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承認你的錯誤(2 / 3)

在社交中,一個說話者如果講話華而不實,隻追求外表漂亮,開出的隻能是無果之花。若缺乏真摯而熱烈的情感,隻是“人工仿製”的感情,雖然能欺騙聽眾的耳朵,卻永遠得不到聽眾的心,而說話者一旦講話時袒露情懷,敞開心扉,都會達到語調親切、說理虔誠、激情迸發、內容充實的效果,也就會字字吐深情,句句動人心。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英國的一些心理學家,在一次選舉中,設計了三種競選方案:第一種方案,向當地的一部分居民散發一些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材料,渲染出候選人是多麼的和藹可親,富有人情味;第二種方案,向另外一部分居民散發理性的說服材料,用事實和論據證明候選人是多麼的精明強幹;對第三部分的居民則沒有散發任何宣傳材料。結果表明,運用第一種方案為候選人贏得的選票最多,而第三種方案的效果最差。然而,幾個月後心理學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實施第一種方案的居民中,有很多人發生了政治態度的改變,他們對候選人的支持態度恢複到投票以前的狀態;而實施第二種方案的居民中,則很少有人的政治態度發生變化。這說明,情感與理性兩種宣傳方式的效果,是因時而異的。

那麼在我們說服別人的時候,該用哪一種方式呢?它們各有什麼效果呢?這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對待。如果時間比較緊,比如在選舉、緊急決議中,想立刻見效的話,就以訴諸感情的效果為好。上麵的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緊要關頭訴諸情感要比訴諸理性更快捷有效。

但是,在事情並不緊急、時間很充裕的情況下,理性宣傳則顯出它的優勢。這是因為人們將有充分的時間去分析,去從整體上考量。而訴諸情感畢竟是外加的、暫時的,隻能激起一時的熱情,效果難以持久。而理性的宣傳,對事實和利弊進行充分的闡述,才能使人從內心深處相信,並形成比較穩定的態度。

比如一種新產品剛上市,如果做短期的煽情廣告,也許有效,但是從長期來看,人們還是要根據它的使用效果如何來決定是否繼續使用。

如果宣傳對象不同,兩種方式的效果也會有所區別。一般對於智力較高的人來說,理性宣傳更有優勢:而對分析能力低,對宣傳問題不太關心的人來說,熱情洋溢的宣傳更有效果。

實際上,情感和理性宣傳各有優勢,如果能把兩者都用上,會有最好的效果。當然它們不能同時使用,因為人不能同時使用自己的情緒和理性。可以在宣傳的開頭,先從感情上進行渲染,調動起聽眾的興趣和熱情,然後再進行合乎邏輯的論證,使人心服口服,才能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先動之以情,然後曉之以理,這是說服人的有效方法。兩個人之間存在著感情隔閡,他本能地對你有抵觸情緒,即使你這時有千萬條道理,他也聽不進去。隻有先動之以情,縮小彼此間的距離,使其覺得你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麵對他進行說教,而是在與他交心。這樣,彼此間就由相互排斥轉化為相互容納,在此基礎上,曉以大義,申之利害,便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歐弗斯托原則:善於洞察他人情緒

“說服”是一門讓人們認同你的觀點、展示個人魅力的藝術,同時也是一種能夠讓他人聽信於你的個人能力。具有說服能力的人大多是善於運用自己獨特個人魅力的人。他們總是表現出信心十足、精力充沛的風貌。他們不但能把握自己的情緒,也能把握他人的情緒,從而使自己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爭取對方的認同

英國心理學家E·S·歐弗斯托提出的歐弗斯托原則:說服一個人的時候,開頭就讓他不反對,是實在要緊不過的事。

有人說,要想讓別人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就無法獲得成功,可如果你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找到別人的興奮點、熱點,又怎麼可能說服他呢?

有家電視台,每周設有一次關於人生問題講座的節目,據說收視率要比其他同時段的節目高出許多。收視率之所以偏高,當然有許多原因,但其中或許有人們都喜愛觀看他人遭遇不幸的殘酷心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節目中巧妙的對話,使人百看不厭。

大多數有疑難問題而上電視請教的觀眾朋友,在開始時,多會對解答者所作的各種忠告提出反對意見或辯解,並且顯得十分不情願接受對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不覺得對解答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頻頻點頭稱是。見了這些畫麵,真是比起在電影院中觀賞一部電影的感受還要深。

凡電視台的主持人或問答者,無不是精挑細選才產生出來的,所以光是聽聽他們的說服方式也獲益不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左右逢源的能力。要讓別人喜歡並相信你,除了首先肯定自我外,還應當探究人的潛在心理,然後發揮舌頭的功力,爭取對方的認同。

須知,運用心理學的技巧,會使你牢牢掌握人際交往的奧妙,而不會被一些表麵現象所迷惑,並且能在自己和他人之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曾經以一句“為人民而創造的政治”之名言,而為民眾所擁戴。林肯總統在麵對需要說明的場麵時都會說:“我在開始議論時,就會將彼此意見的共同點尋找出來。”林肯在有名的奴隸解放演說中,在最初30分鍾,隻敘述了一些持反對態度者所讚同的意見,然後再將反對者,按自己的目標逐漸地拉到自己這邊來。

林肯的說服方法,如果從潛在心理學來看,有兩個要點。其一,人往往在被別人壓抑住其自身的意見時,自己才發現真實的一麵,而反過來完全地信賴對方。其二,“自我發現”時,在主觀上仍非常相信就是自己的意思,而事實上,這往往是被說明者誘導出來的結果。

林肯運用這個技巧的秘訣,就是在演講前30分鍾,先巧妙地軟化敵方,也就是在開始時先強調敵我之間的共同點,引導對方,使他們一步步接受自己的觀點。

如果從一開始就強調自己的立場,彼此間的鴻溝就會越來越深,而演變成“如果你有那種想法,那我隻好和你拚了”的局麵。當對方有了這種對抗的心理狀態時,你是絕對無法說服他的。

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

我們要說服別人,必須首先透徹地了解別人的意見,看他們是怎樣想的,有了怎樣的感覺,了解他們怎樣看事情。

我們對別人的思想、感覺、看法了解得越清楚,我們的說服力就越強,越能夠替人剖疑析難,指點迷津。我們對別人的想法了解得越多,我們言語的說服力也就越大。“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大家應練好這種“知彼”的功夫。摸熟了通向各種人物內心的道路後,才能夠逐漸清除他們內心的憂慮,解答他們內心的懷疑,並且把那些和你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推倒移開。

對於不易說服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使對方認為你也與他是站在同一立場。通常出現在探討有關人生問題的電視節目的觀眾朋友,離婚女子占多數。此時,負責解答疑難者說的一句話是:“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原諒他的,而且絕不與他分手。”

千萬別認為話中的“如果我是你”隻是短短的單純的一句話而已,殊不知它能發揮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而這也就是由於人人都有認為“自己是最可愛”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無意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得當的言辭,但由於你巧妙地運用這句“如果我是你”,從而彌補了你言辭上的過失,不僅如此,它還能促使對方做自我反省,使對方終於感覺到唯有你的忠言,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讓我們看看美國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是怎樣做的吧。

卡耐基曾用某家大禮堂講課。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3倍。卡耐基前去與經理交涉。他說:“我接到通知,有點震驚,不過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麼做。因為你是旅館的經理,你的職責是使旅館盡可能贏利。”緊接著,卡耐基為他算了一筆賬,將禮堂用於辦舞會、晚會,當然會獲大利。但你攆走了我,也等於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們光顧貴旅社,是你花五千元也買不到的活廣告。那麼,哪樣更有利呢?經理被他說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地說服了經理,在於當他說“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麼做”時,他已經完全站到了經理的角度。接著,他站在經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筆賬,抓住了經理的興奮點——贏利,使經理心甘情願地把天平砝碼加到卡耐基這邊。

汽車大王福特說過一句話:假如有什麼成功秘訣的話,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因為這樣不但能得到你與對方的溝通和理解,而且更為清楚地了解了對方的思想軌跡及其中的“要害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如果有好的意見卻不被人接受或采納,那麼就得想法說服對方。而說服力產生的最大要素,就是要因人而異去使用說服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因人而選擇適宜的說辭。如果不管對方是誰,都用同一種方法去說服,就很難順利達成目標。因為對某些人隻要解說大意即可,而對某些人就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