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獵頭隨筆(3)(2 / 3)

由於這個案子實在太複雜,為了能夠盡快結束它,我將具體負責這個案子的同事換成了清華畢業的高級顧問T。他過去曾經做過大型民營企業的總經理助理,我認為他有能力更好地把握這個案子。我和T出席了和H的會議,H在那天的表現非常弱勢甚至可以說是扮可憐,我本來想數落他幾句都不好意思。H承認自己的管理水平低,也承認Z是他見過的最有能力的人之一。他認為合作不成功有些意外因素,但是他表示希望我們再推薦一個後備人選。我當時就提醒了H兩個問題:第一,根據合同H應當支付的傭金還沒有支付;第二,如果你連報表都不給人看卻希望上市這是天方夜譚。另外,後備人選我們隻能推薦一次,如果再離職,我們的售後服務將不再提供。H非常尷尬,表示目前資金比較緊張,希望能夠在我們推薦的人上班後再支付。至於上市,他自己考慮了一下感覺差距比較大,就不上了,能將企業做好就行了。而且他現在也清楚了自己的水平,再來職業經理人一定會給足空間,離職絕對不會再發生,即使離職也不是我們的原因。話說到這個份上,我們就隻有再幫他進行搜尋和遊說新的職業經理人了。大約兩個月後,台灣人K正式入職了。這次,鑒於上次的教訓,我們特意讓雙方仔細考慮一下。K屬於走南闖北的職業經理人,在台北、北京和上海都有工作經驗。K認為沒有自己搞不掂的老板,而H也認為K的水平很高。雙方皆大歡喜。

我們也很高興,在K上班後馬上向H發了付款通知書。由於這個案子拖的時間太久,消耗了我們的人力太多,盈利肯定不可能了。但是,考慮到H的狀況不佳,我們還給予了優惠。很快,一件令我們異常吃驚的事情發生了,H問我們為什麼要收費?我和T都感到非常奇怪,根據合同你早就該付費,怎麼有這個問題?H說出了讓我們氣得吐血的話:你不是說是免費的嗎?我們問:我們什麼時候說的?H回答:我不知道,反正免費!這簡直是無賴的回答,赤裸裸的,沒有任何矯情的無賴。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肯定害了K了!在一個領導是無賴的組織裏,職業經理人的命運就是死亡!我想起了Z的話,我後悔沒有聽他給我的建議(這時,Z已經出任一個國內知名企業的COO了)。

不出我所料,K在H那裏呆了不到兩個月!K最後和我說,H是他一生中見過的最陰暗和最喜歡過河拆橋的人。而H的公司經過H的反複折騰,骨幹大批辭職,虧損也越來越嚴重。說得尖酸刻薄一點,他們現在靠欺騙客戶(收取客戶的費用,然後利用法律陷阱讓客戶放棄自己的權益)苟延殘喘,他們也已經搬離了中信廣場。

再後來,我們和H進行了漫長的法律訴訟,從時間成本上看,我們的訴訟是不合成本的,但是我們進行訴訟的原因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事件本身。我們要為科特傑,為Z,為K討一個公道!重要的是我要傳遞一個信號:科特傑既不會成為不良公司的幫凶,也不會讓不良公司從我們這裏獲益,因為這將鼓勵惡人繼續行惡。

除了訴訟,留給我們的就是深刻的反思:

1.為什麼我們被H愚弄,並一度成為他的幫凶?

我們太輕信,我們對客戶的調查工作不足。從這件事情以後,我們要求對所有新客戶進行調查,就像我們會調查候選人的背景一樣。我們在一個敏感的行業,我們不僅僅需要盈利,我們有更多的社會責任,而這也是我們利潤的源泉。

2.為什麼我們在過程中不進行控製?

H在一開始就拖欠傭金,Z的離職更證明了H絕非善類。我們自己欺騙了自己。總認為這個項目投入這麼多,放棄太可惜,總是相信H的謊言,結果我們在泥潭裏越陷越深。這個世界上,騙子往往利用人的僥幸心理誘騙你一步步上鉤,實際上,不是騙子騙了你,騙你的是你自己!

3.顧問人員該如何給自己定位?

為什麼我會被H的吹捧吹暈?關鍵在於我有一種做上帝的感覺,總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我認為我是管理專家(實際上我也的確是管理專家,但不是萬能的專家),認為自己能改變客戶。現在,我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我不能夠改變客戶,我隻能影響客戶。能改變他的還是他自己。

4.要多角度了解一個問題!

如果您要找一份工作,那麼我建議一定要多方麵了解你潛在的雇主;如果您要雇傭一個重要的經理人員,要麼你委托一個負責任的獵頭公司幫助你進行多角度的背景調查,要麼您自己做這件事;如果您要服務一個客戶,我奉勸您對這個客戶多做一些背景調查,別像我們一樣掉進泥潭裏。

5.中國社會的交易成本和誠信成本太高。

正是像H這樣的公司導致了信任危機,導致了大家無法互相信任,而造成了獵頭這個行業普遍對民營企業不信任。悲劇!而反過來看,像H的這種公司的最終結果,也隻能是自己砸自己的腳。你可以在全部時間內欺騙一個人,你也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欺騙全部的人,但是,你不能在全部的時間內欺騙全部的人。我想,這也是害人者必害己的原因。我奉勸所有的人放棄做騙子的念頭!

第六節 短兵相接

通常來說,一個公司一旦丟失超過1萬元的財物,上下都非常緊張,要麼報警,要麼內部調查。但是,如果一個技術骨幹或管理人員辭職,卻往往沒人在意。事實上,這造成的損失可能更無法估量……

作為挖人的“幫凶”,我們時常參與一些備受爭議的人才戰爭。我認為,很多企業最大的問題在於成為戰爭的被攻擊方時,卻沒有絲毫的防備!對手磨刀霍霍,自己卻歌舞升平。

我將我們的一些“戰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為一個客戶直接找了其競爭對手的銷售總監,而他們的競爭對手幾乎沒有任何反應和反擊。我們輕易地把這位總監搬了家。後果是,客戶的競爭對手所有的機密成了廢紙,在一年內他們損失了超過9%的市場占有率;

一個IT公司的研發總監居然和公司沒有簽署任何競業條款,我們輕易將其賣到了競爭對手那邊,結果導致其競爭對手用了不到10%的預算提前發布了產品。而這個IT公司目前幾乎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