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二年甲午(1594)

宗道三十五歲,冬,回京。作《新野道中》。

宏道二十七歲,赴京候選,十二月,授吳縣令。作《答李子髯》。

中道二十五歲,隨宏道赴京。作《下第詠懷》。

萬曆二十三年乙未(1595)

宗道三十六歲,官春坊中允。

宏道二十八歲,在京與宗道、湯顯祖聚飲。二月出都赴吳。作《舟中》。

中道二十六歲,四月,應梅客生邀至雲中(即山西大同),八月,回京,再由水道至吳縣。作《登虎丘戲為歌行變體示長孺》。

萬曆二十四年丙申(1596)

宗道三十七歲,任翰林院編修。

宏道二十九歲,因祖母病,兩上《乞歸稿》,未獲準。患瘧疾,病數月,又上書牘求去,不允。友人江盈科任長洲知縣,與宏道往還切磋,甚相得。與友人曹子念等過從甚密。陶望齡偕諸人來吳,邀宏道同遊洞庭,因宏道病未果。作品成《錦帆集》。作《曹以新》。

中道二十七歲,自吳還公安。

萬曆二十五年丁酉(1597)

宗道三十八歲,充東宮講官。遊上方山、小西天。

宏道三十歲,繼上兩牘求去,獲準。春,解官去。與陶望齡等作東南之遊,作品成《解脫集》。閱《徐文長集》,推挹甚至,後作《徐文長傳》。東南歸來後,寓居真州,作品成《廣陵集》。作《聽朱先生說<水滸>》。

中道二十八歲,鄉試不第,由武昌去真州。

萬曆二十六年戊戌(1598)

宗道三十九歲,任左春坊左中允。趨宏道入都。作《夏日小齋雜興》。

宏道三十一歲,春,寓居真州,後入都,授順天府教授,居東直房。作《經下邳》。

中道二十九歲,十月,送宏道眷屬入都。入太學。作《徐州夜泊有懷》。

昆仲三人聚於京,結葡萄社。《公安縣誌·袁宗道傳》:“戊戌,再入燕,先生官京師,中郎亦改官至,小修入太學,乃於城西崇國寺浦桃林結社論學,往來者為潘尚寶士藻、劉尚寶日升、黃太史輝、陶太史望齡、顧太史天峻、李太史騰芳、吳儀部用先、蘇中舍惟霖諸公。”

萬曆二十七年己亥(1599)

宗道作《送劉都諫謫遼陽》。

宏道三十二歲,任國子監助教。春,遊滿井、高梁橋。七月與中道、蘇潛夫等遊盤山、真定、趙州等地。著《西方合論》、《廣莊》。作《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

中道三十歲,與宏道同遊盤山等處。著《導莊》。作《中郎生日同大兄》。

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

宗道四十一歲,九月,憊極而卒於官。

宏道三十三歲,三月,任禮部儀製清吏司主事。春,著《瓶史》。

八月,與中道乞假南歸。作《宿朱仙鎮》。

中道三十一歲,八月,與宏道歸裏,十二月初,往京迎護宗道靈柩,月終抵都門。作《入都迎伯修櫬得詩十首效白》。

萬曆二十九年辛醜(1601)

宏道三十四歲,居於公安城南柳浪館,角詩論學,看山聽泉。遊匡廬、白下等地。作《白門逢焦師坐主》。

中道三十二歲,四月,扶宗道靈柩發於潞河,七月歸裏。

萬曆三十年壬寅(1602)

宏道三十五歲,侍父袁士瑜遊玉泉及太和。作《竹枝詞》、《大堤女》等詩。

中道三十三歲,送黃輝至三遊洞。作《聽泉》。

秋,宗道靈柩入葬於長安裏荷葉山,摯友黃輝請告歸,迂道參與宗道葬禮。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

宏道三十六歲,居柳浪館,遊石洲。作《和翠芳主人魯印山韻》。

中道三十四歲,應順天鄉試,以第三名中試。

萬曆三十二年甲辰(1604)

宏道三十七歲,遊德山、桃源,作《遊德山記》、《桃源詠》等。在德山與諸衲論道語,後為其弟子張明教輯錄成《德山麈譚》一書。作《聞省城急報》。

中道三十五歲,下第歸,夏,與宏道、寒灰、雪照、冷雲諸衲在荷葉山房銷夏。作《七夕同彭長卿、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