光影的畫麵,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對於孩子來說,魔法的亦真亦幻才是更具魅力的特質。這本書恰恰描繪的就是這種特質。當時我和丁丁看完這本書之後,還就這本書進行了討論。討論的主要問題是:魔法師究竟有沒有把狗變成了鴨子?我們各自的主張在這裏我就不說了。如果你和孩子也看了這本書,不妨就和孩子一起想想這個問題吧,挺有意思的呢。另外,我們不妨請孩子談談:對於那個看起來嚴厲、神秘的魔法師,應該怎樣去看待他呢?
■■24.《勇敢者的遊戲》,“美”克裏斯·範·奧爾斯伯格 文圖,南海出版公司。
■■很多孩子都有關於冒險的想象和渴望,但是,大多數孩子隻能被關在屋子裏邊讀過自己的童年。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叢林冒險”的故事。能夠被改編成冒險幻想電影的繪本,隻要一頁一頁讀給孩子聽就好了,孩子自然會被深深地吸引。我給丁丁拿回這本書的當天晚上,家裏的不同三個人就為他各講了一遍。之後的幾天,小家夥依然要我們讀給他聽。後來,我找到了根據這本繪本改編的同名電影。那部電影,丁丁也是看了多次呢,非常喜歡。
■■25.《極地特快》,“美”克裏斯·範·奧爾斯伯格 文圖,南海出版公司。
■■有一年的聖誕節,一大早我悄悄把一個丁丁肯定很喜歡的考古發掘模型放在了他大大的禮物襪中,然後就上班去了。晚上下班回家,丁丁看到我興奮地說:“爸爸,聖誕老人給我送禮物了!”是他自己發現了襪子中的禮物。
■■這天晚上睡前的故事,我給丁丁讀的就是這本《極地特快》。書中的主人公,搭上了去往極地的特快列車,獲得了聖誕老人的第一份禮物——雪橇上的鈴鐺。
■■可是,回到家他發現鈴鐺丟了,睡衣的口袋中隻有一個洞。第二天,在所有的禮物中,他又發現了這隻鈴鐺,聖誕老人還留下了紙條,告訴他是在雪橇上發現的這隻鈴鐺。
■■講完故事,丁丁一邊脫衣服鑽進被窩,一邊快樂地念叨著:“原來真有聖誕老人啊!”看著孩子在童話中獲得這樣的驚喜,我非常欣慰。
■■26.《你好,熊貓兄弟》, 佐渡多真子 圖,古關惠 文,蒲蒲蘭 譯,連環畫出版社。
■■這本書屬於“跨界”之作:它是一部用記錄攝影編輯而成的作品,但不同於一般的科普作品,因為它側重講故事,因此又具有繪本的特點。在和丁丁看這本繪本的時候,我注意把故事中母子三隻大熊貓的其樂融融強調出來。但強調這一點,其實也有鋪墊的作用。故事正文結束後,我沒有忽略後邊關於熊貓的知識介紹。但這一部分我沒有一字一句念給丁丁聽,因為對於一個5歲的小娃而言,接受前邊文字較少的故事部分沒有問題,但篇幅較長的知識介紹則未必了。而且,知識介紹的部分並非要麵麵俱到,最主要的是對應前邊其樂融融的親子故事,告訴孩子,大熊貓媽媽其實一般隻會主動撫養一個孩子,其他的有可能被吃掉。這種明顯的反差對孩子來說肯定會形成吸引力。而比故事更有意思的,則是讓孩子去猜測:飼養員該怎樣讓熊貓媽媽願意打破慣例,撫養了兩個寶寶呢?你不妨把這樣的問題拋給孩子,聽聽孩子會有什麼好主意。
■■27.《愛花的牛》,曼羅·裏夫 文,羅伯特·勞森 圖,孫敏 譯,21世紀出版社。
■■據說,這本書是在美國第一本被貼上“顛覆”卷標的作品,西班牙內戰期間曾經被禁,德國納粹把它列為焚書書單。它也被看作是一本反戰、主張和平之作。總之,這本書作為一本繪本很不一般。
■■那麼,它究竟講了什麼呢?它講的是一隻隻喜歡聞花香而不喜歡爭鬥的鬥牛的故事。當它陰差陽錯地被送往鬥牛場後,它被花香深深吸引,而把一再想激怒它的鬥牛士氣得要發瘋。最終,它被送回老家繼續聞花香,它覺得很快樂。
■■像很多著名的繪本一樣,我覺得這本書其實也是對家長意義更大一些:我們能否嗬護我們的孩子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而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可能更在於對“勇氣”的理解。站到鬥牛場上迎接爭鬥和無視社會對自己的角色固定,這兩者哪一個更需要勇氣呢?
■■28.《鴨子騎車記》,大衛·夏農(David Shannon) 文圖,彭懿 譯,南海出版公司。
■■這是可愛的“大衛”係列的作者大衛·香農(本書譯為夏農)的又一部代表作品。講述農場中的一隻想法大膽的鴨子,看到孩子的自行車,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並真的付諸實施。馬、牛、羊、雞、狗、老鼠等眾多動物起初對鴨子的舉動報以各式各樣的懷疑和不屑。但是,當他們看到一群孩子把車停在路邊後,動物們hold不住了……
■■我覺得這本書的最大意義不僅是鼓勵孩子敢想敢幹,更是告訴孩子:要自信!因為當一個人做一件開創性的事情時,周圍有不屑和懷疑很正常,那很可能是人們對自己欲為而不敢的掩飾呢。
■■綜述:《愛花的牛》和《鴨子騎車記》可以放在一起對比閱讀。一隻牛一隻鴨子,一個好靜一個好動。但是它們反映出一些共同的特質:麵對周遭的懷疑、不解和冷淡,應該如何去堅持自己。當然,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這樣的書,對我們做家長的意義可能要更大一些。
■■29.《小房子》,“美”維吉尼亞·李·伯頓 編繪,阿甲 譯,南海出版社。
■■這本繪本講述一棟很老的小房子,伴隨著一家人度過春夏秋冬的故事。但是有一天,城市漸漸“侵入”到小房子周邊,並且不斷擴張,直至繁華的鬧市把小房子緊緊包圍。小房子非常難過,直到有一天,小房子主人家的後代把小房子整體搬走,並為她又找到一處風光清秀的田園。這部繪本畫麵精美內斂,隻有在描繪大都市的那幾頁畫麵比較鋪張。畫麵構圖本身也包含著豐富的意義。
■■小孩子看這部繪本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一些大人未必關注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可能對理解故事內容是很有作用的。比如我給5歲的丁丁讀這本繪本的時候,丁丁一下子就關注到:“小房子撅嘴兒了。”這是很好的契機,我就順著他的發現問他:“小房子為什麼撅嘴兒呀?”丁丁沒有作答。等看完整本書後,丁丁看到小房子最終又有了好的歸宿,於是放心地露出了笑容。但我進一步問:
■■“如果城市繼續建到這裏呢?”丁丁顯然沒有這樣想過,一下子又有點擔憂起來。不過,他認真看看畫麵,確定城市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後,說:“不會的,城市還那麼遠呢,它的地方已經夠用了。”這是多麼樸素而又有用的想法。現在很多國家和地方,其實都已經注意到了要控製城市的規模。如果成年人能像孩子那樣懂得“夠”,世界可能會更好吧。
■■30.《邁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機》,維吉尼亞·李·伯頓 著,趙靜 譯,21世紀出版社。
■■這是《小房子》作者的作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馬力甘的挖掘工人和他的蒸汽挖掘機被新的汽油、柴油挖掘機取代,他非常失落。後來他們在一個小鎮找到一個挖地基的工程,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掘機被質疑無法一天完成任務。於是,倔強而充滿鬥誌的馬力甘在眾人的關注下,真的完成了任務,但由於過於興奮,沒有留下從地基坑出去的坡道。最後,一個孩子出主意:把蒸汽機改造成蒸汽鍋爐,而馬力甘留下來看守鍋爐。於是,被大時代和新技術淘汰的馬力甘及他的蒸汽挖掘機,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這本書是丁丁非常喜歡的繪本之一,拿回家後的幾天,讓我讀了很多次。
■■我想,也許是故事當中那種始終不放棄不氣餒、即使不被認可也要重拾自我價值的勁兒吸引了他吧。因為丁丁曾經很認真地要求丁媽去關注那些被淘汰並被推下山坡的蒸汽機,神情之中帶著幾分傷感呢。
■■31.《爺爺一定有辦法》,“加”吉爾曼 文圖,宋佩 譯,明天出版社。
■■約瑟從小就和爺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相信爺爺一定有辦法把舊東西變成新的東西……榮獲加拿大克力斯堤先生書獎、露絲·史瓦茲獎及維琪·麥卡夫獎的作品《爺爺一定有辦法(精裝)》(菲比·吉爾曼所著),原本是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作者用重複而富節奏的文字來重述,既溫馨又朗朗上口。
■■圖畫則細膩地描繪出充滿濃厚人情味的小鎮和約瑟的家庭,不管是人們豐富的表情還是家具、物品,都非常的生動、傳神。畫麵下方的老鼠家庭更帶來額外的閱讀樂趣。
■■32.《約瑟夫有件舊外套》,“美”塔貝克 文圖,方素珍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本書取材於一首猶太歌謠,講述主人公怎樣發揮聰明才智,把一件外套一次次改成新的東西,從而發揮其作用。它不僅教會我們(不僅僅是孩子)如何勤儉生活,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這種簡樸的生活中依然能夠發現無限的樂趣和自信。想來這首歌謠承載著猶太民族的智慧吧。
■■《爺爺一定有辦法》和《約瑟夫有件舊外套》作者不同,影響都比較大。
■■從趣味性和故事性上來說,《爺爺一定有辦法》更勝一籌,和一家人並行發生的,還有地板下老鼠一家的故事,孩子一定也會感興趣的。而形式上,當然是《約瑟夫有件舊外套》的頁麵漏孔方式更具有想象力和遊戲性。所以,這兩本書孩子都會喜歡。
■■有意思的是,《爺爺一定有辦法》中的孫子約瑟和《約瑟夫有件舊外套》的主人公其實相當於是一個名字。因此,我們不妨把這兩本書當作有連貫性的作品介紹給孩子:約瑟長大後,依然按照爺爺當年的做法,充分利用舊外套。
■■這樣,無形中在兩個同題材故事外,又形成了一個“新”故事。
■■33.《雨河》,烏利·舒利瓦茨 文圖,趙靜 譯,21世紀出版社。
■■這是一本散文式的作品,用畫麵描繪大雨中一個小女孩看到的和她看不到的各種情景。雨水積少成多,最終彙入滔滔大河的情景對讀者是很有力量的。
■■讀這本書,最好選在這樣一個夏日雨季,讓孩子有機會聯係畫麵觀察大雨的環境和人,會豐富孩子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和內心感受。
■■34.《小黑魚》,“美”李歐·李奧尼 文圖,彭懿 譯,南海出版公司。
■■一群小紅魚被金槍魚襲擊吃掉,魚群中隻有一條小黑魚幸免於難。它孤身遊走,遇到很多有趣的生命。終於,它又遇到一群小紅魚。這些魚為躲避大魚而藏在石頭後邊不敢現身。熱愛自由的小黑魚想了個辦法讓大家能自由遊動。
■■它讓所有小紅魚組成誰也不敢欺負的大魚模樣,而它自己,就是“大魚”的眼睛。
■■給丁丁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特意讓丁丁觀察那些小紅魚是不是都是一樣的。丁丁仔細看了,表示肯定。這其實也是作者的藝術手法之一:對於隻會藏在群體中而不敢想不敢做的小紅魚,作者就用一個模子來拓印。而隻有小黑魚,每頁形象不同,因為那是作者畫出來的。我想這本書可以告訴孩子:智慧,會讓你成為獨特的“那一個”。
■■35.《田鼠阿佛》,“美”李歐·李奧尼 文圖,南海出版公司。
■■當所有的田鼠在準備過冬的食物,一隻叫作阿佛的田鼠卻靜靜待著什麼也沒幹。其他田鼠問它在做什麼,它說它在收集陽光、色彩和詞語。當所有的食物消耗殆盡後,其他田鼠想起了阿佛。於是阿佛讓它們閉上眼睛,用語言使它們感受到陽光、色彩和詩意的語言。於是,這個漫漫長冬不再那麼寒冷孤獨。
■■這又是一本對家長意義更大的繪本,它提示我們:不要隨意打攪孩子,當他發呆的時候,也許他的心靈正向美好的事物敞開著。
■■36.《這是我的!》,“美”李歐·李奧尼 文圖,阿甲 譯,南海出版公司。
■■三隻青蛙成天吵吵鬧鬧,總是相互說“這是我的”,為此還惹怒了一隻住在小島另一端的巨大的蟾蜍。後來,一場暴風雨讓它們患難與共,終於團結起來。而雨過天晴,它們才發現它們三個在暴雨中瑟縮棲身的唯一的一小塊兒陸地,其實是那隻蟾蜍的後背。從此,它們相互分享,快樂生活。
■■和李歐·李奧尼的其他作品相比較,這個故事沒有承載那麼多深刻的主題,就是講明學會分享、團結友愛的主題。這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特別是對獨生子女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可以用這個故事來引導孩子學習分享。
■■37.《一寸蟲》,“美”李奧尼 編繪,楊茂秀 譯,南海出版公司。
■■一寸蟲為了不讓知更鳥吃掉自己,就說自己能給知更鳥量尾巴。後來,知更鳥又帶著它給很多種鳥測量過身體的各種部位。直到夜鶯看到它,要它給自己量歌聲。一寸蟲說沒法量歌聲,夜鶯就說量不出就拿它當早點。於是一寸蟲答應量歌。在夜鶯陶醉歌唱的時候,一寸蟲一寸一寸地量啊量,直到量得沒有了蹤影……
■■我陪著丁丁看這本繪本的時候,忽然有個主意:帶著丁丁講另一個關於一寸蟲的故事。在遇到夜鶯前,所有事情不變,但在遇到夜鶯後,我引導丁丁想,如果這個時候一寸蟲非要把夜鶯的歌聲量出來,會怎麼樣?我估計,大半會把一寸蟲吃掉吧。因此,最後我對丁丁講:“我覺得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一寸蟲能不能量出歌聲,而在於能不能逃走;書中一寸蟲的智慧也不體現在量歌聲,而在於能夠始終沒有忘記它最重要的目標。”
■■38.《魚就是魚》,“美”李歐·李奧尼 著,南海出版公司。
■■一條魚和一隻蝌蚪是好朋友。後來蝌蚪變成了青蛙,登上了陸地。於是它把陸地上見到的各種事物講給魚聽。魚被青蛙的講述所激發,生出了要登上陸地的想法。可是,當它真的躍上陸地,才發現這不是自己能夠生活的地方。
■■很多童書都在鼓勵孩子突破自我,這當然是很有價值的。而這本書則告訴孩子,也要認識自己。有些事情,不是有主觀願望就可以實現的。
■■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向孩子強調:當青蛙講述的時候,魚的頭腦中想到的形象都沒有脫離他自己的影子。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魚、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鳥是長著翅膀的魚……可引導孩子想想這說明什麼?這正說明了“魚就是魚”,它不可能真的成為其他的什麼東西。
■■39.《字母樹》,“美”李奧尼 編繪,阿甲 譯,南海出版公司。
■■什麼叫“字母樹”?仔細看看,每片葉子上停著一個字母。風一來,樹葉上的字母被吹掉了一些。於是字母們擠到一起躲避風。後來,來了一隻奇怪的蟲子,教會字母們組成詞語,於是,它們不再被風吹走。後來,又來了一隻毛毛蟲,教會詞語們組成句子,說出更有意思的事情。那麼,學會了組成句子的字母們,會說出什麼重要的話呢?
■■這本書和《小黑魚》有著相似的主題:如何把一個個看似弱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令人驚歎的集體的力量。而不同的是,這本書中每個個體的價值是同等的,缺少任何一個字母,一個詞、一句話都將失去它的意義。這些體會,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來。
■■同時,這本書具有可操作的遊戲性。我們可以帶著孩子製作這樣一片片有字母(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樹葉上就是漢字嘍),孩子來做詞語蟲,家長來做句子蟲,把樹葉上的單詞或文字組合起來,孩子會在遊戲中認字、組詞、造句。
■■40.《佩澤提諾》,“美”李歐·李奧尼 編繪,阿甲 譯,南海出版公司。
■■李歐·李奧尼的很多作品都是強調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和肯定,這一本也是。
■■但與《小黑魚》不同的是,這本書中的小塊塊甚至不需要去成為什麼東西的一部分,就能夠彰顯自己的價值。這個總覺得自己應該是什麼東西的一部分的小色塊,問遍了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最後終於確定,它就是它,不是誰的一部分,而它也是由很多小碎塊組成的。
■■這本書意思比較明顯,孩子能夠比較容易明白。而作為一本風格極簡的作品,可以成為手工的範本。可以帶著孩子剪出各種各樣的小色塊,隨意拚出各種有意思的圖案,甚至可以用拚出的圖案編故事。
■■41.《一隻奇特的蛋》,“美”李歐·李奧尼 文圖,南海出版公司。
■■喜歡畫魚和蛙的李歐·李奧尼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一隻富於冒險精神、對發現新事物抱有濃厚興趣的青蛙,經常離開它的兩個夥伴,獨自去尋找有趣的東西。有一次,它發現了一隻巨大的蛋,這隻蛋孵出了一隻“小雞”,它們還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很善於遊泳的“小雞”還救過青蛙。直到有一天,“小雞”回到了媽媽身邊,媽媽叫它“鱷魚”。而難人尋味的是,三隻青蛙覺得鱷魚媽媽對“小雞”的稱呼倒是可笑的。
■■42.《西奧多和會說話的蘑菇》,“美”李歐·李奧尼 文圖,南海出版公司。
■■這本書中,沒有什麼過人之處的小老鼠西奧多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會發出怪聲音的蘑菇,於是它跑回去對其他動物說他能聽懂蘑菇說話,並告訴其他動物蘑菇說它應該高高在上,指揮其他的動物。於是它成了統治者,連原來的朋友烏龜都成了它的坐騎。直到有一天,動物們在一個山穀中發現這樣的蘑菇數之不盡,才知道上了西奧多的當,西奧多最終隻能灰溜溜跑掉了,再也沒顏麵見其他動物。
■■這個故事可以看作是一切用愚弄的方式掌控權利者的寫照,寫得非常精彩。不過這一層想來孩子還不能理解。我給丁丁讀完後,問他的問題是:“所有的動物知道了蘑菇的秘密後,為什麼那麼生氣?”這樣問,我是想讓孩子明白:不要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使用謊言。
■■43.《驢小弟變石頭》,“美”史塔克 編繪,張劍鳴 譯,少年兒童出版社。
■■喜歡收集石頭的驢小弟得到一塊兒能讓自己的願望實現的神奇的紅色石頭,可是,它在遇到獅子的時候,卻在慌亂中許下了讓自己變成石頭的願望。
■■其結果,是爸爸媽媽一年多沒有找到它。當爸爸媽媽終於從絕望和悲傷中恢複過來後,來到郊外。驢媽媽正好坐在了驢小弟變成的石頭上,並看到了旁邊的那塊紅石頭。驢媽媽把紅石頭放在驢小弟變成的石頭上,於是,奇跡再次出現了,驢小弟又回到了爸爸媽媽身邊。
■■這個故事有豐富的內容:對孩子來說,體會如何對待欲望;對父母來說,反思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應對緊急的情況……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這些問題攤開,聽聽孩子的想法。
■■44.《花婆婆》,“美”庫尼 文圖,方素珍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當花婆婆還是個小女孩時,曾經答應過爺爺三件事:一是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二是住在海邊,三是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歲月荏苒,當年的小女孩人近晚年,也實現了前兩個願望。但第三個願望怎樣實現呢?直到有一年春天,她喜出望外地發現山坡上開滿了一大片藍色、紫色和粉紅色的魯冰花時,她知道什麼是她要做的第三件事了。整個夏天,她的口袋裏都裝滿了花種子,她把它們撒在了鄉間的小路邊、教堂後麵……
■■這本書給丁丁講到花婆婆想出如何實現第三個願望前,我停了下來,問丁丁對實現這個願望有何想法。丁丁想了想,說出了和花婆婆一樣的主意。另外,我還為丁丁聯係到台灣的那部叫作《魯冰花》的電影。我把那部電影的故事寫成一個小故事讀給丁丁聽,聽完又給他放了那首著名的此電影的同名主題歌。
■■丁丁也挺喜歡這個電影故事,更喜歡的則是那首歌。另,魯冰花花形美麗奇特,不妨帶著孩子一起畫畫魯冰花,感受花婆婆為世界所帶來的美麗。
■■45.《在森林裏》,“美”瑪莉·荷·艾斯 文圖,趙靜 譯,21世紀出版社。
■■一個孩子,走進森林,吹起他的小喇叭,在前邊走著,身後不斷跟上來各種各樣的動物,和他一起散步,邊走邊唱,好不熱鬧。最後,孩子的父親到樹林中找他,動物們一下就消失了。於是,孩子被扛在爸爸的脖子上回家。
■■這故事很簡單,僅僅讀一讀似乎沒有太大意思,不如讀完後找時間帶著孩子到公園樹林中,還原一下書中的情境,家長來當跟在孩子身後的那些動物。
■■關於這本書更顯著的反響其實是在成年人那裏。很多人都曾專門討論書中那些動物的象征意義以及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這些當然不是孩子能理解的,也沒有必要引導孩子去考慮這些內容。
■■46.《三隻山羊嘎啦嘎啦》,“挪”P。C。阿斯別約恩森,J。E。姆厄 整理,“美”瑪夏·布朗 圖,熊春,蒲蒲蘭 譯,21世紀出版社。
■■這本繪本是根據挪威的民間故事編繪的,講三隻都叫“嘎啦嘎啦”的山羊要過木橋去對麵的山上吃草,但橋下的山怪要吃掉它們。前兩隻都對山怪說後邊的更胖一些,而第三隻到來後,沒有像前兩隻那樣說,而是以其彪悍的力量摧毀了起初看起來誇張可怕的山怪。
■■這種民間故事往往情節簡單,但有種接地氣的內在張力,對於小孩子來說,則具有一種不需過多思考的遊戲性樂趣。繪本也很好地抓住了民間故事的這種特點,比如相似但含義不同的句式,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一種閱讀的趣味,每隻山羊過橋時程度不同的聲音,和它們的體重成正比,也會引起孩子的興趣的。
■■當然,對孩子來說,更有趣的可能是那誇張的山怪,有兒童塗鴉的特點,不妨讓孩子畫一畫。
■■47.《逃家小兔》,“美”赫德 繪,黃逎毓 譯;少年兒童出版社。
■■一隻小兔子對媽媽說:“我要跑走了。”於是媽媽說:“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於是,小兔子想到各種奇奇怪怪的“跑走”法,而每種跑法媽媽都有應對。
■■盡管這本繪本有趣的想象會引起孩子的喜愛,但我覺得這本書對於家長的啟示要大於對孩子。它讓我們做家長的感受到:孩子小小的叛逆甚至“跑走”,最初往往都是對愛的試探。我們不妨和孩子把這個故事調換身份講一遍:如果媽媽丟了,你要怎樣去尋找?通過這樣的方式,相信孩子會體會到愛的相互意義。
■■48.《小皮斯凱的第一次旅行》,“日”二木真希子 文,張燕 譯,21世紀出版社。
■■小老鼠皮斯凱到了獨自旅行的年紀,終於可以像它的哥哥姐姐那樣一個人上路。盡管它經曆了很多的困難,但是它始終用積極和樂觀的態度麵對著一切。
■■皮斯凱一路上所看到、遇到的一切,充滿未知,又充滿自然之美,和我們所熟悉的現代化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非常不同。在這樣的故事中,我們和孩子都會感受到一種“奢侈”——那種投身自然、感受屬於自我的生活之美的“奢侈”。
■■作為父母,我們除了隻是和孩子看看這本書,是不是還應該從中獲得某種觸動呢?我們應該如何麵對孩子的成長?是時時刻刻嗬護在他的身邊,還是相信孩子的成長?
■■49.《小皮斯凱的第一個朋友》,“日”二木真希子 文圖,胡曉丁 譯,21世紀出版社。
■■這本書承接《小皮斯凱的第一次旅行》,講述獨立生活的小皮斯凱有了自己的家,它與一隻小烏鴉成了朋友,而媽媽曾經囑咐它不要和烏鴉交往,因為烏鴉是它們的敵人。而且,這隻小烏鴉也曾經在小皮斯凱想摸一下它的羽毛的時候,做出非常強烈的拒斥反應,並很久不再出現。但在小皮斯凱因為努力了一個夏天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玻璃紙而傷心不已的時候,小烏鴉又回到了小皮斯凱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