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三乙巳(1605)

宏道三十八歲,遊沙市。刻《瓶花》、《瀟碧》二集,所纂《公安縣誌》告竣,凡三十卷,惜毀於火。作《乙巳元日》。

萬曆三十四年丙午(1606)

宏道三十九歲,秋,赴京,作《餘山居六年矣,丙午秋複北上,臨發偶成》。抵京,補儀曹主事。

中道三十七歲,隨宏道赴京。作《裕州道中》。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1607)

宏道四十歲,遊崇國寺。妻李安人卒,以存問蒲圻中丞鬆屏之便返裏。作《滄州逢瞿太虛運使,問及近事,偶題》。

中道三十八歲,會試不第,在蹇理庵太保幕府做客。作《署中聞蟬》。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1608)

宏道四十一歲,正月抵裏,旋複入京,補吏部驗封司主事。作《王郡丞邀飲陽和樓》。

中道三十九歲,春盡還家,仲冬遊石首。作《送方子公附中郎舟南歸》。

萬曆三十七年己酉(1609)

宏道四十二歲,上《摘發巨奸疏》。典試秦中,遊華山、嵩山,作《華嵩遊草》。

中道四十歲,孟春遊鼎州,入德山,遊花源。秋,客金陵、儀真、京口,會焦竑。作《登蘇門山泛舟百泉》。

中道作《澧陽晚泊》。

萬曆三十八年庚戌(1610)

宏道四十三歲,時公安為水齧,居沙市硯北樓。八月,有火疾。九月初六日卒。

中道四十一歲,會試不第,隨宏道南歸,侍宏道側。喪事畢,返公安。

鍾惺、錢謙益及進士第。作《將至襄中》。

萬曆三十九年辛亥(1611)

中道四十二歲,春居玉泉,後歸裏。

雷思霈卒,中道《遊居柿錄》卷之六:“九月初三日,聞雷何思之訃。”

萬曆四十年壬子(1612)

中道四十三歲,居公安、沙市,遊武昌。作《黃鶴樓》。十月,移宏道、李安人之柩於法華寺之原,十二月初二日入壙。

三月,袁士瑜卒。中道《遊居柿錄》卷之七:“自三月初八日為始,先大人偶棄諸孤,直至月終料理受吊經懺諸事,昏昏忽忽,舊病複作,不暇書。”

曾可前卒。中道《遊居柿錄》卷之七:“得曾太史下世消息,痛哭久之。”

萬曆四十一年癸醜(1613)

中道四十四歲,遊德山、桃源。歸而遊太和。中秋病疾。作《德山閑步》。

萬曆四十二年甲寅(1614)

中道四十五歲,往來於公安、沙市之間。作《病中漫興》。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1615)

中道四十六歲,居公安、沙市,秋,赴京。作《有感》。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1616)

中道四十七歲,及進士第。晤鍾惺,《遊居柿錄》卷之十一:“友人鍾伯敬以考選候旨,歸舟晤之,望清流白沙,不能無鳧舟之思也。”抄《黃慎軒太史集》。十月,南歸。十一月,歸裏。作《途中懷先兄中郎》。

萬曆四十五年丁巳(1617)

中道四十八歲,赴京候選,任徽州府教授。十月赴徽州府新安任。《遊居柿錄》卷之十二:“十月初十日,赴新安校”。作《枝江道中》。

萬曆四十六年戊午(1618)

中道四十九歲,到徽州府任。《珂雪齋近集》刻成,《遊居柿錄》卷之十三:“《珂雪齋近集》已刻成,凡二十四卷,刻工頗精。自念過雁一唳,已畢吾事,此後任意揮灑可矣,因取酒落之”。作《由蕪湖入新安道中》。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1619)

中道五十歲,任南京國子博士。

萬曆四十八年庚申(1620)

中道五十一歲,任南京禮部主事。

天啟元年辛酉(1621)

中道五十二歲,任南京禮部主事。

天啟二年壬戌(1622)

中道五十三歲,任南京禮部主事。

天啟三年癸亥(1623)

中道五十四歲,任南京禮部主事。

天啟四年甲子(1624)

中道五十五歲,任南京吏部郎中,乞休,以疾卒。

此表參照周群《袁宏道評傳·三袁年表》,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